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微卫星空间 2022-05-17 发布于河南

       三苏园又叫三苏坟,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距郏县县城23公里。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以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而是葬在了郏县。对于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作为他的最终归宿,一个最传统的解释是: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在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这里的小峨眉山风景奇秀,仿佛家乡的山貌,于是便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

       三苏园景区由广庆寺、三苏祠、东坡湖、东坡碑林、苏轼中年布衣像和三苏陵园等组成。1963年,三苏坟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三苏墓祠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景区大门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碧波荡漾的东坡湖。东坡湖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湖面呈“3”字形,看起来像个硕大的耳,寓意东坡先生的聪慧;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沿东坡湖西岸一条翠柏甬道便通向广庆寺。从寺内的《重修山门碑记》上可知,寺院原是宋仁宗皇帝颁旨修建的。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鼓楼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聪明透顶”赑屃碑座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石雕蟠龙碑首(明.清)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大雄宝殿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祠堂内的三苏塑像距今已有652年的历史了,仍然栩栩如生。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三苏祠卷棚下记载元代建造三苏祠的时间与经过的碑文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广庆寺、三苏祠之东腰门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东坡碑林是为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而建的,这里汇集了国内190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书法家以各自擅长的书体,书写苏东坡的著名诗文136篇。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最具创意的是“大江东去碑园”,在这个园子里,100位书法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洋洋大观,气势磅礴。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最熟悉的还是毛泽东书写的《赤壁怀古》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启功、沈鹏、王学仲、刘炳森、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尽在其中。除了“大江东去碑园”外,这里还有书写苏轼作品的诗词碑园、文赋碑园等,内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诗人的题字、题词碑刻作品。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仰苏堂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从广庆寺出来,经过一条甬道,便是一尊苏轼中年布衣雕像,这条甬道上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观,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蛙”鸣声,被称为“金蛙迎宾道”。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三苏陵园前有两排石马、石羊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仔细端详石羊的造型不难让人想起原产于此地的大尾寒羊来,看那角型、尤其是尾型多么相像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翠柏掩映下的三苏陵园。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崇高评价。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走进坟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石牌坊,坊楣上书“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石柱上一副对联经历史风蚀剥落,依然清晰有力:“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此两句是苏轼狱中写给其弟苏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今日读来,大文豪的铮铮铁骨犹然可闻,但其一生坎坷却不免令人伤感。

    苏陵园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葱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遂填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这是三苏坟特有的现象。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原创】千年沧桑三苏园

    三苏陵园内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陵园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

 

链接:

    在苏轼的出生地眉山南面100多公里就是四川峨眉山,雄伟而秀丽的风景让才情四溢的苏轼终生难忘。后苏轼登上仕途后,在回川和任陕西凤翔(今宝鸡)签判时来往都要绕道洛阳龙门,沿山脚、傍河谷、经临汝(今汝州)、郏县,再折转至汴京(今开封)。汝州郏城(今郏县)的两座小山正处这条古道之上。小山“美似家乡峨眉山”,遂名为小峨眉山。

    《郏县志》记载:苏东坡“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苏东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长期任地方官,但他一直愿死后归葬乡里。可眉山远在数千里之外,那里父母双亡,别无亲人,举家老小都在外地任官。自己屡遭厄运,天涯飘零,生计困顿,于是他决定找一类似家乡峨眉山的地方作墓地,以遂“水流归海,叶落归根”的夙愿。再加之,小峨眉离京师较近,其兄弟子孙亦多在附近居住或做官,也便于他们将来归葬和祭奠。苏东坡病卒前给苏辙写信道:“即死,葬我嵩山下。”

——原文发表于2010.11.20.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