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端午还有半个月,新鲜的粽叶、江米和红枣,纷纷抢占到了集市上的堆台。早上一上班,勤快又热情好客的清莲姐,都已经带上热腾腾的粽子分给小伙伴们吃了。 粽子一到位,端午节的气氛就出来了。 一颗大红枣垫底,堵住粽叶的端口,填上浸泡两天的江米之中再加两颗红枣,大锅蒸透,趁着热乎气儿解开,白米被红枣的颜色晕染,红枣始终保持着一副嫩软而不烂的姿态,却将自身的甜香一点一点渗透到粒粒糯米里去,衬得整只粽子晶亮润泽,这个时候只需要将身心全然交由本能,大口咀嚼,让粽叶的幽然、江米和红枣交叠的软糯甜香,任谁都得赞叹一句:“真好吃,太好吃了,还想再吃一个!” 江南一带喜欢大肉粽,而到了北方,就喜欢红枣粽,剥了粽衣,露出万米丛中一点红,勾人眼球,令人垂涎。在太原,虽然双合成的粽子占据商超的首要位置,但勤劳朴实的居民还是喜欢手工包的粽子。“吃着放心!”这是她们的心里话,但忙碌的上班族,还是在买菜的同时,买几个粽子应景,“忙得跟啥一样,买几个吃也一样。而且啥口味都有,江南的,广东的,塞北的,齐全,比自己包的省时省力。” 咸甜之间,回望端午之始。从早先的红枣粽,到如今横贯大江南北的N+1种口味,在吃的多样性这方面,无论乡村城市,各种各样的粽子实在难分高下。 估计是每年都能吃上清莲姐包的粽子,因而口味渐渐形成了依赖性,心理依赖的那个传统味道,总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击中人的情感。清莲姐的职业不是巧妇,而是一名销售精英,她所依仗的不是技巧,而是以最纯真最朴实的方式来打动人心。 端午送粽子,中秋赠月饼.....几乎每个传统节日她都会有着自己的获客方法,维护老客户,服务新客户,是营销最基准的,她不会敷衍,只会用心去做,细中求细,好中求好,我想这才是她成功的秘诀吧。 追寻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滋味,要鼻子一嗅即能击中人们的怀乡情愫,相互奔走间,一碗小吃,一道美食,都能调出记忆深处的一味。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只粽子,能吃出甜中带鲜,鲜中带咸,夹杂着豆类的醇香,就是江米红枣之中又加了红豆和绿豆,被裹入青青粽叶后,就只待浓香如许了。 老太原人的情感没有那么复杂,包粽子只有红枣、江米、粽叶这老三样,简单而纯粹,包上几百只,分几次入大锅蒸熟,然后拿出来,一袋子10个包好,东邻几个,西邻几个,姊妹们送,亲戚朋友们也送,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才是过节。 随着全民核酸常态化,人们可以出门,节日的临近时刻提醒我们,珍惜每一次团圆,珍惜每一次表达情感的机会,这个端午节,惟愿天南地北,“粽”有饱食而慰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