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开年新语:变局下的自我进化与革新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文/王冠亚

第97篇推文,全文1665字,阅读时长约4分钟

1

农历戊戌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此恭祝各位领导同事、亲朋好友:

五洲新春(603667)家家悦(603708);

华夏幸福(600340)步步高(002251)!

在中国历史上,习惯以干支纪年的方式,记录当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提到甲申,我们就想到明王朝的覆灭;

提到辛酉,我们就想到慈禧夺权的宫廷政变;

提到甲午,我们就想到清末北洋水师对日的屈辱战争。

白驹过隙,光阴百代,历史轮回,今天我们又来到了戊戌年。120年前“戊戌变法”的历史车轮早已远去,但是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却值得一代代的后来人深思。

第一,固步自封必然招致落后挨打。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1894年,号称亚洲第一、全球第九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击溃,清军伤亡人数超过3万人,宣告战败。

第二,积贫积弱必然导向丧权辱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在前三轮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只能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因为在李鸿章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第三,国运衰微必然呼唤救亡图存。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维新运动持续了103天,最终宣告失败。但是,“戊戌六君子”熠熠生辉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史册。

“戊戌变法”用淋漓的鲜血告诉我们:面对变局,要么主动革新,要么等待被革命。

2

120年前,李鸿章面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以及周围虎视眈眈的列强,不禁发出感概: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遇之强敌。”

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论断当然是没有错的。中国自商周以来,虽然政权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尽管也有过华夷之争,但从来没有超出过“中华民族”的范畴。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也孕育出一套稳定的内生机制。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封锁防线,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来看,当时的变局速度并非一日千里,清政府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机会,来摆脱当时的窘境。比中国综合实力弱得多的日本,正是通过“明治维新”短短二三十年的励精图治,就将臃肿不堪的大清帝国远远甩在了身后。

但是,大清帝国并没有觉醒,它只是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晚清洋务运动,一会儿“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会儿“师夷长技以自强”,方向摇摆不定,直到“戊戌变法”之时也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导致维新仅仅百日就自废武功、自毁长城。

世界的进化,是达尔文式的。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我们每个人,只要停止进步,就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3

120年后,又逢戊戌。在2018年的历史节点上,70后、80后的一代人已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我们面临的社会变革之快、之广、之深刻,远比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尤甚。

一是社会变革速度极快。举一个腾讯和新浪竞争的例子: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8个月后的2010年4月,腾讯微博姗姗来迟,匆匆赶赴战场。为了和新浪微博竞争,腾讯投入了数倍的资金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而言,是以天甚至小时为计算单位的。晚8个月的时间,意味着几乎难以追回的差距。若不是腾讯依靠微信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会,现在的BAT格局还真的很难说。

二是社会变革领域极广。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到社会的进化与变革当中。当我们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都习惯于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能明白一个道理:在历史趋势面前,个体即使从未出发,也会被抵达。

三是社会变革影响极深。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改变。永辉超市、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习惯,更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永无止境,企业的竞争发展永无止境。

面对变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抓住时代狂奔野马的缰绳,跟随社会进化的角度,勇于进行更彻底的自我革新。如果没有忧患和危机意识,我们迟早会成为这个时代的“难民”。

人生就像在跑步机上运动,你唯有一刻不停地奔跑,才有机会留在原地。戊戌年的开年新语,与所有读者朋友共勉!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历史文章:

这半年来,我读过的60本书

随手转发正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