分享

巴金故居和他的《随想录》

 熟年人生 2022-05-16 发布于上海


5月16日。是个敏感而又特殊的日子。

记得9年前,2013年2月1日的中午,我有幸来到武康路,参观了一直向往的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为花园住宅,主楼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1999年9月23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我对巴金仰慕已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大学里。我一开始专攻现代文学。选定巴金先生为毕业论文的主要对象。当时,估计被笼罩在巴金头上的所谓“无政府主义”的光环所吸引,我几乎一口气, 把巴金先生全集都看完,并作了读书笔记。

巴金故居由一组主楼和两座辅楼及花园组成,主楼为主人生活、工作和接待宾朋之所,现在按着主人生前的原貌布置,其中一楼有客厅、太阳间,二楼有书房、卧室,三楼为藏书室等。

   巴金故居,装饰和家具陈设比较简朴,适合巴老的生活风格。尤其是下面底层的客厅小书桌,包括在缝纫机上铺块布的,后是巴老坐在轮椅上的隔板上写的。印象很深。

二楼右边是卧室。左边书房里写字桌椅子是背对门的。旁边的参观者说:是考虑到阳光关系,如坐在对面,右手写字有可能遮光。  

巴金故居建于1923年,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

巴金故居的北辅楼原为车库(被主人用来藏书)和锅炉房,现改造为多媒体视听室南辅楼原为主人储藏室,现为游客服务中心。

故居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金先生沉思的足迹。这座小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也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巴金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他是五四新文学最有影响和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和编辑家。鲁迅称赞他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曾获得各国多种荣誉称号和奖项,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对巴金的研究堪称现代中国第一人。他认为:巴金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仔细阅读巴金的《随想录》,就可以发现,全书有两个关键词:“说真话”与“探索”。巴金先生先后写了五论“讲真话”和四论“探索”,并将《随想录》中的两卷分别命名为《探索集》与《真话集》,又称“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这就表明,“说真话”与“探索”正是巴金从文革的历史教训的总结里,所提升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也可以说是两个必须坚守的底线。

何谓“讲真话”和“探索”?

巴金说:“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又说“探索”就是“要创新”,要被人认为“不满现状”;“对我来说,文学的路就是探索的路”,“五十几年的探索告诉我:路是人走出来的”。

巴金讲得朴实,简单,却大有深意:在说真话、探索的的背后,是一个丰厚的思想、精神世界,是一种可贵的人格显现。也是巴老一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格的光辉闪现。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离开四川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在1929年至1949年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憩园》、《寒夜》等,另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种。1935年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持出版众多现代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1957年,与靳以共同创办《收获》杂志,并担任主编。1978年至1986年创作五卷《随想录》。1981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其著作结集为《巴金全集》26卷,翻译结集为《巴金译文全集》10卷。

巴老离开我们已有17年。他在“文革”十年的遭遇,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从迷茫、忧郁、怀疑到坚定的思想过程。他的早期文学作品中,“觉新”的人物性格,代表了在封建社会期间,家庭老大的一种独特的人格气质,

觉新在“五四”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新思想,有新的追求,有是非观,他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同时,他又受旧礼教的影响较深,他习惯于顺应旧的环境生活着,显现出温良忠厚、优柔寡断、忍让退却、委曲求全的性格特点由于觉新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房长孙的身份又使他不得已担负着中兴这个家庭的历史责任,许多矛盾——新与旧的冲突,各种利益的争夺,都集中到他的身上然而,他又缺乏斗争的勇气,于是只得奉行“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一次次向恶势力退让,并多次以牺牲别人来换取暂时的安宁,同时自已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封建势力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下,觉新终于在绝望中开始觉醒,特别是他的两个心上人钱梅芬和瑞珏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亲人的,是——整个社会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感到这个大家庭,需要一个叛徒,于是他支持觉慧出走。

这是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文学人物形象。也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典型的人格特质。如今的21世纪中国,我们也会时而在身边发现这样的人物出现。

2022年5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