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3)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文/王冠亚

第113篇推文,全文3350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1

大家周末愉快!前面两篇文章,我们讲了6种负面清单思维。本周我在外地出差,工作上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更新速度放缓了一些。今天我们日拱一卒,再讲3种负面清单思维。

7.迷信权威

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曾经讲过一个笑话,后来被芒格引用:

一名外科医生给一名护士留下了一个治疗耳痛的书面指示,上面写着“two drops,twice a day ,'r. ear(两滴,每天两次,右耳)”。

结果,这名护士就按照医生的“指示”,把滴耳液滴到了病人的屁股上。

在这个笑话里,'r.ear是right ear(右耳)的缩写,但护士却误以为是rear(屁股)。护士却从来没有对医生的处方表示过怀疑,原因在于护士摄于医生的权威性。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笑话,类似的事情,常常在现实生活里重演。

1997年8月5日,大韩航空801航班在距离机场以南3英里的一座山坠毁,228人遇难。黑匣子的录音显示,在飞机坠毁前20分钟,副机长和工程师多次“委婉”地向机长暗示可能出现了异常状况。但由于韩国属于典型的“高权力距离”国家,下属不敢质疑上司的权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对权威的迷信,往往是“光环效应”在作怪。以外貌为例,我们倾向于认为,漂亮的人更可爱、更诚实、更聪明。对于专家的观点,我们往往深信不疑。

专家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么?我们不妨来看1987年9月《财富》杂志上的一段文字:

美国股票飙升到了远超过基本价值的程度,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暴跌。不能仅仅因为市场被高估,就断定它不可维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会被高估到什么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的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400分钟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GDP的1/8。

说话被打脸的这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索罗斯,他的量子基金在这次股灾中亏损高达3.5亿美元。以致于索罗斯不得不感慨:

“我在金融上的成功,与我预测市场的能力完全不相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泰特洛克教授,分析了284位专家所做过的82361个预言,结果发现预言的准确性,还不如一台随机的数字生成器。既然如此,专家为什么还对判断未来乐此不疲呢?

原因在于,专家不必为预测错误付出代价,却能享受到“误打误撞”带来的种种好处。试想,如果你年年预测房价会涨,如果说错了,根本就不会引起大众的注意。万一蒙对了呢,瞬时间就一战成名,名声大噪。

就拿最近很火的中美贸易战来说,我身边有4位大V都对此进行了解读,每位大V都解读得很好,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这4位大V恰好形成了4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组合:

1.中美贸易战是持久战,所以对股市会有明显影响;

2.中美贸易战是持久战,但对股市影响是短期的、有限的;

3.中美贸易战只是象征性动作,但短期内对股市会有明显影响;

4.中美贸易战只是象征性动作,所以对股市影响是短期的、有限的。

看出来没有?几乎必有一种答案在未来会被证实是正确的。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我们不应该直接照搬权威人士的观点,而是多去学习权威人士的思维逻辑,学习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2

8.沉没成本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三种成本,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欧美很多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CEO辞职后,可以拿到一大笔补偿金?

按照我们惯常的逻辑,大型企业CEO本来就拿着至少数百万美元以上的高薪,经营不善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凭什么还要领补偿金呢?

原因在于,在企业股东眼里,已经付出的代价都是沉没成本。既然损失不可挽回,那么最明智的决定,就是给一大笔钱,让不称职的高管立刻滚蛋。随后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早就弥补了这些早期的“沉没成本”。

我们常常看到或者听说一些“痴情”的女生,仍然对负心的渣男抱有幻想,希望渣男能够改过自新。这些女生的理由往往是——我在他身上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我不想放弃。如果大家能够明白“沉没成本”的道理,就知道对待渣男的最好方式就是果断分手,果断止损。

我的领导给我讲过他的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家钢铁企业找到他,让担保公司为其贷款提供融资担保。他了解到,这家钢铁企业已经亏损很严重,如果提供担保为对方融更多的资金,一来担保公司自身会承担很大风险,二来这家钢铁企业也可能会越陷越深。于是,他果断拒绝了这笔生意。

一开始,这家钢铁企业的老板耿耿于怀,认为担保公司见死不救。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老板居然跑来感谢担保公司:

“幸好你们当时没有给我担保啊,这几年钢铁不景气,做得越多,亏得越多。要是我当年融资成功,说不定现在就倾家荡产了。”

可以想象,这位老板一开始就是不愿意面对“沉没成本”的思维——面对亏损,想要投入更多资金扳本。

股票投资人也往往会面对“沉没成本”带来的影响:以自身的买入价作为股票的衡量标准,一旦股价低于买入成本,陷入浮亏,就“卧倒装死”,仿佛浮亏就不是亏一样。

赌场显然是把人们难以割舍“沉没成本”的心理利用到了极限。赌场往往会先让你赢,让你觉得赚钱很容易。接着,会让你输,然后再让你扳本。而且,赌场往往会给你营造一种“差一点就赢”的假象,因为在“煮熟的鸭子飞走了”的心理状态下,人们是最没有理智的。

我个人是不建议参与赌博的。如果你非要玩不可,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止损线。比如每次输完5000元就离场。坚持铁一般的纪律,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以及未来的走势。

3

9.事后诸葛亮

上个星期,有一条颇为吸引人眼球的新闻,纷纷占据各大财经网站头条:

3月22日,腾讯最大股东Naspers(南非报业)决定出售至多1.9亿股腾讯股份。出售股票后Naspers对腾讯的持股比例将从33.2%降至31.2%。以3月22日腾讯股票收盘价439.4港元计算,Naspers出售的腾讯股票金额达834.8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72.62亿元)。

腾讯上市14年来,股价上涨高达600倍。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基于过去的美好假设:

如果李二公子早年不出售腾讯股份,现在身家应该已经超过了他的“超人”父亲李嘉诚先生;

如果IDG当年不出售腾讯股份,现在的投资收益,应该超过了IDG这些年所有的盈利加在一起;

如果我在腾讯上市首日买入20万元股票,现在已经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当年持股腾讯应该是很简单的、很容易做出的决策。我们有很多理由,比如腾讯有中国最庞大的用户基础啊,再比如社交粘性很强啊,等等。

可惜的是,世界上没有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当然能找到很多当年支持买入腾讯的理由。可是在当时,我们会这样想么?我们会得出清晰的判断么?

真的把时间倒回到15年前,如果要做出投资腾讯的决策,我想可一点都不简单。且不说我们普通人,连马化腾本人都一度想过要卖掉腾讯。站在那个历史年代,马化腾对腾讯未来的发展路径,并不比我们更清晰。

事实上,正如一篇文章曾经提到过的,即使时光倒流,历史重演,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买不进一手腾讯。就算侥幸买到了,大概率也拿不住十年之久。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听到身边会有这样的抱怨:

社会对我们这一代人太不公平了。6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下海的都发财了;70后赶上了房地产大牛市,炒房的都发财了;80后赶上了2007年和2015年两轮股市爆发,炒股的都发财了。我们现在没有机会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让你早生10年20年,你在当时有这样的洞察力么?你能保证你可以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么?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满眼都是机会;站在现在看未来,到处都是迷茫。

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写公众号是一种避免“事后诸葛亮”很好的方式。因为若干年后回过头来,我再看自己今天写下的文字,就能明白当时的真实想法和心境。拿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当然会觉得过去的想法幼稚,事实并不如此。过去的想法,有可能是当时最为合理的想法。

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不可预见性,而不是“我早就知道”。尽管现在我们谁都知道2015年6月是牛市的顶点和终点,但彼时彼刻,高喊“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的人还少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巴菲特从不做波段,而是致力于从商业和生意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人类的思想和财富灯塔面前,我们都还太浅薄太愚蠢,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学习、多思考。接下来4篇文章,我们将继续阐述剩下的12种负面清单思维:过度激励、火鸡思维、选择悖论、黑天鹅事件、彩票谬误、一夜暴富的幻想、赢家诅咒、盲人摸象、行动悖论、涨水的鸭子、自我安慰、即时满足。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历史文章:

李嘉诚退休!重温他讲过的15句经典语录

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1)

投资应避免的21种负面清单思维(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