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自私”的父母,把子女留在身边

 wandawy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当今社会的不少老人选择在养老院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做义工的同时,体验了几家养老院,把我眼中的看到的总结如下:硬件设施养越来越好,增添了很多老人保健、按摩、康复等功能性的服务;养老院的伙食口味好的不多,营养也还算勉强凑合;只是,我看见了越来越多的内心孤单的老人。

老俩口一同进入养老院的倒还算有个伴,相对状况也算不错。如果只是一个人的,就显得形单影只了。接触的几家养老院里,老人卧床的、行动不便的占一大半以上。身体康健的老人尚且无法找到能聊得来的伴儿,行动不便以及卧床的,碍于自身的条件限制,就更谈不上交流了。老人每天的生活除了看(听)电视、睡觉、吃饭,例行的按摩、保健,就是发呆,偶尔有几个能够活动的也只是蜷缩在麻将桌上。还有一个打麻将引发高血压猝死的老爷爷,生前那可爱的鹤发童颜的模样我一直都记着。

养老院的老人最盼望的就是子女或是亲人的来访,他们会为这一天早早地向各个人打好招呼,“今天我孩子要来看我,我早点吃饭”,或是,“今天孩子要来,活动就不参加了”,然后,急急地候在电梯口,巴望着孩子的到来。握住孩子的手,亲热攀谈的神情,是我看到的老人们最最幸福的样子,那一刻的他们很满足。

子女们住的近的,隔三差五来探望,老人的状态看起来就神采奕奕的,精神头倍儿好;身边服侍的有些个护理员也在子女一遍遍的打招呼声里,殷勤地常常在老人房间跑动;子女来的次数少的,一个月几次,老人萎靡的时候就多些,经常望着别人的儿女,眼里透露着羡慕。

也有子女们很少出现的,一打听,都在国外,有的甚至老人都入住几年了,也没有来探望过,说是忙,没时间回来。

去年那年底,一位子女都在国外的老人因长期卧床,又没有及时翻身,染上了褥疮,臀部发黑溃烂引发细菌感染住进了医院。发烧神志不清时口中念叨的都是他孩子的名字,可临了老人也没能见上子女一面就走了。

作为义工的我们去探望老人时,善意地问询老人的状况和用药情况,竟然被护士和医生神色警觉地告知,不是子女不得过问和干涉老人的治疗情况。让人不禁要对医院的治疗和老人临终时的情形质疑,但也只能心存疑问而已,其他的,我们做不了。

另一位老人,女儿住的近,养老院跑动地特别勤快。一周好几次,送尿不湿、水果、牛奶、煲汤,每个周末还专门抽出一整天陪伴老人。我每次去探望,护理员阿姨都非常尽心尽责。老人每天睡多久,起来运动多少时间,吃饭怎样,情绪如何,讲了什么话,阿姨都会说给他女儿和我们这些间或去探望的人听。

有了这么多信息,再看看老人红润的脸色,看着中风后的他咿咿呀呀口齿不清地表达着什么时,就连我们这些外人的心都能放下来。

我深深地感受到子女在与不在的天壤之别。

现如今,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出去的孩子有的回国了,有的就选择留在异国他乡。尚且身强体健的父母们不会觉得孩子的去和留与自己有怎样的关联。但别忘了,每个人都会有年老体弱和卧床不能起身的时候。

看惯了老人孤独的眼神和日益败坏的身体状况,见识了子女在与不在,那些护理人员的差异态度(虽然不是每个护理员或是护士医生都会差别对待老人,但概率还是高的,并且,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不建议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子女在身边的老人呈现出的乐观积极和蓬勃生命力,这才是最大的区别。

在此,我想对父母们说:把孩子留在身边,即便孩子出国,也要让他们回来。受移民条件限制,年长的父母们随孩子移居国外的可能性不高,那么,就让孩子回来,给自己的老年生活多一份保障和安慰。

孝道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以孝为根本。古人有句话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孝道讲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并不是付了钱、把老人丢给养老院就算是尽孝道了。身心合一的陪伴,才是孝字的含义。

做“自私”些的父母,不仅仅是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孝顺自己,更是为了让孩子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这样的孝道,也让自己的孩子在他们老了时候,能同样享受被子女们孝顺的晚年生活。这样的代代传承,孝道才不会变了味道。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