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年过去,<恰同学少年>仍是经典的青春励志片,值得细品

 建怀v394hwyhnb 2022-05-17 发布于广东

重温《恰同学少年》,这部2007年播出的片子,距今已经过去15年。依然记得片子播出时掀起的收视热潮,是全家老少可以一起热议的片子。老人回忆往昔,大人缅怀逝去的青春,正在上学的小孩可以学习其中的精气神。

记得初看这部片子时,小编正值年少,看得热血沸腾。如今重看,还是能被剧中展现出来的少年意气所折服。

文章图片1

海报(网图侵删)

这部片子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是小编目前认为的最好的励志类青春片,很经典,所以想对此剧稍作分析其经典之处,分析有点长,啰嗦之处还望见谅。

人物立得住

这部片子讲的是毛泽东的学生时代。里面出现的人物大多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

有历史人物原型的电影电视剧其实不好拍,因为历史人物,特别是近代的历史人物,离我们很近,很多事要是编得不好,人和事有一点偏差,就会有污蔑或者洗白之嫌。但这部剧很好地综合了这些,故事叙述精彩,剧中人物非常贴近历史。先讲几个例子。

孔昭绶

孔昭绶作为新上任的一校之长,想要办好学校,至少要做到两点:一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二要有好学生。老师他靠关系找到了当时学界著名的杨昌济,而如何招到好学生,则需要运气。

文章图片2

孔昭绶剧中形象

当时长沙各类学校兴起,什么铁路学校、肥皂学校,以及各类公立学校,招生竞争很激烈,且学费不便宜,当时民生凋敝,多的是交不起学费的贫困生。孔昭绶就抓住这个痛点,学校免学费、免食宿费还补津贴,对那些渴求读书改变命运的学子来说,第一师范成了求学的好去处。

做出这个免收学费的决定时,孔昭绶这样说:自古纨绔少伟男,我们办教育,本来就是要多招那些贫而有志的青年。要是把招生当成做生意,只顾着收学费,从学生身上发财,那学校还叫什么学校,教育还成什么教育,只剩下铜臭了。

但学校要维持开支,这些费用都从哪里来?自然是要靠孔昭绶这个校长四处去要钱了。一是找社会募捐,比如第一集的开头就是陶斯咏的长沙商会会长的父亲去学校捐款;二是靠政府拨款。

要和社会各界空口白牙地要钱、维系关系,还要平衡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需要很高的情商,但孔昭绶都处理得很好。

文章图片3

想办法要经费

在电视剧中,孔昭绶看着是个老好人,对谁都笑脸以对。

和政府官员打交道,他卑躬屈膝,热情接待,学督纪墨鸿进驻第一师范时,他让出自己的校长室,只为了不得罪政府,让学校的经费及时到位。

当老师之间有矛盾时,比如考题之争,黎锦熙等人都觉得考题过于古板,孔昭绶自己都觉得不好,但出题人是德高望重的老老师袁吉六袁仲谦,不能得罪,所以孔昭绶没有私下就撤掉袁吉六的考题,而是召集大家一起讨论,最终得出新考题。

还有考试第一之争,黎锦熙和袁仲谦的看法又不同,孔昭绶又积极调解,等来了杨昌济,才让固执的袁仲谦放下成见,同意毛泽东第一的排名。

文章图片4

袁仲谦说考试排名

而当发现萧子升的考试试卷是毛泽东代写的后,他去观察几人的反应,觉得毛泽东、萧子升几人都行事光明磊落,代写是事出有因,做出了让萧子升兄弟重考的决定,让事情圆满解决。

正是孔昭绶智慧地平衡校内校外关系,处事公正,以及开明的教育方式,才让当时的第一师范齐聚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杨昌济

杨昌济先生让大家熟知的身份是毛泽东的岳父。但当时的他早已是学界有名的大师。他思想开明,是维新变法的维护者;他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还编译了《西方伦理学史》,更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等书,因世居板仓,人称“板仓先生”。

文章图片5

剧中杨昌济形象

剧中的杨昌济还温文儒雅,学识渊博,出口成章。比如他在接到孔昭绶的聘请时,在被孔昭绶临时拉去评判毛、蔡二人的文章时,他的点评有理有据,评价蔡和森的文章“文笔流畅,逻辑严密”,但稍欠起伏;评价毛泽东的文章是“豪气冲天,胆识惊人”,但遣词用字粗糙了些。这些评价将二人文章的优缺点都讲了出来,最后让毛泽东排第一也令人信服。

文章图片6

杨昌济评毛泽东文章

杨昌济给一师的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立志”。

文章图片7

他尊重学生们的每一个梦想,鼓励大家:就算是天真得不切实际,或者平凡得不值一提,都不妨一说。然后他听到了易永畦想当关云长大将军,全班哄堂大笑,但他这样评价:

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是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

王子鹏觉得自己只想当一个老师教穷孩子知识的理想很渺小,但杨昌济却给予了肯定:

王子鹏同学,其实你的理想并不渺小,相反,你的理想非常崇高,任何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种善良而不计回报的奉献。的确,只靠施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想要当一个老师,以后可以去教那些上不起学、念不起书的孩子们,让他们懂得自食其力,不用再靠要饭过日子,我希望你能实现你的理想。

总之,听到远大的理想,他会给予鼓励;对那些平凡的理想,也不嘲笑;有他不认可的,他也不会横加指责;遇到没有梦想,尚在迷茫的,他会鼓励他们去寻找。当被学生问到他的理想时,他亦侃侃而谈,在黑板上写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说:

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这一堂课,值得我们去听一听。

通过这些事,这些话语,杨昌济惇惇学者、教育良师的形象就立了起来。

刘俊卿

以前编剧就说过,刘俊卿是虚构的人物,是群像,他代表了一些人。

剧中的刘俊卿出生贫寒,父亲是个卖臭豆腐的,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妹妹进了王家当丫鬟,父亲要去借高利贷。剧中出生贫寒的学子有很多,比如蔡和森、易永畦,一个给别人擦鞋,一个当过鞋匠,但就刘俊卿特别自卑,且又要强。

文章图片8

入学时,把父亲当挑夫

刘俊卿的父亲为了让他好好读书,从不让他做半点家务,觉得“他一个读书人哪里会做这些”。这其实是中国旧社会一直以来的恶习,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刘家没有条件让他只专心读书,刘父只能牺牲自己和女儿,只为供出个有出息的儿子。刘俊卿的成绩是很优秀,但他的其他品德却非常缺失。

他最先想考的是法官学校,因为他的志向就是当官。无奈家中供不起,只能在妹妹的建议下去了不要钱的第一师范读书。在一师,和他形成对比的是同是虚构的富家子弟王子鹏。

刘俊卿自卑,也自私。他不心疼父亲的辛苦,为了自己的面子,他可以把送自己上学的父亲当挑夫;他偷穿王子鹏的皮鞋,然后骗父亲以买书为名要钱去买鞋。他嘲笑老师吃食堂,装作不认识给自己同学当丫鬟的妹妹,自己的爹舍不得吃好吃的,他却在学校充阔少,浪费饭菜。

文章图片9

背后议论老师,还给取外号

他的嫉妒心很强。他想在入学考试中出头,听说了萧子升的才名后,偷走了萧子升的考试文章。他无时不刻在老师、校长面前表现自己,吹捧纪墨鸿,寄希望能被这些人看重,得到别人的欣赏。

自卑、自私又自怜,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的缺点,但在刘俊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坏人,但他的那些小人行径又为很多人不齿。他代表着一些社会现象,虽然可恶,但又非常真实。

刘俊卿不是之前那些历史人物,但这个虚构人物的塑造丝毫不比那些历史人物差,非常出彩。

剧中还有很多出彩的人物,这里不多说。总之,人物立得住,使这部片子成功的一半。

剧中有书生意气,生机勃勃

青春励志片,讲青春,更讲励志。

套用剧中杨昌济先生评价毛泽东文章的那句话;“此文之中,越看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

本剧也是越看越让人觉得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剧中有几个让人记忆犹新的情节。

一是在某日清晨,毛泽东在大声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后来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也一起高声背诵,感染到学校大部分的学子都加入了他们。这样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生气勃勃,任谁看了不被感染?

文章图片10

学子们在一起朗声背诵《少年中国说》

一是毛泽东等人为工人们办夜校,办识字班。他们为了教好这些工人,认真备课,做教案,即让自己所学有所施展,也帮助了不识字的工人不再当睁眼瞎。

还有蔡和森、毛泽东、陶斯咏、向警予、蔡畅等人在雨夜游岳麓山。

文章图片11

雨夜在岳麓山爱晚亭长啸

最后就是毛泽东智退北洋溃兵。这件事不是电视剧编剧乱编的,而是确有其事。这件事还在当年的长沙报纸上有报道。从这件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毛泽东已有作为军事家的才能了。

除了以上剧情,电视剧的片尾曲,第一师范的校歌,看词听曲都十分有朝气。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短短四十个字,引经据典,鼓励学子做事要有毅力和志气,也包含了学校期待学子成材的野望。

不过还是向警予最是豪气,对歌词中的“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提出质疑,并立志要学校改歌词。别人劝她自古哪有女儿称雄的道理,但现在的第一师范的歌词的确改了,成了“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改歌词事小,但这件事透露出的信息却很大。

文章图片12

剧中向警予形象

此外,当时的历史背景,其实很复杂。中华民国刚成立一年,列强割据,军阀林立,混战不休,新建的国民政府并未能掌控全局。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在位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而四处奔走。但大多数人是迷茫的,西方列强之强大,不知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剧中,这些迷茫在毛泽东身上也有提现。他在在进入第一师范之前,当过兵,经过商,还想当法官,去长沙半年换了多所学校,每次入读都不足一个月。当杨昌济问他的志向是什么时,他表示不知道。感觉当时的伟人,和大家一样,就是看见什么就想学,但发现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文章图片13

毛顺生听说儿子又要钱考学校,批评了一通

这些在剧中体现得不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些学子们为了读书奋发向上。他们或迷惑于一时,却热爱读书,努力寻找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谁的青春不迷茫,可少年意气,总如迷雾中的一缕清风,吹散迷雾;也如清晨的一缕阳光,照亮前行的路途。

打磨扎实的剧本是根本

最后想讲一讲本剧的成功也在于故事立意好,情节生动,重细节,演员演技精湛,台词动作符合人物形象。

其实本剧有些情节和历史有出入。比如,孔昭绶一开始是湖南省第四师范的校长,毛泽东开始是当时湖南省第四师范的学生。1914年,湖南省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合并,才成了新的湖南省第一师范。这个在剧中有提及,但情节安排是按第一师范来的。

文章图片14

现在的很多民国剧,只要是富家千金,穿的都是豪华的洋装,家家户户都用电灯,且灯火通明。

此剧中陶斯咏、向警予都是富家千金,但其穿着并不浮夸。家境不好的人家衣服上有补丁不是什么耻于见人的事。关于用电,在第一师范是每到晚上,会有校工敲锣通知来电和拉闸。这些细节都做设计得很好,当时的中国贫弱,百姓民生艰难,大多数人家用不起电——其实2000前,我国还是有些地区用电不稳。

之前有分析剧中的几个角色,这下也要提到一些人物,就是毛泽东和他的家人。

文章图片15

剧中文七妹和毛顺生形象

我们去看伟人的小时候就知道,伟人的小时候也是个皮小子。他从小就喜欢和父亲对着干,还有过父亲打他、就跳池塘的举动,让父亲不得不妥协,可谓从小就斗争经验丰富。父子两人关系紧张时,都靠母亲文七妹从中调和。

剧中,毛泽东想去考北京大学,需要150块大洋,就回乡找父亲要钱。哪知父亲将他大骂一顿,说他不务正业,还将他关了起来。这时是文七妹悄悄将毛泽东放了出来,还给他钱,希望他找个便宜点的学校读。毛泽东正感动着,转身想走时,就看见等在了必经之路上的父亲。此时的毛顺生一语不发,丢下钱袋子就走了。

毛泽东考入第一师范后,给家里去信。毛泽民给母亲在油灯下念信,毛顺生就在另一间房侧耳倾听。念完了,文七妹要毛泽民拿给他父亲去看看,哪知毛顺生立即大声说不想看。气得文七妹要毛泽民再念一遍,还要大点声。毛顺生依然在隔壁房间认真地侧耳倾听,并在家人都睡着了后,才拿起信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文章图片16

文七妹听毛泽民念信,毛顺生在另一间屋子听

这一段非常生动有趣,将毛顺生和文七妹望子成龙的心情演得很好。

这些很多出场不多的角色,使得这部剧更加有看头。

还有剧中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外形和伟人本人并不相似,这是本剧当年被嘲的地方。但外形虽不像,由于演员的演技精湛,演出了伟人的几分精气神,掩盖了外形不像的缺点。连毛泽东的外孙孔继宁都评价“谷智鑫富有青春气息,把毛泽东质朴、诚实的感觉演出来了”。

既然是青春片,怎么会少了爱情?但和现在一些死去活来的爱情不同,这部剧中的爱情朦胧而美好,没那么多狗血。

文章图片17

网图侵删

这部剧只有短短二十三集,但内容非常丰富,情节紧凑,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考究。由此可见打磨扎实的剧本是这部剧成为经典的主因。


写在最后: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现在的年轻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青春片。青春片应该少一点颓靡的东西,多一点积极向上的能量,有理想、敢于奋斗才是青年人应有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