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俭之辨与易戚​之辨 |《五分钟论语课》

 古典读书治学 2022-05-17

《五分钟论语课》

33

每天5分钟,看透中国人的性情、思维根源

正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在问礼的底层逻辑。孔子给出了两个论辨,奢与俭之辨,易与戚之辨。

奢与俭,涉及礼的形式,不是朝向奢华的,而是达到它应有作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花费。奢与俭之辨的内涵在于,形式不是最根本的,可以搞简易一些

下面呢,就有了易与戚之辨

形式的简易,耗费的减少也不是根本,最根本的地方在于人心的“悲戚”

就是在亲人去世时,本然的悲伤,真实的悲戚,这个时候,人的最纯然的感情是最根本的。

对于礼来讲,人的本然的性情,与亲人之间的深厚的感情,亲亲之爱,才是最根本的。

这就是通过礼的现象,去挖掘礼的本质,就是情,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亲之爱,推而广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

中国文化,是多层面的。包含仁德层面,智识层面

仁德层面,相应于礼,礼的上达是自觉的道德,无上限,礼的底线,是法制,法家是维持礼的底线。

智识层面,相应于乐,乐的上达是自行的天道,永恒的节律,乐的底线是军事,是兵法,是智巧的博弈。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知者之算计,周密,谋略,果决,诡谲,狠辣,冷漠,音乐的节律,和美,是多向度的。是个人生存与繁衍的智慧,是带领族群生存与繁衍、繁华的智慧。

每个民族都存在这个层面,是通过丛林法则自然生成的,是生存的智慧,只要还有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一层面是永远存在的,这种智慧的发展,也会是越来越精巧,严密。

比如现在的商业理论,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博弈论,军事学等等,都是在知者这一层次。

仁者之仁爱,温和,宽和,沉静,和谐,秩序,亲爱,温良恭俭让,良知等等,是礼的层面,是对人性的升华,是文明的光辉的部分,温暖的部分,也是平实的本然性情。追求的是幸福,理想。

中国圣贤有清晰的认识,对幸福、理想的追求,是在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上的。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

我们看历史,既有智识层面的搏杀、战争,谋略,冷酷而无情,又有仁德层面的温和,有礼,敦厚。一智一仁,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

中国文化的多向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闭环系统,五千年的传承不断,有它很深的东西。

礼,在很多人看来是帝王的面子工程,是忽悠人的,背后还是法家。这是本末倒置的认识。礼是一个文明系统上达的方向,而法治则是维持礼的底线,不让人性、社会往恶的方向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