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如何建立明规则,约束潜规则,才能让中企的职场简单清朗

 若悟369 2022-05-17 发布于安徽

导读:中企内潜规则泛滥,有的是因为领导者素质太低,内心的真实想法上不得台面,所以才热衷潜规则,这一类无可救药,不讨论。但也有很多领导者想推行明规则却力不从心,并错误归因于文化等因素。而真正原因是中企压根就不会建立明规则,只能任由潜规则泛滥,属于管理方法问题,解决之道并不难。

目录:

1、中企潜规则泛滥,是文化问题还是管理问题?

2、备受追捧的真实案例:用潜规则的套路做表面文章

3、采用积极的下切式思维,躬身入局具体分析:症结是什么?

4、如何让明规则有效:不一样的手册+表单

5、高效利器:无处不在的手册

6、小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中企潜规则泛滥,是文化问题还是管理问题?

所谓潜规则,通常指明规则缺失或者无效,而通过实际行为形成的,可能难以言说但得到广泛遵守的事实规则。

1.1、文化所致?这种想法是思维缺陷

五花八门的潜规则泛滥是中企的通病,再加上问责处罚、绩效模式下必然激烈的人事斗争,使中企职场普遍勾心斗角。很多人对此虽深恶痛绝,但认为是固有文化决定的,企业管理无力改变,这也导致中企内空谈文化之风甚浓。

而他们臆想中的外企,不仅经营毫无压力,钱多到花不完,而且员工都是高素质的外国人,完全不会人事斗争和潜规则,压根无需管理、全凭自觉即可,所以管理企业就像度假。并认为这一切都是“外国”的文化背景成就的,似乎“外国”都一个样,而外企也都在外国。

但中国境内有数十万家外企,不仅来自文化背景天差地别的多个“外国”,而且员工99%以上都是中国人。按照文化论,他们应该面临中企同样的困扰,并采取同样、至少相似的管理方法。但都没有,方法和状态反而与各自的本土企业高度一致。意外吗?打脸吗?

不去切实分析具体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而将原因归结于虚无缥缈的文化等抽象因素,使问题看似无解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一种思维缺陷:上推式思维。因为可以在不作为、不解决问题的同时缓解焦虑,空谈文化还能找到高大上的优越感,所以是一种典型的弱者逃避型思维。

1.2、企业的组织管理是专业学科,而不是思想文化体系

首先,企业的组织管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下的专业学科,而不是虚无缥缈、可以自由放飞的思想、文化体系,其因果逻辑关系的清晰程度,丝毫不亚于数理化的公式和定理。所以,管理企业就像数理化考试,只是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形式不同而已。

其次,相比文化等因素的若有若无,企业劳资双方的利害关系要紧密得多,所以组织管理对人的影响程度,远远不是文化背景之类的因素所能比的,甚至可以反过来对社会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如果组织管理不作为或方法不当,就只能任由社会因素的无序泛滥。

所以,那些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无论文化背景、国民特性如何天差地别,企业管理不仅没有被这些因素左右,反而彼此高度相似。因为他们学习和应用了同样的管理技术,只不过存在学霸和学渣的区别而已。而中企压根没学过,是文盲般的存在。

1.3、所谓的文化特色,其实是管理方法的结果

如果看过美国通用汽车前高管写的《绩效致死-通用汽车的破产启示》,或日本索尼前高管写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就会发现:当年绩效模式下的美企和日企,跟当下的中企几乎一模一样:推诿扯皮、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人事斗争。他们的文化呢?员工的高素质呢?

包括对中企影响十分深远的杰克韦尔奇,无论他在职还是离职后,通用电气的职场氛围都与中企十分神似,人事斗争十分激烈。由此也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领导者推行的管理方法,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是没有,但小之又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中企领导者普遍不懂组织管理,所以不知道中企当下的这些“文化特色”,其实是中企那些“特别”管理方法的必然结果。更不知道这些方法,早已被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是错误且必然失败的,是别人走过的弯路和失败的教训。所谓的特别,只是特别落后而已。

1.4、建立规则,就是出台个文件规定吗?没人遵守是人的问题?

尽管如此,如果说中企领导者连建立规则都不会,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不就是出台个文件规定嘛,有什么难的?问题是没人遵守,责罚也控制不住,明明是人的问题。还是那句话:为什么同是国人组成的外企就可以呢?真的是人的问题吗?

试想一下,业务流程规定远比规章制度重要和严肃得多,但文件在大多中企都如同废纸,规定和执行两层皮。表面看是人不遵守流程,而根本原因是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缺少落地的必备工具:表单,不失控才是怪事。所以并非人的问题,而是管理方法问题(见之前章节)。

同理,出台文件规定很容易,但如果内容不够合理、执行无法落地,依然会沦为废纸。那如何有效建立规则,给企业一个清朗的职场环境呢?首先不能依靠人的自觉性,因为不可控。更不能靠责罚,因为那是万恶之源,只会适得其反。那怎么做呢?先从一个案例开始。

2、备受追捧的真实案例:用潜规则的套路做表面文章

2.1、真实案例:用行为建立规则——潜规则的套路

国内一家以务实著称的大型中企,在全国多地设有分公司,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分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老板决定对各分公司进行巡视。老板出发前明确要求接待从简,不要铺张浪费,主要领导更不要浪费时间接送。

但他所到的第一站,不但分公司的总经理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专门租了豪车撑场面,还想安排高档宴请。老板十分生气,不仅严厉训斥,还对其施以罚款和降职留用的处分。消息迅速传遍了各地的分公司,之后的接待就都符合老板的心意从简了。

这个案例备受追捧,有很多新闻报道。但静下心来审视一下,有没有细思极恐呢?无论这个老板的出发点如何务实,带有如何强烈的积极意味,无法掩盖的是,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依然像极了封建朝堂,用的都是潜规则的套路:通过实际行为建立规则,但做的是表面文章。

2.2、分析:用随意性的表面文章,只能收获投机性的刻意迎合

首先,罚款、降职并没有任何依据和标准,只是老板君临天下般随心所欲的金口玉牙,非常典型的人治。其次,之所以严厉处罚,无非是杀鸡儆猴,整肃风气。而且,大概率是老板早就猜到了会这样,并预先想好了对策:用这个倒霉的总经理做那只儆猴的“鸡”。

而之后其他分公司的接待从简,也不过是被儆过的“猴”们对“上意”的刻意迎合,充满了投机性和表演性质。那这种方式有什么新意吗?不但没有,反而是老掉牙的朝堂戏码,案例数不胜数。那效果如何呢?做表面文章,换来的只能是投机性的刻意迎合。

比如清朝的道光皇帝,厉行节俭并率先垂范,衣服破了都是打补丁,以为如此一来,就可以带动整个官僚体系的节俭。当然,大臣们为了仕途都会刻意迎合,甚至衣服没破也要补丁摞补丁,做足表面文章,充满随机性,但私下里依然极度奢靡。

案例中的中企,自然也难逃同样的结果:所谓的从简大多是演给老板看的,私下里官僚形式主义、奢靡浪费之风丝毫不差。当然,老板不是不知道,而是无能为力,只能启动消极的上推式思维,感叹人性贪婪,人员素质差,而没有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管理方法有问题。

3、采用积极的下切式思维,躬身入局具体分析:症结是什么?

3.1、下属不得不“猜”和“试探”

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采用积极的下切式思维:躬身入局分析具体问题,找到症结并想办法解决。中企潜规则的利害关系很清晰:最直接和最大的利益相关方、践行者,就是领导的下属。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为了职场生存,不得不“猜”和“试探”,是刚需。

就像案例中的老板,无论怎样强调从简,下属都不敢轻信。毕竟言不由衷、又当又立的人很多。猜不透就只能试探,反正马屁拍到马腿上也比得罪老板强,两害相权取其轻嘛。所以第一站的只能认倒霉,帮同僚们探了雷。

这就暴露出了问题的症结:下属们之所以费尽心思研究潜规则,并非他们喜欢去“猜”和“试探”,而是规章制度等明规则缺失或者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往往是贤者身心俱疲,小人如鱼得水。所以,越是潜规则盛行的企业,越是小人得志。

3.2、明规则为什么无效?方法不对

那明规则为什么会无效呢?思维继续下切,把中企的文件规定翻开就会发现:

A、通篇的废话。开篇往往用相当的篇幅讲一通目的、意义等除了编制者没人会看的废话,其后条款中真正有用的干货内容如果摘录出来,可能还不到一页纸,往往还不合理。对业务操作既没有指导性也没有约束性,废纸而已。

B、只有虚张声势的底线,没有清晰有效的路径。通篇的禁令和责罚条款,只相当于划定了不该突破的底线。而底线之上该做什么、怎么做,要么空白、要么模糊,也就是没有明确的路径,所以完全算不上规则。更何况,即便是突破了底线,也只是小概率地抓倒霉而已。

C、只是为了责罚有依据。往往编制者也没想明白到底该怎么做,只是为了出问题时有个责罚的依据。所以,条款要么是弹性十足地定性,领导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么是极尽苛责的“军规”,看似无所不包,但完全没有操作性,只能是抓倒霉。

如此的文件规定,压根就不是建立明规则,又何谈是否有效、能否遵守?只能任由潜规则泛滥。那如何解决呢?成熟的方法早已有之,那就是手册+表单,但不是中企概念中的手册,跟之前章节的表单也不是同一类型。

4、如何让明规则有效:不一样的手册+表单

4.1、不一样的手册:不讲废话,建立清晰有效的路径

这里所说的手册,其实更贴切的名称应该叫业务操作指南,就像生产工位上的作业指导书。而更形象的名称则是业务操作攻略,内容、格式都更像游戏大神写的通关攻略。这类“攻略型”手册在很多外企都有应用,以日企最为突出,作用就是讲明白怎么做。

只要面临一项业务,必然会有一本手册与之对应,内容主要是以图表示例和注释的方式,辅以极少的文字,详细标明具体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等。任何人都是一看即会,路径十分清晰,是必不可少的业务指导文件。

像案例中的接待业务,必然有对应的手册。内容格式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就是接待各类人员的具体安排,详细到谁负责对接,派哪些人、什么车、用餐标准、陪同规格等等所有具体环节,完全没有“猜”和“试探”的空间,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安排的井井有条。

4.2、不一样的表单:通过记录行为形成约束,让路径有轨道

手册编制完备了,如何保证落地执行呢?老办法:用表单(详见之前章节)。只不过这个表单的重点不在审批,而在于记录行为。首先,表单的内容与手册要完全对应,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视必要性在相关环节由对应人员签字确认,通过记录行为形成约束。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给路径添加了轨道,进一步规范操作、缩小自由度。由此形成的利害关系是:遵守明规则简单、轻松、结果好,而脱轨玩潜规则就要作假并留下证据,不仅困难还存在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样的利害环境下,谁还犯傻玩潜规则呢?

当所有职场行为都有手册的明确指导,路径规则清晰明了时,职场环境必然简单、清朗,员工只要傻傻地认真工作就可以了。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很多外企跳槽到中企的员工,不但感受不到高素质,反而就是傻傻的,既不会看脸色,也听不出弦外之音,完全不懂潜规则。

5、高效利器:无处不在的手册

了解了手册的“攻略”作用之后,举一反三不难发现,手册还有很多可以大幅提高效率的应用场景,且意义巨大:

A、极大减少人员变动带来的波动性。新岗位的适应时间、试错成本都会大幅度降低,甚至无缝衔接。比如我在丰田中国的合资企业工作时,曾有一个岗位半年换了三次负责人,但业务几乎无缝对接,只是面对问题反应稍慢而已。而新人小白入职,更是省去很多时间和口舌。

B、实现积累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工具。之前讲过,表单可以实现经验、教训的积累和传承,但只有结果,无法展示缘由,后来者可能因为不明所以走回头路。而手册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示例、注释之外可以写明成因和注意事项,为后续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C、有助于摆脱人才依赖。既无表单也无手册,中企业务操作的积累和传承效率极低,只有高度依赖人才,并不得不承受人员变动带来的剧烈波动,劳资双方都苦不堪言。而手册既可以高效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又可以大幅降低对人才的依赖度,形成平稳的劳资关系。

D、制作并不难。尽管有很多know how,但核心逻辑很简单:就像做游戏的通关攻略,做成后一句话不说扔给小白,易懂程度、掌握速度就是评价依据。丰田的原则是:任何人(含傻子)都能看得懂、做得到。制作方可以是根据需要的任何层面,部门、小组、个人都可以。

E、范围无所不包,目的是消除所有的“猜”和“试探”。我在丰田中国的合资企业工作时,我所在的部门甚至有员工婚礼礼金指南:直接领导、其他课领导、部长等等,都有礼金建议值,无需猜来猜去。当然给不给、给多少、统一给还是单独给全凭自愿。

6、小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消除潜规则,建立明规则,方法一点都不难,无需任何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只要放弃消极的上推式思维,采用积极的下切式思维,躬身入局,把问题具体分解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一个个小问题。正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逃避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敬请谅解:为了提高互动质量,文章屏蔽了评论,如有需要,请私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