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物寻香:我闻 · 香事

 自华居 2022-05-1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宋 佚名 槐荫销夏图

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何也?······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

                                                                           ——长物志

“我闻”系列丛书,从'香'开始集结成书,陆续将古代文人的一些闲事都想和当下的生活方式连接在一起陆续刊出来,而这些“闲事”古代便称作“长物”,因此“我闻”系列丛书也可以作为联系古今的“长物志”。

图片

西汉 错金博山炉

至于本书,也可以作为当下附庸风雅的指南丛书。对于“附庸风雅”,曾听过范景中先生的一个讲座,印象深刻,后来这个讲座整理成文章出版成《附庸风雅与艺术鉴赏》一书。


书中有言:
如果说我们进入文明,进入优雅,进入了一个高雅社会,或者一个有教养的圈子,我们通过什么办法进入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我想我们可能都程度不同地有过附庸风雅,我承认我有过附庸风雅。


人为什么要附庸风雅?我想它反映了一种愿望,反映了人们想竭力摆脱俗气或者说想摆脱自己的趣味低劣这么一种处境。
图片

 香事

范景中先生在《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文章中还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伟大的艺术品确实是在一些日常明显的光彩的东西,即能够当下直接打动我们的东西,和一种你要花费努力,要进行一番艰难地搏斗才能领略的东西之间的一个平衡······我认为流行音乐恰恰在于能给你一种当下的快感,即刻的反应,而古典音乐除了这些东西之外,它还有另外一种东西,要你花费努力,下番工夫才能领略其妙,才能够进入它的大门,一种经过困难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品味到的东西······我们对于艺术欣赏是根植于文明、根植于传统、根植于社会的多方面。


是啊,我们想让自己更高级的与众不同一些,就要从更高的层面迈步,比如传统,我们传的这个'统”虽然不知该从何说起,却是有无限丰富的内容,任何一个小点都能如抽丝般牵出一条彩练。
图片

御香珍藏棋楠

如“香事”,我们可以领略汉唐至明清的各种香具,诗文和绘画中古人的各种香事。陈继儒说:“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这里描述的是一个香云漫沁的佳境。


我们在《西厢记》版画中可以看到莺莺在花园对月焚香,虔诚祝告的场景;在陆师道那张画中我们看到主人悠然坐于床榻之上,与客相谈甚欢。榻旁放着一个'香几”,几上一瓶折枝花,花瓶旁有古鼎香炉为伴。还有仇英画的倪瓒像中,也陈设着书册、翎羽和香炉。宋代以来焚香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事。
图片

 香事

黄庭坚的各种爱香的典故让人觉得趣味无穷,《影梅庵忆语》中的回忆就有不少冒襄与董小宛一起品香、鉴香、制香的佳趣。而'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可感一缕幽香唤起幽思的别一番况味。


虽然说我们大多数人难以拥有古代诗画中的佳境,但客厅、书房,仍可随兴点一炉沉香,创造一个清雅别致的氛围。我想那种最直接的嗅觉体验一定与古人相去不远。或者三五好友闲谈助兴,“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随着一缕清烟漫然沁神,发个呆,享受这澹然清远的一段留白也是不错。再或者一款合适的香水,也足以让我们的生活与众不同。
图片

香事

附庸风雅,是一个门径,让我们开阔视野,让我们丰富体检,也给我们带来更高层面的享受所谓的'更高层面。其实并不遥远,如品香一般,如何懂得鉴赏,除非多品、多闻。故本书取名为“我闻”。


说到点香,让人常常会想到“香道”,可香道是日本人在中国香文化基础上创新发明的,中国只有“香文化”。《我闻·香事》这本书从中国的香文化讲起。全文分篇:探物寻香、香事流芳、和风徐来、香水古今、香觉引兴、妙品清赏;“香事”我们可以领略汉唐至明清的各种香具、诗文和绘画中古人崇尚的香文化。
图片

《我闻·香事》插图

《我闻·香事》第一部分“探物寻香”介绍了汉、唐、宋、明清以及当代设计元素的香具。由这些香具牵引出一个个时代与香文化有关的诸多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了汉魏六朝至明清的'’香事'’。从曹操至《世说新语》,从宋词的一缕香篆至文人四季用香。以及《红楼梦香事之梅花香饼》这样的专论。


第三部分“和风徐来”,介绍了日本香道的源流、传承、与中国香文化的关系。《日本香道流派》这篇文章应该是国内目前对日本香道流派介绍最全面的文章了。这部分还有著名作家苏枕书所写旅日期间的点香随笔,知识与美文共赏。


第四部分“香水古今”,这部分包含了中国古代的香水、香水瓶以及古代香水加工的一些知识。也有西方设计师关于香水瓶设计的东方元素,更有调香师教你如何品读香水。有专业知识,也有闲趣。还有一部分是散文、随笔,关于点香,关于闻香等相关香事。
图片

《我闻·香事》插图

吴清先生《文人四季香事》、《红楼梦香事之梅花香饼》;扬之水先生的《玻璃瓶与蔷薇水》都是必读之内容,《但少闲情如吾两人矣》这篇随笔是著名词作家林夕的点香随笔,对于林夕,听着他的歌,看看他如何点香,如何品香,如何评香······也是美事。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