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株西湖柳,风波大如许。 最近,杭州发生了两件引人注目的大事。 一是西湖边7株衰老的柳树被移走种上月季,引起市民强烈反弹,最后连夜把柳树补栽上去,市委书记赶紧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并在会上专门为此致歉。 二是出台新政刺激房地产市场,落户杭州就有购买二手房资格,交满12个月社保也可以购买一套二手房,三孩家庭能多买1套住房。 柳树补上,书记道歉,这事就算圆满了。 可是房地产市场还能起死回生吗? 单看杭州的刺激政策,就让觉得有点悬。 能生得起三胎,谁还差那一套房啊。 三胎是两极化家庭的专属,要么穷得挤平房,要么富得住别墅。 那种既敢生三胎,又迫切需要多买一套房的家庭,实在是太少了,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最劲爆的还是无锡滨湖区,凡是在那里读书的在校大学生,在无锡没有住房的,凭学校出具的在读证明就可以购买一套新建商品住房。 让大学生买房,说到底还是撬他们父母的棺材板。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房子卖不出去了。 今年前四个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6.3%,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1.9%,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9%。 其中,第一季度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套数和面积同比均为-48.5%,呈现腰斩式下滑。 据统计,排名前50的民营房企六成以上出现严重现金流紧张,甚至公开市场债务违约,国企房地产公司也面临销售大幅下滑、回款大幅下降等严峻问题。 这已经由个别企业现象,蔓延为整个行业问题,以至于恒大的事都不算个事。 目前,房地产形势不景气程度超过2008年,为过去20年之最,印证了年初万科董事长郁亮关于房地产进入“黑铁时代”的预见。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有个著名的“三个百分之二十”判断: 那些曾经提起来让人恨得牙根疼的开发商们,想死也没那么容易,该救还得救。 毕竟,房地产是经济的晴雨表,是财政来源的蓄水池,搞好了可以促进经济繁荣,搞不好就会带来萧条动荡。 救房地产,就是救经济。 疫情势不可挡,战争此起彼伏,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经济上潜伏的危机绝不能等闲视之。 5月14日,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曾经针锋相对、互不服气的经济学家们,无一不对当下经济下行压力表示担忧,口径也惊人地统一: 拯救经济,不惜代价拯救经济。 经济学家的判断依据,主要来自于数据统计。 宏观上,有些数据还是挺好看的。 前四个月,实际使用外资4786.1亿元,同比增长20.5%;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因素,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同比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但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青年失业率高达1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家家企业、一个个行业的苦乐酸甜。 除了防疫相关行业日子好过,多数是酸苦>乐甜。 一位中小企业主向任泽平诉苦,公司举步维艰,已经两个月没发工资,从2月份个人卖房卖车发工资,现在二手房卖不出,产品积压在仓库,公司资金链断了,在绝望中期待一个一个的明天,一天一天的明天,仍然在坚持。 受疫情影响,新东方所有地面业务基本停止,能够移到线上的移到线上,不能移到线上的只能退费或者延迟,曾经坚挺的硬汉俞敏洪也进入焦虑状态,只能靠安眠药才能睡眠。 失去收入、坐吃山空,这种情况下谁能睡得着? 从春节到现在,小半年过去了,稳稳当当赚钱的日子没几天。 影响经济的主要原因,毫无疑问是病毒,是疫情,是无法步入正轨的煎熬。 大家可以想想,过年到现在,回老家几次,出去旅游几次,购物游玩几次? 无论被动还是主动,疫情都大大抑制了人的社会活动,减少了各种需求,经济不低迷才怪。 搞活经济的真相,就是让人忙碌起来、让钱流动起来,让大家都能有利可图。 所以,无论经济学家们开出什么药方,最终落点都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在坚定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信心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让人坚定消费信心、获得消费能力、增加消费机会。 2020年那波疫情结束后,地摊经济一度喊得比较火,许多地方领导带头下馆子吃饭,从人间烟火的源头恢复元气。 这波疫情的冲击,杀伤力更强,破坏力更大。 为让广大市场主体增信心、稳预期,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的实际举措。 精准防控、动态清零,防疫需要速战速决。 休养生息,还富于民,恢复经济则需要从长计议、综合施策。 正视困难,多做实事,未来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