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一季度投资小结: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王冠亚 2022-05-17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173篇原创文章

本文已被推荐至雪球首页

2019年一季度,A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幅上扬。对于观望中的趋势交易者来说,等趋势渐渐清晰,无疑已经完美踏空了这一波行情。

在2018年大盘3000点上方,我大约有三成左右仓位;2018年下半年跌到2700点下方以后,我开始逐步加仓,并在年底满仓。从2019年一季度开始的2440.91点到季度末的3091.7点,我基本上处于“闪电的时候在场”的状态,期间实现了million级的账面浮盈。

回顾2019年一季度的投资,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1

从2018年下半年起,随着市场的深度下跌,我身边就不断听到“没有必要跟趋势作对”、“现在入市岂不是疯了”、“市场会跌到2000点”之类的悲观言论。

这半年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件事儿上:读书。读得最多的书,就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得最多的章节,就是巴菲特关于市场先生和公司估值的论述。

因为2018年下半年的市场行情,已经没有办法用基本面分析来解释了。烂股票跌,好股票也跌;创业板跌,蓝筹股也跌;有利空消息跌,没有利空消息也跌……市场非理性下跌的结果就是:一大批优质公司,跌到了10年甚至20年的历史最低估值区间。

在2016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这样写道:

每十年左右,经济天空会乌云密布,大概率会降黄金雨。当这种类型的倾盆大雨出现时,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冲出门外拿洗衣盆而不是茶匙去接。那是我们会做的事情。

我认为用巴菲特上述这段话,来形容2018年的形势和对策,再合适不过了。2018年往前倒推10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印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往前约10年,是席卷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往前10年,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

经济周期就如同四季交替,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无限放大。关于如何对待市场先生的疯狂,巴菲特讲得很清楚了:要么利用它,要么无视它,但千万不要被它所左右。

遵照着巴菲特的教导,我一开始选择了利用它,选择了优质低估的股票建仓;然后选择了无视它,建仓完毕之后不再关注市场涨跌。到市场最低谷的时候,我的浮亏一度超过10%,但内心却无比平静。

2

除了读书,我做的另外一件事儿就是写作。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在公众号和雪球上更新了10余篇文章,来记录我对市场的看法。

写作的好处在于,它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忠实记录了你当时的所见所想。事后再回来读之前写的文章,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检视的复盘方式。

2018年10月12日,我写道:“你不必陪市场先生一起疯癫。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市场短期内的暴跌,就过分怀疑自己做错了。别忘了,市场先生就是个神经病,大部分时间都是他给出了错误的报价。”

2018年11月28日,我写道:“无端的大跌千篇一律,低估的机遇万里挑一。只不过,机会来临的时候,往往以丑陋的面孔示人,你抓住了吗?”

2018年12月30日,我写道:“静等花开,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或者更长。花期开放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2019年2月5日,我写道:“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市场是否已经像天气一样回暖,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2018年大熊市的洗礼,A股基本处于估值的底部区域。”

我还写道:“约翰·邓普顿爵士说,牛市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兴奋中死亡。在当下被悲观气氛笼罩的A股市场,是否孕育着牛市的机遇?时光自会证明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从2019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看,我很庆幸在过去当下的每一刻,与市场情绪基本隔离,在方向和原则上经受住了考验。

3

回顾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一季度的大落大起,我个人主要有三方面收获:

第一个收获:财务的回报。

有上亿投资者进入市场,没有哪个投资者是打算亏钱的,大家一开始都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进来的,我也不例外。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投资成功(赚钱)。从长期来看,投资不赚钱就如同谈恋爱不结婚一样,都是耍流氓。

2019年一季度的账面浮盈,已经远超我工作的薪水,这正是我乐于见到的结果。人生怎样才能获得更多自由?就是不断地降低“主动收入”(薪水等劳务性收入)的比重,不断地提升“被动收入”(股权等金融资产收入)的比重。当“被动收入”远远大于“主动收入”的时候,理论上就获得了最基本的财务自由。

未来我的目标,仍然是努力工作,并把工作收入产生的现金流,源源不断地兑换成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权。直到某一天,金融资产产生的收入远远大于工作产生的收入,工资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自己也就拥有了人生更多的选择权。

第二个收获:认知的回报。

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经历过技术分析的阶段。2011年我开户以后,最开始也是热衷于看K线、追涨杀跌、频繁交易,一直到2015年大牛市,都没有赚到过什么钱。

大约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接触到价值投资。最近这三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看书上面。现在我几乎可以100%肯定,自己走在了正确的投资道路上。只要道路正确,后面的精进就只是时间问题。

2018年下半年市场下跌的时候,我有非常强烈的预感:手上的持仓,有估值和品质两方面的优势。在未来某个时候,将很有可能以“戴维斯双击”的方式,迎来较大幅度的上涨。

虽然我大致能预料到最终的结果,但也确实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2019年一季度的市场行情,让我尽早初步印证了自己从前的想法,也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第三个收获:阅历的回报。

判断一个投资者是否成熟,经历周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必要条件。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8年的大熊市,那时我还不满20岁,基本上没有太多概念。

尽管可以通过学习股市历史来了解历次牛熊,但正如巴菲特所说:“你真的能向一条鱼解释清楚在地上走是什么感觉吗?要谈论在陆地上的一天,你得花1000年的时间。”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5年的大牛市和2018年的大熊市,是我亲身经历的第一轮牛熊。我相信,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

冠亚说

2018年底,雪球上发起了一个征文活动,主题叫“熬熊盼牛,静等花开”。

这让我想起格雷厄姆的名言: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我的看法是,2019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可以视作是2018年“熬熊”开出来的绚烂鲜花和丰硕果实。

最后谈一点个人看法:

随着大盘大幅反弹,市场上关于“牛市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尽管价值修复有利于短期兑现超额收益,但这同时意味着,长期投资回报率会降低。无非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的区别,并不影响其最终结果。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来不来牛市,真的不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