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清代名方:内消瘰疬丸,理气清肝,可消散各种结节、囊肿

 任我游129 2022-05-17 发布于陕西

很多朋友在后台问我:“能不能讲讲内消瘰疬丸这个方子?”看到这些信息我是比较开心的,一来觉得大家是真的喜欢和认可中医,二来是大家对我专业知识的信任。

内消瘰疬丸,出自清代顾世澄所撰的外科名著《疡医大全》,可以用来调理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全方如下:

夏枯草,玄参、青盐,天花粉、白蔹、当归、海藻、枳壳、桔梗、浙贝母、大黄、薄荷、连翘、海粉、硝石、生地、甘草。

这个方子貌似看上去药很多,实际上各有各的用途,每一味药用得都恰到好处。

在讲方子之前呢,我想插个题外话。相信关注我朋友的都知道,我的方子从来不写剂量,并不是大家所说的藏私。因为中医治病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简单,中医治病是辩证治疗的,尤其是结节、囊肿、肌瘤这些身上的包块,更需要专人专方治疗,而并非千人一方。

首先,同病不同治,同治不同药。

即便是同一种病症,如果患者体质不同,临床表现差异性也很明显。

比如同样患有7公分的子宫肌瘤,一个月经量大,一个月经量少,让她们同用一个药方,基本上是没有效果的,甚至可能因为不对症而适得其反。

其次,药方需随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中药治疗并非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药方,尤其是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它病症的出现,都需要及时和主治医师沟通,调整药方,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内消瘰疬丸这个药方,本身是偏寒的,胃寒的人服用肯定会拉肚子,需要辩证加减乌梅、大枣、生姜等,一般患者则不需要添加。

接下来,我们兵分七路拆解下内消瘰疬丸的药方。

一、消痈泻火:夏枯草、白蔹、连翘

夏枯草药性辛,味苦,为苦寒之药;寒能清热,苦能泻火,辛能散结消肿,为治疗痰火凝结之瘰疬、瘿瘤之要药。

白蔹和连翘是苦寒的药材,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又能散气血之凝聚,消痈排脓的作用,故本品有“疮家圣药”之誉,三味药材搭配在一起则可以泻火消痈。

二、软坚散结:玄参、大青盐、海藻、蛤壳

这四味药有它的共同特点,就是味咸,中医认为“咸能软坚”。比如说往新鲜蔬菜上撒一些盐,蔬菜很快就会发蔫,变得软软的,这就是“咸能软坚”的体现。咸可将坚硬之物软化,可以把身体内的结节、包块给软化、给散开。

三、消痈化痰:浙贝母、天花粉

贝母有两个品种,按照产地来分:四川产的叫川贝;浙江产叫浙贝;

浙贝的滋补肺阴效果不如川贝,但是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本事要比川贝好。

天花粉擅长消肿排脓,可“解一切疮家肿毒”,不管你是皮肤疮痈,还是脏腑内痈、深部脓肿,但凡气滞血瘀,痈肿之处必然会化热,

天花粉,能清热养阴,就相当于给痈肿火热之处,送去一片清凉,而且它还可以消肿排脓配合浙贝母能把结节以及囊肿里的痰浊清除。

四、活血行气:枳壳、当归、地黄

枳壳,又名破胸锤,能破一切积聚,朱丹溪说枳壳有冲墙倒壁之势,不管是结节,增生,还是囊肿,包块,但凡是实证,都能破。

当身体某个部位淤滞后,气血就不能很好地流通了,所以用当归来活血把瘀血化掉,顺带了补充新鲜血液来养血。生地,养阴凉血,一方面能防止阴血进一步耗损,又能帮助当归破瘀后生血。

五、引药上行:桔梗、薄荷

桔梗药性向上走的,有一股升提之气,力量比较清透,它能将郁闷之气,通过嘴巴鼻子散出去,又能祛痰排脓,帮助浙贝母化解痰核包块。

薄荷味辛主散,性凉能清热,质轻升浮,《本草新编》里说,薄荷不仅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

六、攻积泻下:熟大黄、

所谓,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难病多毒,这里用大黄、玄明粉攻积泻下,可将一身之痰浊、瘀血、阴浊排出体外。

七、调和诸药:甘草

甘草,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凡是纯寒纯热药,最后再用一味甘草,来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说到这里,很多中医爱好者可能会问,这个方子,有“甘草”和“海藻”,这不是违背了“十八反”了吗?

历代医家早已有打破此禁忌的经验。

王肯堂《证治准绳》治疗瘦瘤的昆布散;以及《医宗金鉴》的通气散坚丸、海藻玉壶汤,《疡医大全》中“内消瘰疬丸,李东垣“散肿溃坚汤”中均有海藻和甘草合用。

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组合,并无不妥,所以这里不必担心相反药物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