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论“引火归原”(上)

 经方人生 2022-05-17 发布于四川

论“引火归原”——叶显纯

“引火归原”,是中医的治疗法则之一,又称“引火归源”或“引火归元”。它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又为中医学上救急疗法之一。

“引火归原”一词,最早见之于《景岳全书》(1624年),以后《本草汇言》、《本草汇》乃至《本草便读》等书里均有所载述。

图片

(一)“浮阳上越”与“引火归原”

“引火归元”治法,主要适用于“阴寒里盛、浮阳上越”,表现为“真寒假热”的病证。

所谓“浮阳上越”,又称“虚阳上浮”,是肾阳外越,上泛头面所致。一般认为主要有下述两种类型:

1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主要有面赤颧红、咽喉红痛、手足心热等阳亢火炎之症,又具有眼目干涩、口渴、舌光等阴虚不足之候。因为“阴阳互根”,故阴虚不足则阳无以附,虚阳相对亢盛,浮越上炎所致。

2

阴寒里盛,逼阳外越——虚阳被阴寒格拒于外的称“格阳”,被逼上浮头面的称“戴阳”。戴阳的主要症状有颧面浮红、下肢逆冷、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等症。

阴虚火旺和戴阳之证,虽然都是“浮阳上越”,但两者病因病机绝不相同,故而在治疗法则上也因而截然不同:

前者宜用育阴潜阳、滋阴降火的方药进行治疗;而后者则必须应用温肾逐寒、引火归原的治疗法则。

至于“阴盛格阳”一证,虽然在治疗上也须温肾回阳、采用“热因热治”的疗法,但一般不称为“引火归原”。

肾阳,又称“命门之火”,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至为重要,历代医家均甚为重视。《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也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说:“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均见类经附翼·大宝论)

汪昂也有类似论述:“人无此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

因此,当阴寒里盛、虚阳上浮之际,必须亟予温阳之品、以急救回阳,使一线浮脱之元阳仍能归之于命门,对于这种治法,赵养葵说得最为明确,他说:“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择其同气招引归宇,则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

在治疗上,“引火归原”的主要药物当推附子、肉桂二药了,在许多中药文献上都有所论述,除《本草纲目》“肉桂下行,导火之源”以外,还有如下的记载:

1

关于附子的“引火归原”的记载,有:

《本草正》:“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本草汇言》:“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附子乃命门之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2

关于肉桂“引火归原”的记载,有:

《本草正》:“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原者,则此为要药,不可误执。”

《本草汇》:“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

《本草便读》:“又能引火归原。”

至于“引火归原”的方剂,可从有关治疗“戴阳证”、“真寒假热证”、“上热下寒证”等文献记述中找到根据:

1

四逆汤

《医方集解》:“治三阴伤寒,……恶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恶寒、面赤烦躁,……脉沉微细欲绝。”

2

四逆汤加葱白

《医方集解》四逆汤下:“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葱九茎以通阳。”

按:“格阳于上”实际就是虚阳浮越的“戴阳”症。

3

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

4

通脉四逆汤加葱白

《中国医学大辞典》通脉四逆汤条下:“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又说:“面赤系虚阳上泛,故加葱白以引阳气下行。”

按:“引阳气下行”实际就是“引火归原”。

5

白通加猪胆汁汤

《中国医学大辞典》“戴阳”条下:“下利清谷、脉沉迟、面少赤者,宜白通加猪胆汁汤。”

按:此条虽未言及下肢厥逆,但突出了“下利清谷、脉沉迟”之症,宋许叔微对于“上热下寒”证强调脉搏的重要性:“烦躁面赤身微热,脉至沉微阴作孽,阴证似阳医者疑,但以脉凭斯要诀。”(《伤寒百证歌》)

又按:白通加猪胆汁汤为《伤寒论》方,由附子、干姜、葱白、人尿、猪胆汁等组成。根据《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南京中医学院编)说:“由于病者里寒太盛,常被格拒不纳,所以必需在热药中加入人尿猪胆汁,以苦寒反佐,使同气相求,引阳药直入阴中,也就是《内经》至真要大论所述'甚者从之’的反治法。”

图片

以上各方都是以附子作为主药的“引火归原”治法,对于用肉桂为主的方剂则未见专门记述.

此中奥秘,《衷中参西录》曾予以揭示:“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现了解附子含有去甲消旋乌药碱等成分,具有强心作用,可见古代在选用药物时早已对附子的性能有所认识了。

肉桂

但是,肉桂的“引火归原”作用井不能因此而抹煞,相反,现在一般多以肉桂为“引火归原”的要药。

如《中药临床手册》(上海中医学院编)在肉桂一药的按语中说:“……下行而补肾,又可引火归原,以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红、溲清便塘、脉浮大无力等症候。”而在附子一药方面则反未提及。

这种看法当然有所不足,但对肉桂的“引火归原”给予相当的重视,则是非常明确的。

肉桂对于“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固然缓不救急,但对于杂病中的寒甚阳浮的病症在临床应用上确也能建树奇勋,不容忽视。何况附、桂同用治疗阳浮欲脱又能起到相须的功效呢?

所以临床上两药又往往配合应用,今举《余听鸿医案》中一例如下,以资说明。

“常熟东门外叶泳泰布行一童于,名锦兰,年约十二三,吐泻止后,即就余诊,两尺皆伏,惟寸关脉浮,汗多气促。余曰,此症大有变局,进以和中分清淡渗之品。至明日又邀余去诊:汗如珠下,面红目赤,肢厥脉伏,口中要饮井水雪水,烦躁不休。余曰,此症阳已外脱,若认为热症,一服寒凉即死,若畏其死,即无法矣。病家人曰,听君所为,死不怨也。……即以干姜一钱、附片一钱、肉桂八分、猪胆汁一钱、童便二两,三物先煎,将药滤清,和中入胆汁、童便,沸一二次冷服。此症本可用白通四逆加人尿猪胆汁为是,因症已危险,故去参草之缓,恐夺姜附之功,加以肉桂之辛,如猛将加以旗鼓,万军之中,以夺敌帜。……明晨果照方服一剂,至午余又去诊之:汗止,口渴亦止,面目红色亦退,脉细如丝而已见。余日,脉已微续,可无虑矣。即进四逆加人参、人尿,再一剂而病霍然。……”(“戴阳”例)

学识有限,所做笔记均为个人理解,所转文摘只因读之有感,抛砖引玉,如有错误,望老铁们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