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亚 第93篇推文,全文1739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 1 这一周受美股暴跌、金融去杠杆等多重利空影响,我大A暴跌。 截至今天收盘,沪指收报3129.85点,跌4.05%。深成指收报10001.23点,跌3.58%。创业板收报1592.51点,跌2.98%。 最近一周以来,沪指跌近10%,深成指跌8.46%,创业板指跌6.46%。沪指积累了半年的涨幅,一周就全部打回原形;创业板指数则跌破1600点,创下3年内的新低。 纵观各微信群、QQ群、网络论坛,人们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我们知道,14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那是多么的坚苦卓绝。何以“一夜”就天翻地覆了呢?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股市总是慢涨急跌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股市为什么上涨或者下跌。今天看到管清友的一篇解读股市暴跌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观点: 真正推动股价的,其实就两个因素:要么资金端流动性多了,要么资产端公司盈利好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资金端主导情绪面,资产端主导基本面。 这个道理其实跟人生很像:我们的命运短期看是由运气主导的,长期看是由实力主导的。短期的运气没有规律可循,但长期看一定会被拉平。有一句谚语就是这样说的: Every dog has its day. 所以,从长期看,股价跟资产端的企业内在价值完全同步;从短期看,股价主要受资金端的驱动,表现在对市场预期的情绪上,从而引发估值上的波动。 2 情绪面上,主要是受美股大跌的影响。 美股跟港股的关联性是非常高的,因为港股有很多欧美的机构投资者。A股和美股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美股从2009年3月9日触底反弹后,已经走出了一波长达9年的长牛行情,估值到达历史高点。而A股经历了2015年下半年股灾的洗礼之后,目前的估值处于正常水平。 但是随着港股通、A股纳入MSCI等联通措施,加上金融科技的便捷性、全球财经资讯的即时性,A股不可能“独善其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A股受到短期市场情绪的感染,几乎不可避免。 资金面上,主要是受金融去杠杆的影响。 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金融降杠杆的政策纷纷出台,新一轮的金融监管大幕徐徐拉开。资管计划到期后无法续期,面临被动减持压力;信托融资杠杆从1:2调整到1:1,部分信托资金被迫售股套现;单只股票的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也对市场预期造成了冲击。 从时间节点上来说,情绪面和资金面,同时兼具不同步性和同步性。什么意思呢?这里举一个爬山的例子: 为什么上山的时候井然有序,而下山的时候却容易出现踩踏事故?上山的时候,人们的行动有先有后,是不同步的;下山的时候,突然山上起火,人们的行动一致,是同步的。 股票市场的“慢涨急跌”现象,也遵循着同样的原理: 不同步性表现在上涨阶段。市场情绪的预热和暖场通常有一个过程,往往是出现了赚钱效应,人们才开始跑步进场。每个人赚了钱,又会带动周围的一群人入市。所以到牛市中后期,累积的资金越来越多,且形成了一致性预期,市场往往出现跳空上涨的局面。 同步性表现在下跌阶段。上文讲到,市场上涨的时候,人们不是在同一时间观察到这一现象的。但是市场下跌的时候,人们却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看到的。当市场发生反转,大部分的人会同时卖出,这种反身性又加速了市场的下跌。 3 通常,我们把暴跌称之为“股灾”,认为这无异于是一场灾难。我们为什么讨厌和惧怕暴跌?我认为主要还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假设你有100万,这一周损失了10%,平均每个交易日亏2万元。这种短期内强烈的被剥夺感,往往不太美妙。 但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年你损失了10%,虽然同样是亏损了10万元,但你的痛苦程度会远远小于前一种情况。 原因在于,人类总是对即时的、当下的现象反映剧烈。我们可以经常观察到这种现象,很多人听到不好的消息,第一时间会晕倒、会摔杯子,但是事后对消息的可接受程度却会逐渐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所以,相比于暴跌,阴跌实际上是给人们的心理预留了足够多的接受空间,才显得没有那么可怕。 但我认为,事实的真相却刚好相反——暴跌并不可怕,阴跌才是最可怕的。 短期的暴跌,表面风险在加剧,真实风险却在逐步降低。波动风险在加剧,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却在逐步降低。当暴跌带来风险的快速释放,意味着你可以选择的投资空间有了更大的余地。所谓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对立统一、一体两面。 有数据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美国最富有的人群不是更穷了,而是相对更富了。历史上每一轮危机,都是财富转移的饕餮盛宴。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上期文章: 随手转发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