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请问:初见一个人,最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八九不离十,是这人的长相吧。 是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哪怕是双胞胎,也会有区别。 要想把人物的长相写活,做到寥寥数笔,传神达意,那可是门学问,绝不是“小妹妹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样简单。 写人物的容颜,有这么三个层级。我们由易到难,操练起来呗! ![]() 低阶:有序 ![]() 描写人的面容,最忌想到哪写到哪,眉毛胡子一把抓。 写之前,一定要把想写的几个点放在心里,排排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心中有数再下笔。 来,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如何描写孙悟空的: 要写的点很多,怎么写呢?先写金光闪闪的战袍、金冠,再写标志性的金箍棒、火眼金睛、挺拔的身材和响亮的声音。这样细细写来,孙悟空威风凛凛的样子就跃然纸上了。 可以从上到下写,以视线的推移为序;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写,就像学素描时那样,先捕捉人物总貌,勾勒轮廓,再深入观察,局部细描。 再来读一读一位高年级同学的作文选段: 怎么样,这样的面部描写还不错吧?你能看出小作者是用什么顺序写的吗? 嗯,从整体印象,写到各个局部,观察的视线也是由上而下。小作者行文看似随意不羁,“尽瞎说大实话”,实则暗藏小心机,很有章法哦。 ![]() 中阶:精准 ![]() 来看这段话: 这是谁?相信你一定会马上喊出来:“哈利波特!”可不是嘛,你看,J.K.罗琳抓住小哈利极为显著的外貌特征,仅用寥寥数笔,就准确地勾勒出了他的样子。 这,还不算最精简呢。如果想要更为突显人物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聚焦到人物面容的一个细节来写,那就真的“简约而不简单”了。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外貌,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以上,都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眼睛的语句。你知道先生一共写了多少次?14次!每一次眼神的描写,都表现出祥林嫂当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鲁迅先生所擅长的“精简”,在于抓住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写祥林嫂时重在“眼睛”, 却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还记得我班的“小调皮”童悠然同学曾经在她的周记《爱臭美的老周》中这样吐槽我: 你瞅瞅,这观察多仔细,这吐槽多犀利——“天天换衣”外加“死亡芭比”!真是刀刀见血,一损一个准啊! 听好了:“精准”,可以拆成两个词:精炼和准确。点抓得靠谱,是第一位的,同时,再准也别抓多,拣一两个最能代表人物特征的来写。 切记:少即是多。 ![]() 高阶:出彩 ![]() 面部描写,“有序”容易,达到“精准”也不算太难,但是,要想真正“出彩”,那还是要下一番苦功的。 把功夫下在“活学活用,巧用修辞”上,是个好办法。 想想,如果让你写一个素净而清淡的人物面容,怎么写比较好呢? 记得写《桂花雨》的台湾作家琦君吗?来看她写女孩小花的句子: 怎么样,这样的“孩儿面”,在琦君笔下是不是又轻又淡?“皮肤细滑得跟糯米捏出来似的”,这样的比喻可真是贴切地写出了皮肤“吹弹可破”的境界呀。 要是“小花”长大了,她这样的长相,或许就变成钱钟书先生《围城》里一位小妇人的样子: 钱先生勾勒这位女子的面容特点,抓住了眉眼细、五官小,“用热毛巾可一抹了之”的夸张说法,突显了人物长相之恬淡,让人过目难忘。 “淡”,是一种非常清雅的境界,对吗?那要写浓烈些粗犷些的长相呢?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是这样写翠翠的: 你看,翠翠皮肤之黑,眸子之亮,好似山头黄麂。你的眼前,翠翠的人物形象是不是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再来看个“浓”的: 这写法好玩吗?这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对流亡公主萨黑荑妮的面部描写。把黄而油润的脸比作“飞了金的观音菩萨”——你说,这样的神比喻,是不是只有张爱玲这样的天才才能想得出啊。 面容,不一定非浓即淡。千人有千面,描写的时候,抓住特征,活用修辞,效果差不了。 好,接下来,做个思维训练,请品一品下文中大师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片段,边读边想:李叔同先生的面容特征是如何突显的? 眼睛细,鼻梁挺,嘴唇有深涡……更特别的在于前额“宽可走马”!哈哈,丰子恺先生这个老顽童,真敢写,也真真把李先生给写活了啊。 先“有序”,后“精准”,不断进击至“出彩”。读者必难抗拒的,是你笔下的人物容颜。 少年,敢不敢试试这样的“低中高”三级跳? 加油,看好你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