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评 | 浦东美术馆:相貌平平的“主角”

 陈正兴 2022-05-18 发布于湖北

编者按:

“设计点评”栏目是本刊新开辟的栏目。理论能引领设计,但是不能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现实的设计就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就是针对实际项目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

本文摘自《浦东美术馆:相貌平平的“主角”》,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2年4月刊,总第216期P125。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文章图片1

张路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中心教授

设计 :让·努维尔

地点 :上海浦东

时间 :2016/2021年

规模 :40000㎡

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甫一亮相,就在朋友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建筑圈的朋友颇感失望,认为设计过于平庸和简陋,浪费了陆家嘴沿江最后一块宝地,有失国际大师水准;而艺术圈的朋友却几乎齐声叫好,他们对这个其貌不扬的白盒子毫不介意,认为这些空间会很好用,更适合策展人和艺术家进行布展和创作;还有一些了解“内幕”的当事人对当年的参赛经历和评选结果更是耿耿于怀。

上述反响各有各的角度,也各有各的道理。但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建筑师与艺术家对美术馆建筑的看法之差异。在建筑师眼里,美术馆是建筑创作的难得机会,建筑师总想通过特定的空间叙事和造型语言,去表达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建筑本身成为艺术品;而在艺术家眼里,美术馆只是艺术品的容器,是供艺术家展演的空的舞台和白的幕布,展厅空间越简单实用,他们就越喜欢。从结果看,努维尔持有的是后一种态度,其设计更多地关照了艺术家的诉求。

让我们看看努维尔在这个设计中的解题思路。首先,看场地与城市的总体关系。努维尔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城市设计意识。从总图上看,大体呈梯形的场地内隐含着一个转折的秩序:轴线一端指向了东侧的东方明珠塔,另一端则指向了黄浦江西岸的外滩。这个大尺度的线索直接导致了建筑平面组合逻辑的生成:通过两套轴网旋转所形成的建筑外轮廓很巧妙地适应了场地形状,同时与更远处的城市要素发生了对话。

文章图片2

▲ 浦东美术馆总体关系示意图

文章图片3

▲ 外滩建筑群示意图

文章图片4

▲ 浦东美术馆总体关系示意图

再看平面。建筑内部空间的构成逻辑非常清晰、合理,显示出建筑师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规则形状的功能性空间依据两套轴网布置,剩余的不规则空间则成为交通空间。这种在不规则轮廓中创造最多规则空间的技能,与布扎(Beaux-Arts)体系下的空间操作手法“poch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两套轴网空间秩序的叠加使得内部空间视觉上有变化,不单调。通高的正方形展厅位置居中,在空间中有定位作用,同时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大型艺术装置的难得机会。

文章图片5

▲ 浦东美术馆展厅与交通空间

文章图片6

▲ 浦东美术馆中的“poché”概念

最后看立面。朝向黄浦江的立面非常简单,是个两层的大镜廊。这个临江立面从近处看略显简单,但如果置入到整个陆家嘴建筑群的背景中,特别是从距离450m开外的外滩去观看,则可谓恰如其分。从外部看,大镜廊犹如一面大屏幕,可以结合城市庆典上演不同的多媒体节目;而大镜廊内部则是一个多功能的仪式空间,人置身其中,通过镜面对外滩景物的反射,可以得到独一无二的、令人难忘的空间体验。至于大镜廊对杜尚作品《大玻璃》的指涉,以及公共空间部分吊顶图案对马列维奇作品的附会,依笔者看基本属于为推销设计概念所进行的包装,不必作为专业看点。

文章图片7

▲ 浦东美术馆与陆家嘴天际线

如果把陆家嘴比喻为正在上演一场大戏的舞台,那么,浦东美术馆就是这个舞台上的实力派演员。它非常清楚,在强手如林、各怀绝技的环境中,靠制造奇观是很难取胜的;而一旦把心思花在“搞怪”上,即使一时吸引了眼球,也可能失去了角色的本分。以专业的技巧合理安排功能,谨慎回应环境,以简驭繁、以静制动的“演员”,更值得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