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排除误区,凸显“三性”,科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5-17 发布于山东

排除误区,凸显“三性”

科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三)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所采取的科学策略

最后说第三个方面——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所采取的科学策略。

作为课改排头兵的洋思中学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操作策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积淀,日臻完善,在2014年教育部举行的首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至今来洋思中参观、学习、指导者达120万之众,可见洋思课堂教学改革影响之大。今天所上《乡愁》就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

因为时间关系,我重点说两个问题。

-基本内涵-

先说第一个问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内涵。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必须首先要弄清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先学?“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在语文老师科学引领下,同学们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

什么是后教?“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在“先学”的基础上,在语文老师科学引导下,同学们所进行的相互研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

什么是当堂训练?“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在语文老师科学组织下,同学们所进行的又一次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

如何理解与把握这几个概念呢?强调几点:

第一,时间。三者都高度强调了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上。即,学在课堂,教在课堂,练在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洋思中学有没有“预”呢?有,但不是课前的“预”,而是课堂的“预”,这种“预”,是变课前的预习为课堂的“先学”。学生学习有问题什么时间解决呢?仍旧在课堂上,因为“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学习需要的“趁热打铁”,也就是必须要做到“教”在课堂,“教”会在课堂上。“温故而知新”,何时“温故”?依旧在课堂上,只有“乘胜追击”、“及时巩固”,才能知悉学生真实“学情”,才能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主体。三者都高度强调了学习的主体——同学们。即,学生“先学”,学生“后教”,学生“当堂训练”。学生“先学”,学生“当堂训练”尚能理解。学生“后教”却非人人理解。学生“后教”,就是说,教师“不教”,而是把“教”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教”。学生能“教”吗?谁说不能?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尤其是语文。一个不会,两个不会,全班都不会吗?即使全班都不会,通过彼此的研讨,终能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教”,实际上是让学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到实处,而不是空喊口号。

第三,方式。三者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先学”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是自主学习。从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再到自主学习,这就把新课程要求落实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先学”之自主学习是前提,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自我的实践,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后期学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教”之合作学习,是“先学”的延续,是发挥群体力量解决个体和群体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当堂训练”是“先学后教”的延续,是对“后教”解决问题的一种反馈与检测,必须检测到具体的个人。

第四,保障。三者都有学生学习成效的保障——教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已经从一线退居到二线,不再走在课堂的前沿,但也不是教师没有任何的作用——我们从不提倡什么“无师课堂”这些夸张、不靠谱、令人反感的概念,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教”,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而没有“教”的课堂是缺少内涵与价值的;而要有“教”,就必须要发挥教师作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如果效果不好,最终追究谁的责任?不是学生,他们虽然是主人,但仍是受教育者。应该追究教育者的责任——教师。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呢?“先学”中,教师要“科学的引领”——引领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引领方法(明确“自学指导”);“后教”中,教师要“科学的引导”——一导问题,二导方法,三导方式,四导结论——也就是要做好“导教”作用(引导学生“后教”);“当堂训练”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组织训练(保证质量、保证时间,保证真实、保证效果)。

第五,学理。三者都有各自的学理依据。“先学”的学理是“以学定教”——通过学生的“学”,确定学生通过“学”,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从而使“教”(包括学生的“后教”和教师的“导教”)富有方向性、策略性,使预设与生成合而为一。“后教”的学理是“以教促学”——通过“教”(包括学生的“后教”和教师的“导教”)解决学生个体问题和群体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当堂训练”的学理是“以练测学,以学论教”——通过“训练”来检测学生学的真实情况,通过学生学的反馈从而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科学关系——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为学服务,学为教开路。

在《乡愁》这节课中,我力争体现上面五个要求,使课堂变成“学本课堂”、“生本课堂”、“效本课堂”、“导本课堂”,最终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提升与发展。

-角色定位-

再说第二个问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角色定位。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自己做的事不好好做,不该自己做的事却在拼命做,做了不属于自己的事,履行了不属于自己的职责。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影响下,也做了不属于自己的事。师生关系错位,定位错乱,不是各就各位,不是各履其责,不是各行其道。事实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为教育者、教学者的老师们必须弄清楚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干什么的,“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该怎样去”应成为教师思考的核心与关键。“我是谁”是干好所有工作的前提,这一问题不能正确理解与把握,“我往哪里走”“我该怎样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哪些角色呢?也就是“我是谁”呢?

“我是谁”?我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谁?是打仗中的领袖,是战场中的策划者、指挥者、实施者、调整者、总结者。对,我们的课堂就是毛泽东的战场。诸位,师与生一道到课堂里是干什么的?打仗的。谁打仗?不是教师打仗,而是学生打仗。教师干什么?教师应该做好毛泽东,带领学生打仗。打什么仗?打胜仗,打真仗,打硬仗;不是打形式仗,不是虚拟打仗,不是表演打仗。今天,我们学习《乡愁》,我就像毛泽东一样: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打仗了。打的对象是谁?《乡愁》。打的目标是什么?请看“学习目标”!怎么打呢?请看“自学指导”。打多长时间?先打八分钟。谁打?你们打,我不打。在教师指挥、策划、实施下,学生一个个就像董存瑞一样,冲锋在先,积极向前,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讨,不断地训练。在打仗中,遇到硬骨头怎么办?教师仍然不“打”——因为你不是战士;而是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学生共同解决,让《亮剑》中的“李云龙”们自己解决——教师顶多从旁给予必要的提示、启发,一定要把打仗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打仗中的勇士——教师不打仗,学生才会打仗。此之谓“在打仗中学会打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所以,在课堂上,我不读书,学生就读书;我不讲题,学生就去思考;我不板书,学生就书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在自我的打仗中得到了发展。

“我是谁”?我是张艺谋。

张艺谋是谁?是演场中的导演,是演场中的主导者、指导者、引导者、倡导者。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演场,我们的老师应该是张艺谋。老师应该是导演,学生应该是演员。老师必须在把握全戏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演戏,演好戏,演真戏——假戏真作,才能富有实效。教师要做好“导演”,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学生“先学”中进行“导学”,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科学的“自学指导”;在学生“后教”中进行“导教”,做好“导问题”、“导方法”、“导方式”、“导结论”之四“导”工作;在学生“当堂训练”中,进行“导练”,做好“导习题”、“导时间”、“导效果”等向导的工作。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演员,就必须做好“三表”工作——表达、表现、表演,让学生自己看、读、听、思、行,一切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展开。要使“三导”和“三表”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懒”上下功夫——教师“懒”起来,学生就会“勤”起来,课堂就会“活”下来,教学效果就会“好”起来。所以,课堂上,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把嘴“闭”起来,学会做哑吧,不要喋喋不休,不要说得天花乱坠,没有用,学生不说,只有老师说,学生不读,只有老师读,结果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不能真正得到提高的。当然,我们强调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导演,要懒,是真懒吗?不是,“懒”而不“懒”——老师要做导演,到处都要观察思考,引导策划的,所以“懒”是假的,“懒”的背后不越权,是还权给学生。

“我是谁”?我是袁伟民。

袁伟民是谁?是赛场中的教练,是赛场中的动员者、鞭策者、激励者、发现者、纠错者、开发者、提升者。袁伟民是前中国女排的教练,他曾经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的优异成绩,在当时出现了“女排现象”,“女排精神”曾经激励了多少人。为什么袁伟民带领的中国女排获得如此大的成绩呢?很简单,他把队员们带到赛场上比赛,让每一个队员在赛场上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地挖掘内在的潜能,不断地纠错,不断地进步。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袁伟民的赛场。我们老师应该是袁伟民,做好裁断、评价、激励、发现、挖掘等工作,我们的学生应该是运动员,做好训练、比赛、纠错、检测、考试等工作,而不应该是啦啦队员、服务员、观众。我们常说,“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赛场,让学生比赛——“比”是激发学生动起来的最好的手段。通过“比赛”,就可以让学生心动起来、行动起来、激动起来,做到思想的动、思维的动、思考的动。今天,我们学习《乡愁》,大家看到学生情绪很是高昂,没有一个不认真,都能积极的投入,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把课堂变成了赛场。大家看到我出示了三个“自学指导”,这三个“自学指导”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就是“比”——“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三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诗歌,同时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比”不仅体现在“自学指导”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比”——比谁“先学”好,比谁“后教”好,比谁“当堂训练”好;比谁读得好,比谁想得深,比谁写得对,比谁问得妙,比谁解得清。“比”使课堂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比”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融入——哪一个学生愿意在“比赛”中落伍呢?“比”让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机。这种“比”的课堂要做到三个“比”——全员比(一个不能少)、“全程比”(四十五分钟都必须比)、“全面比”(不仅比分数,更比态度)。那么,教师如何打造“比”的课堂呢?八个字——“恐吓诈骗、煽风点火”,教育是一种艺术,“恐吓诈骗、煽风点火”,是一种贬义的说话,我们可以贬词褒用,就是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让学生积极投入,用心参与,刻苦收获。

我所说的做好三种人,实际上就是要我们的老师要切实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督促者、观察者、发现者、引导者、调整者、参与者、激励者……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高效起来。

好了,各位老师,因为时间关系,很多问题都不能展开,就讲这些。最后,衷心祝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每一名学生都能受益于高效课堂,每一所学校都能发展于高效课堂。谢谢各位!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