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专家格迪辛格博士联合很多名校的心理学家,以200多位婴幼儿为蓝本,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实验分析了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能力的发展,社交技能的建立,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多个方面。 幼儿在2岁期间会有一个语言高峰期,这个高峰期是否成为孩子今后语言能力走向的分水岭,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表现优异,很多孩子各方面表现优异是否与这个语言高峰期有关? 1、语言在影响性格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脾气差,不理解父母,也不要认定孩子的负面性格就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科学家尝试着,让十几个同样6个月大的孩子,轮流玩儿同一个游戏,同一个玩具,有的孩子兴奋,激动,有的平淡不感兴趣,有的小心翼翼不敢尝试,这可能就是我们个性的起点。 刚出生后的“幼崽”,就有性格倾向,有的谨慎,有的活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而很多父母对这些气质没有太多感触,只是当作幼儿的普遍存在现象而已。 科学家说,面对不同气质的孩子,父母需要付出更多,家庭抚养方式不当,可能会影响后期性格走向。尤其是当语言发育之时,要根据幼儿个性进行教育引导。抚养不当的家庭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婴儿性格产生了二次改造。 2、父母说得多,真的有用科学家通过词汇追踪发现,幼儿最早学会的词汇,以及理解的词义,都来自于父母的社交,以及和生活相关的吃喝拉撒日常。 单纯模仿一个词汇的发音,并不会让他们产生记忆和理解,词汇在使用中发生作用或联系才能学会。比如最初“爸爸、妈妈”的人称指向和表意,达到统一后,婴儿才会理解,面前的这个人叫“妈妈”,而另外一个才叫“爸爸”。所以说得多,产生社交机会就多,幼儿才会记住更多的词汇, 科学家测试后,认为父母词汇和幼儿学会词汇的比例为:13:2.5,但是到了语言高峰期,这个比例会发生很大变化,比例为:13:10, 这个结果说明,在语言发育高峰期之前,父母说13个词,孩子可能才学会2个左右,到了高峰期,父母只要说13个,孩子可能学会其中的80%以上。更重要的是,语言高峰期之后,这些学会的语言将会产生永久性的记忆,语言的妙处从这一刻起,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3、语言反过来会影响性格和气质吗?语言作为社交的主要工具,对幼儿太重要了,他们使用语言越多,沟通越畅通,对事物的理解认知的体验就越好。 科学家对幼儿语言信息双向反馈的测试中,发现一个现象,2岁后,孩子的语言使用和理解,就带有很多情感色彩,能够察言观色,体验愤怒、喜悦、悲伤、孤独这些感受,而这些感受无不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批评或奖励,很容易左右孩子的情绪,长久的家庭语言氛围,时刻在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科学家说,语言让孩子意识觉醒,语言让孩子深陷危机。 为什么用危机这个词呢?因为至少有1%-3%的新生儿,出生时就有先天性的语言障碍,如聋儿,唇腭裂,还有智力因素、自闭症等孩子,他们缺乏语言发育的必备条件,没有语言的帮助,性格发育也会遇到各种障碍。 4、语言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吗?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幼儿的语言发育没有其他途径吗?为此科学家还做了个实验,让孩子在语言发育的不同阶段,用各种电子产品介入,通过电子屏幕和智能工具发声,给孩子一个模拟语言学习的环境,通过电子产品模仿爸爸妈妈,模仿游戏,模仿社交等。 实验结果,2岁前的孩子用这种方式,体验极差,发音不准,词义混淆,语用缺乏感情色彩,更多的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 而3岁后的孩子,明显地把这些产品当作玩具,由于前期语言发育基础良好,使用起来毫无障碍,但是对缺乏精密动作控制的孩子来说,使用困难,且内容枯燥单一,毫无兴趣。 结语科学家做的测试还有很多,我们只挑了语言相关方面的进行分析,希望很多父母能够认识到,早期幼儿的陪伴的重要性,以及更多的关注语言障碍的预防发生等。 总之,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而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对婴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发育对孩子来说,并不只是语言表达,背后反映的还有思维能力和智力发育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