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6)

 新用户75021kDM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1976年父亲(中)、母亲(左二)、姐姐(父亲怀中)、三叔(右二)、四叔(左一)和爷爷(右一)的合影,寄给从军的二叔,四叔穿着父亲的外套,父亲和爷爷为拍照借了新外套)

2000年姐姐离开家,随姐夫去南京工作,2001年搬到浙江台州。台州沿海,私营工厂鳞次栉比,当时南京平均工资水平也只有几百元,而台州私营企业主们或者商人们百万富翁者已经大有人在。台州活跃的私营经济为姐姐姐夫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很快立足,开始经商。我本科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了几个月,也于2001年去美国读书。

我们这样的选择在当时已经普遍,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内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农村的中青年要到城里谋生,内陆的人们想去沿海地区挣钱,大城市的学生们学托福渴望出国,不出国的学生很多人学习粤语,期待去广东找到人生弯道超车的机会,或者学英语,进外企。人们不再安于身边的小环境,放眼更远的地域,害怕机会错过再也不来,担心在竞争中落后于自己的乡人、同学和同辈。

(1996年父亲送我上大学,在北京合影)

2000年父亲和母亲已经47岁,虽然农民们纷纷外出打工,但我父母亲这辈人基本留在家乡,因为年龄和体力限制,他们在城里难以谋生,而且子女们成年了,出去打拼,他们需要照顾幼小的第三代,隔代育儿是从我父母亲这代人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姐姐离开家乡时,她的儿子才十个月大,尚未完全断奶,母亲夜里搂着他睡觉,他往母亲怀里钻,找奶喝。我和姐姐出生时家境贫困,母亲整日干活,还要照料大家庭,母亲并不能在我们身上投入很多时间。现在家里只有她和父亲还有小孙子,也不再用为生存发愁,这个孩子让她体验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当然还有辛苦。母亲精心照顾小孙子,生意忙碌时把他用带子背在身上。父亲在家里墙上贴了拼音和认字的大图,很早就教他认字。两个人看这个小人儿的各种小小举动,欣喜于他的聪慧和可爱,比如孩子还不会说话,去打防疫针,刚被放到自行车上往医院的方向走时,他就预感到将要挨针了,开始哭嚎挣扎,父亲感叹这孩子真聪明。这样的育儿乐趣他们中年时才体会到。

小孙子跟着他们,看他们收购粮食买卖饲料油面,夏天最忙的时候,父母亲要到十一点才忙完,孩子在一旁打着瞌睡等他们。孩子在镇上上了幼儿园,到上小学的时候,姐姐姐夫开始担心,因为在全国人口流动的大潮里,县城的老师们往外地工资更高的学校流动,镇上的老师往县城流动,小镇的学校教学质量急剧下滑。姐姐和姐夫在浙江经商,收入宽绰,于是决定到县城买房,让父母亲住到县城,让孩子到县里上小学。

(2000年父母亲、姐姐姐夫和姐姐儿子在老家镇上店面前的合影)

当时家里在镇上已经建了一栋三层的小楼,不过在县城买房是明智的选择。中国政府在 1997年出台《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允许进行预购商品房贷款抵押,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此后房子价格持续上涨,房子成了无数中国人最重要的资产和衡量家庭财富的重要标杆。也是房子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辛苦十几年才盖了楼房,却在21世纪发现农村的房子仅是一堆砖头木料的结合,而城里的商品房才会增值,才能保障孩子有学上,在2010年农村医疗保险开始普及前,农民唯有进城买房才能进入社会福利系统,享受国民待遇。

并且因为农村学校的撤并,在江苏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孩子上学被迫进县城买房,而且因为房子的重要性,婚姻的前提往往是男方至少在县里有房,所以农民们砸锅卖铁都去县城买房,县城房市开始活跃。在2006年姐姐姐夫买房时,嗅觉灵敏的浙江开发商在县城开发楼盘,姐姐姐夫买了一个带阁楼的四居室,由父亲装修,父亲发挥他的精明能干,将房子装修的样式大方、质优价美,之后他成为亲戚们的装修顾问。

母亲不会骑自行车,每天骑三轮车接送孩子,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给孩子买几个包子,让他坐在车里吃包子。他们先在县城住了一年,其间父亲留在镇上看顾生意,但姐姐姐夫心疼他劳碌半生,就劝他就此休息,不要再做生意了。父亲就在五十三岁这一年不再经商,他这二十多年的粮油生意养活了一大家人,现在他可以悠闲的退休了。

一个人的外表年龄和他的心态和头脑活跃程度有关,父亲敏于学习新事物,神情灵活,完全没有老人的迟缓,看上去一直比实际年龄年轻。他也颇为自傲这一点。到了县城里,他依旧精力充沛,为小辈亲戚们做媒,为亲戚们买房装修出谋划策,参与老家村里的活动,关心叔叔们孩子的出路。各种节日,他很关注大家有没有按照传统礼节,安排宴请聚会。他理解亲戚朋友关系网里的亲疏远近,和与这个亲疏远近适宜的行事方式,如果哪个亲戚做的不到位,他会在我们面前评价这个人不会做人,不懂礼。

(2008年父母亲在美国布法罗合影)

父亲的价值观一方面受经商经历的影响,觉得人要努力进取,做一件事就要做好。他很遗憾他这辈子没有做官的机会,不过前几年他被选上当他们那片小区的物业主任,他们的小区因为是私建房,政府没有在这里设路灯和监控,导致盗窃频发。居民们认为父亲擅长沟通,做事可靠,请他当物业主任,和政府争取公共设施。父亲积极努力,最后让小区有了路灯和监控,并且在日常管理上深得大家信任。父亲如果有机会当公务员,一定会是个称职的公务员。

父亲另一方面受传统影响,注重长幼尊卑,认为个人应该服从于家庭的利益。他这辈人是农村最后一代始终在家乡生活的人,他的生活圈子很稳定,往来的亲朋也是同龄人,有相似的价值观,而且他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一直高于他大部分的朋友,所以他对于自己和自己的行事准则很有信心,他在家里说话常常有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我和姐姐都比较服从他,但小孙子长大了,渐渐成了独立的青少年,有时和他争辩,让他烦恼。母亲一般也是很佩服父亲的,但偶尔也会冒一两句话,笑眯眯的否定他的看法,父亲就会说:“你不懂!“

父母亲也出去旅游,2008年他们来美国探望我和我先生。我们带他们去了美国的名胜景点旅游,他们适应的很好,经常和我们打篮球,母亲离开了老家的环境,在新的国度也变得活泼。美国这个他们在潜意识中还被称为“美帝国主义“的国家原来风景很好,不过美国的生活对于他们还是太单调了,他们住了一个月就等不及回中国。父亲跟着旅行团到香港、澳门、泰国旅游,给我们带回泰国的青草膏和薄荷通鼻喷雾作为礼物,他像披露一个秘密一样告诉我们泰国太开放了,不适合去。

(2008年父母亲在纽约的合影)

而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在县城家里。和我们这代人很不同的一点是:我们向往新鲜的人生体验,觉得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人乏味,觉得唯有变化才有成长,成长才值得骄傲和满足,他们则喜爱稳定的家乡生活。他们在一个小的社区范围内,有长期的深度的人际交往,遵循传统礼节和准则,他们不渴望进入我们年轻一代人在媒体中认识到的上层和中心,也不崇拜什么商业大亨或科技先锋,他们似乎比我们视线狭隘,但更加踏实,更耐烦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更少莫名的焦虑。

我给父亲打电话时,他经常说今天和哪个老朋友聊天了,或者帮哪个亲戚做什么了。母亲也有一帮常聊天的妇女朋友。姐姐姐夫在2008年给他们在县城买了别墅,他们在别墅的小院里种菜养花种葡萄,他们一辈子的种地经验用在这个小院里,几乎是大材小用。葡萄从一根小枝开始,渐渐爬满半个院子,每年葡萄一串串沉沉坠下来,送给亲戚朋友,还有剩余,酿成又甜又浓的葡萄酒。

父亲这辈人比我们能干多了,我们从农村走出,已经失去了和土地的连接,太多的精力用在一颗脑袋里,收入和知识更多,生活的才能却少了。父亲这辈人不是在书本上长大的,其实擅长更多:父亲承包过鱼塘,知道怎么养鱼,他一直种树,他在一百米河堤上种树比别人两百米河堤种树收获的木材更多,他懂得植物和节气,会叉鱼、捉黄鳝、编篱笆。就连母亲都会游泳呢,那是她小时候放牛时学会的。我们常常羡慕的那些懂得生活才艺的人,其实在我们父母辈中很常见,只不过他们认为那是生存的技能,他们也不会用文艺范的图片和文字去表达。

(父母亲在院子里种的葡萄)

和父亲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是有乐趣的,小时候下完雨,父亲会带着我们用渔网捞鱼,有时捞上来一团蛇,小孩子惊叫一片。父亲曾看见河里有一条鱼,赶快拿出鱼叉,奋力一掷,竟然一次叉上两条大黑鱼。初中时父亲经常会和我一边听收音机里的评书,一边吃饭,听得着迷,筷子就慢下来了,母亲于是在旁边敦促我们认真吃饭。父亲喜欢享受口腹之欲,在外面吃了什么好吃的菜,会试着自己在家做,母亲给他打下手,他当大厨,我们现在回家,经常是父亲做一桌子大菜给全家人吃。每年父母亲会腌制香肠,送给我们,这些香肠咸香可口,每次蒸好后,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直冒出来,我和孩子们很爱吃,不过去年我狠下心拒绝了家里的香肠,因为我也到了中年,恐惧高血脂了,这让父母亲失望。

父亲一直与时俱进,他用智能手机用的很熟练,手机让他看到各种国家大事国际新闻,成为他和朋友的谈资,但他现在最大的乐趣是打牌。一种叫掼蛋的扑克游戏发源于淮安,在老家盛行,比较考验记忆力和决断。父亲发扬做一件事就做好的精神,一开始不会打,旁观别人打,琢磨策略,慢慢变得很擅长,获得过淮安市清浦区掼蛋比赛的第二名,2019年获得了全县掼蛋比赛的冠军,奖品是县里新开的假日酒店总统套房一晚和一百元购物券。父亲带着母亲入住,感觉很荣耀。

(2018年父母亲的合影)

但父亲更骄傲的是他考了驾照,我们在2018年给他买了一辆车,姐夫给他报了驾校。他去市里登记的时候,交警说:“哎呀,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肯定考不上,别费劲了。” 父亲想打退堂鼓,孙子使出激将法:“你总让我不要怕吃苦,现在你考驾照怎么就不能吃苦了呢?”父亲想想也是,就早起晚归的练车,驾校的校长以我父亲为榜样激励其他学员:“看人家老张,67岁了都比你们学得快!“但是交规机考难住了父亲,他没用过计算机,不会打字,一用电脑就紧张,两次都没考过,第三次才考过。考到了驾照,父亲很得意,到亲戚家走礼就开车去,远一点的路还捎上同路的亲戚,开到老家村里,还在村里留守的伙伴们都已经是老人,看到父亲这样精神和时尚,都啧啧赞叹。而母亲是个爱担心的人,一上父亲的车,就正襟危坐,紧张的前看后看,不允许父亲听音乐,也不让他聊天,确认他两手都紧握方向盘。

我和父亲说起这些,他开心的说:我还会跳舞呢!父亲家附近有个大广场,每天晚上挤满了跳舞、聊天、遛孩子的人,父亲不太赞成女人们学跳舞,自己却学会了三步舞,还遗憾母亲不肯和他跳舞。

母亲很保守,家乡的风气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热爱饮食娱乐,母亲依旧坚持俭朴简单的生活。父亲为家庭努力,但情感的重心还是他自己,而母亲的喜乐几乎全部围绕她的后代,在我和姐姐成年离开家后,她把全部的情感寄托在孙子身上,但孙子也长大了,到市里上重点高中她还能租房陪着,到上大学的时候她就只能接受分离了。现在这个孙子也不顾他们的反对,去美国读博士,母亲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好好的一家人守在一起呢。

(2022年母亲七十岁生日时和她五个弟弟的合影。)

母亲失去孙子这个情感寄托,感觉孤单。前几年有时夜里睡不着,又会想起童年的不幸和艰难,痛哭不已。父亲安慰她:现在的日子很好了,少想过去。父亲对他的人生总体满意,尤其是退休之后,不为生计劳碌,子女们也比较顺利。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提升到90年代中期几乎消失,父亲这辈人现在的生活水准很大程度取决于子女的成就如何,如果子女们收入丰渥,两代人的接力才能使整个家庭在改革的四十多年间走在上升的曲线上,但如果子女只能自保,因为生活成本的提高,整体家庭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甚至始终只是社会机器的电池,提供能源直到自身耗尽。

我们家比较幸运,代际接力算是成功,父亲觉得现在应该是享受生活的时候了。家里没有了孩子,父母亲两个人作伴,父亲就开始影响母亲。他带母亲去健身游泳,让母亲用智能手机,给我们发语音发红包,不时开车带她出去逛一圈。母亲呢,也渐渐会打扮一下,尤其是亲戚聚会时,穿戴一新,为父亲添面子。母亲近半年又学会了打麻将,这是个令人上瘾的爱好,她每天晚上和几个朋友打上两圈,再心满意足的回家和父亲看电视。

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姐姐为他们提前庆祝七十岁生日,晚辈们到家里给父母亲磕头祝寿领红包,父母亲红光满面受了礼,然后在一百多人的宴席上,父亲发表了他的生日感言,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在父母亲七十岁的这一年,回看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那样艰难,生活曾像一块沉重的铁,难以打破难以承受,但他们承受住了,并且一路坚持,抚养老幼,开拓人生。他们是普通人,但作为他们的女儿,我知道他们普通人生活中的波澜起伏,他们的人生历史和时代的大历史一样值得记录。唯有把普通人的故事讲出来,我们才了解时代事件对于个人的意义,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2022年父亲(左一)七十岁生日时和他三个弟弟的合影。)

六篇传记连载,不到三万字,怎么写得尽两个人七十年的岁月,我遗憾我的笔力不足,只能简略勾勒父母亲的生活,我不期待这篇传记会让人注目,但希望我的孩子们能读懂,能了解他们的外祖父母,知道自己身上流传的血液来自哪里,如果他们某一天陷入自私和自怨,可以从外祖父母的经历中了解一点什么是踏实的生活和家庭的意义,如果有一天他们觉得孤单和空虚,可以从身边像外祖父母一样的普通人身上感觉连接和归属。

最后,我希望这篇传记可以继续写下去,写到父母亲一百岁。
 
(未来再续)

--
《我的父亲母亲》(1)
《我的父亲母亲》(2)
《我的父亲母亲》(3)
《我的父亲母亲》 (4)
《我的父亲母亲》(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