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58篇:读文有思∣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评价素养”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5-17 发布于广东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评价素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3期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老师的论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评价素养》。要是在三年前,我估计对这个话题不会感兴趣,但这三年时间里,我不断关注有关中考测评的论文和著作,阅读语文测评方面的著作,尤其是今年开启“外国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项阅读以来,我对教育评价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高峰。最近两周,我又读完了《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和《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两本著作,对教育评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在读李倩老师这篇论文时,读到了很多熟悉的内容,一方面感佩李倩老师对教育评价研究的精深度,一方面也为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进步感到一丝欣喜。

从标题上看,作者认为教师评价素养是核心背景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所谓教师评价素养,指的是教师对教育评价理论与技能的基本理解与认识,以及用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中多样化的学生学业评价实践。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素养是两个层面的,一是理论层面,即掌握了多少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二是实践层面,即在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进行评价实践的能力。不夸张地讲,很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欠缺的。为此,作者建议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从重视价值判断变为立足发展性学习。很多人理解的评价就是考试测评,评价当然就是判断学生有无达到学习目标或者达到的程度,说白了就是对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价值判断。或者说,过去理解的评价就是终结性评价,但现在我们对评价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改进,评价不仅发生在学习之后,更要贯穿于学习之中,于是就有了形成性评价的提法。形成性评价的实质是“促进学习的评价”,祝新华先生认为“评价是根据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规律,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系统收集与分析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信息,推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调整教师教学方向与行为”。这样的认识已经得到很很多人的认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服务选材”是终结性评价的表现,而“引导教学”就是让高考充分发挥过程性与形成性的作用。

既然评价需要“引导教学”,那么它和教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就讲清楚了二者的关系。该理念也写进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很值得关注。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我的理解就是两者的设计与实施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读了李倩老师的论文,我发现还有一层意思,即将评价“教学化”,意思就是借助特定的评价量规与教师反馈,将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转化为评价任务,实施诊断、改进的功能。这其实是我长期以来的困惑,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区分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例如在执教《老山界》时,教师请学生圈画出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绘制一幅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流程图。这个环节究竟是“教学活动”呢,还是“评价活动”,感觉都是,但又感觉都不像。这篇论文提出的“将评价教学化”的理念,一下子解决了我的困惑。因为在教学进程中,教学和评价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上述环节就是“将学习活动转化为评价任务”的典型表现。

二是在评价设计上,要实现从“关注局部”到“重视整体”的转变。作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源于教师对评价方案的系统规划。对此我深表认同,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体,应该贯穿于教学流程的整个过程,前者是横向贯穿,后者是纵向贯穿。而有效的系统规划表现在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时机;保证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关于评价的时机,作者认为要考虑到学习规律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梅耶提出的“预评估”“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三者结合的理念也是评价时机的体现。而对于评价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作者提出了“以学习目标锚定学习任务”的策略,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麦克泰格和威金斯提出的“逆向设计”与此相似,即在确定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后,要提供达到学习成果的证据,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自然也能保证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三是在实践中要实现从“浅表化点评”到“深度反馈”的转变。要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反馈的话,那也不符合实际,例如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就是一种反馈,实际上也是评价,但这种反馈的特点是“浅表化”,甚至有点“随意化”。因此教师可能更需要精心设计反馈,学习反馈的理论与策略。记得哈蒂的《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和查普伊斯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等著作中,都提到了“有效反馈”的问题,从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角度看,我觉得有必要进行专项学习与训练。作者说的“深度反馈”,意思是以特定评价量规或表现标准为工具,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结构化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对学生表现开展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运用内在认知方式系统评估学习质量。这样的量规包含着若干核心指标,同时又有不同阶段与层级的表现。例如针对“重读《呐喊》,梳理阅读发现,填写《选题申请表》”,为此,教师应设计《阅读发现质量评估标准》之类的量规,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选题”“有价值的选题应具备哪些特定”等问题,这就是一种深度反馈。我身边有少数教师曾经在教学中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效果挺不错,不过没有在常规课堂中大面积铺开。最近在尝试的“有效阅读教学专题研究”,就凸显了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相信随着项目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课堂评价,并设计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适切性的评价量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