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把双刃剑,你用对了吗? ——第13周给周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您好 我十分认同您信中的观点,也力争做一个善思笃行之人。对于您信中提到的灵魂拷问:遇到问题你是思考还是抱怨?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遇到问题,我当然是选择思考,第一时间思考如何解决,接着便立马行动。如果抱怨能解决问题,那汉语就不会有“怨妇”之说了,不满的说辞如若说多了,只会徒增烦恼,加重心理的负担,结果事情非但没能解决,反而连累了自己的心,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在面临问题时,第一时间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缘由,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搜寻最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在解决一次次的问题时被训练起来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越多越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越强。相反的,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产生抱怨之情,则是无能的表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第一反应则是逃避问题,茫然失措,如同迷路的孩童一般,找不到前方的路。 有时候,问题往往并不可怕,反而是自身的情绪带出来的那种挫败感放大了问题本身,使得问题显得如此困难,令我们无从下手,裹足不前。其实,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把双刃剑,解决了,为我所用,则为大用;无法解决,不能为我所用,则只会扰乱人心,甚至自我怀疑。作为教师,每天会面临来自学生家长们反馈的形形色色的问题,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所以我们只能努力让问题成为一把利剑,助力自身的成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训练能力,提升业务水平。 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人的思维容易固化,不喜欢变化,成人后没有被训练得到的思维习惯,很难再习得。但是,由于我们职业的特殊性,面对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不得不去突破、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首先需冷静,让理性占上风;冷静思考与分析问题(家庭原因、孩子自身原因、班级管理问题等),洞察对方的心理需求,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问题处理后,对自己处理的过程进行复盘总结,哪些经验可取,哪些方面不足需调整,为下一次的工作做准备。即使是失败的教训,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总结,一定会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到失败点,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失败点终将会成为自己的生长点。 肢解待办任务。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一步步地解决,最后达到目标。例如,上周我发现班里一位学生上课剪指甲,提醒她不仅不听,还给老师使脸色。这位学生容易情绪化,状态时常反复,我觉得有必要见见她的家长,希望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孩子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任务一,与家长取得联系,约好见面时间。很幸运,平时见不到人影的妈妈愿意停下工作来学校面谈,根据我俩的工作安排确定见面时间。任务二,确定面谈的三个主题:上课倾听、不良习惯(翻白眼问题)、亲子阅读。任务三,面谈时详细描述孩子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在家庭中可以实操训练的建议,希望家长予以配合和监督。此时,教师努力让自己变成家庭教育指导师,给家长一些专业的建议,而非数落孩子,让家长难堪。任务五,与家长保持联系,持续跟进反馈。孩子的习惯养成是一个复杂工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不断追踪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解决策略,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复盘总结。项目化学习的最后环节,即复盘总结。为何复盘如此重要?因为它是学习下一个项目的起点,即下一次行动的高度。总结这个项目的优劣得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小组合作中的问题,项目成果是否达成目标等等,复盘项目实施中的每个环节,这些都是为下一次行动做最充足的准备。这就是复盘总结的价值所在。解决问题的复盘反思同样重要,每个问题虽不同,技巧方法却可借鉴,思维方式也可迁移。 《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陈明了学习的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同样适用于工作和生活。博学乃为基石,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想办法找到原因,谨慎思考对策,明确目标,身体力行去实践,定能悟出其中的奥秘来。 问题是把双刃剑,我们都用对用好了吗? 祝工作顺利! 您的同行者 张 跃 2022.5.16 |
|
来自: 新用户9913Bpb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