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的《职业教育法》颁布,中职会否重演中师的命运

 此木无为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此木无为

你有故事,我来写       

喜欢此文,就在文末点个赞,稀罕稀罕(此文7256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5月1日,新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次的修订,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对于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调就业与升学并重等等。

而在所有的变化中,有一条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新《职业教育法》,取消了分流的表述,改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也就意味着,长期以来强调普职比,可能在以后会有所变化。
据教育部的解读来看,这种修订,并不是说取消“分流”,一方面是更为表达,另方面要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强制意味就少多了,更多了一些自主性。
而在这些修订中,强调了高职本科的融通性,这也就意味着中职就业比例将会越来越低,而以升学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对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
从今年“两会”的建议提案来看,对于现阶段下的初中学生毕业普职分流,普遍不满意。一个较为典型的观点,那就是初中生必智还不成熟,无论是学习的潜力,还是职业规划,都还是不明朗的,过早地分流,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扼杀。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在高中阶段再进行分流比较合适,这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中教育的普及,另方面,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更有益处。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一种声音,好坏就是中职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存在必要。毕竟无论是从就业水平,还是技能高考水平来说,都是普遍偏低的,取消中职教育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
如果这一幕真的会出现,那么历史总会是惊人的相似。在二十年前,中等师范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师范生培养的任务交由高等师范教育了。那么,中职会否像中师成为职业教育的过渡,也会退出历史舞台呢?

中等师范学校的兴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謇于创办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开始,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后来随着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经历了民办教师作为主要支撑后,培养专业的中小学教师迫在眉睫,中师教育成为了当时师范教育的主打。
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的师范教育被分为高等师范本科、高等师范专科、中等师范三个等级。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从此,中等师范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据统计,到1988年,全国中师学校数量达到高峰,扩展为1065所,随后的几年,经过调整合并,到1995年,全国仍有中师学校897所,在校学生人数高达80多万。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间,中师培养了数以百万计合格毕业生,为普及初等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有一个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中师学校数量达到1065所,从1978年到2000年,共培养中师毕业生400多万人。当时,县县办师范,还分地级师范、省级师范之分,学生毕业后如星星之火,播洒在乡村城市的中小学校。一代代中师生,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贡献了有目共睹的力量。
但中师发展的历史转折发生在1999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全国进入中等师范学校撤销、转型潮。

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等师范学校缩减至192所,高师院校则增至139所,其中本科院校为97所,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则增加到了57所。
全国范围内的中师学校纷纷在“撤并挂升”的转型改制中逐渐退出了教育历史舞台。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专门搜索了“师范学校”这个关键词,出现了河南洛阳幼儿师范学校,仍在办学。但主要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主,而且从其官方网站了解到,2017年4月,洛阳市以洛阳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拟筹建的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已被列入河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现在进入正式设置阶段,这也就是说,这所幼儿师范学校也将消失,成为其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而已。
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的小学老师,招生对象是初中优秀毕业生。以我所处的县城为例,在1993年以前,先录取师范学校,再录取本地第一高级中学。1994年以后,才是先录取普通高中,再录取中等师范。
网上有一段话说,当年的中师生,就是时下的清北学生。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当时中师教育生源的优质,是值得被尊敬的一代。
记得当时哪位农村孩子能考上中等师范学校,那将是一个地方十分荣耀的事情,1995年,我中考552分,离当地一中分数线558.5,相差了5.5分,被广水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是由初中学校送达的时候,还没进门,就连喊“报喜,报喜”。家里挑选了专门的好日子,请专业的乡土厨师,父母到每位至亲好友,接亲戚朋友一聚以示庆贺,当时叫“考学宴”。亲戚朋友专门给红包庆贺,办考学宴。村委会会送两场电影来放,是十里八乡的喜事、大事,一时也成为这个小村湾第一个能走出去的人。

而我就读的广水师范在本地也是十分有名的,综合排名全省第三,承办过全省中师生运动会,生源除了湖北本地,还有河南、江西、广东、新疆等地的。
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而广水师范也在2003年送走最后一批毕业生后,转型为广水实验高中,一代广水师范也成为了记忆。
正是有了中师对于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使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发展迎来了高速期。读中师包分配,也成为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不仅仅在教育行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各行各行都能成为 出类拔萃的人才,这自然跟中师教育的全面教育观、全面发展观。(当然,这不是我们此篇探讨的话题,我的一篇《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致敬我的中师岁月》中有详细的分析。)而更多的,仍然在乡村学校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相比考上中师的张扬,当时我们班里考上一中的有五位,静悄悄上了高中,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为教授、企业家、高中老师、主任医师等等,而至今我仍在小城市里兜兜转转,难免让人唏嘘。
不难看出,中师教育的兴盛与没落,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其兴盛之时,正是中国基础教育对于人才的急剧缺乏,而其没落,更是因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新时代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而生源只是初中毕业生的中等师范教育很显然是不够的,高师教育才应是师资培养的核心阵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教师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高。这首先要从学历来说,中师学历自然是无法胜任的,从2022年全国各地教师招聘的基本条件来看,本科已经成为标配,对于一些人才引进的项目,更是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资格了。
所以时下,网上有不少人呼吁要恢复中等师范教育。虽然是情怀所致,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像上文提到的洛阳幼儿师范学校,他们的生存空间也是十分狭窄的,如果不寻求联合办学,拓展学生的学历提升空间,也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的。

中职教育发展的时代变化

和中等师范教育一样,中等职业教育也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在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指出,一方面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另方面就是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职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69.54万人。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和高中毕业生。曾经有一段时间,中职学校招收的是高中阶段毕业学生,而从目前来看,中职学校主要生源为初中毕业生。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学校课程开设来看,除了基础的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外,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它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仅仅有综合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且相关行业部门也开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中专。比如卫生系统开办的卫生学校,税务部门开设的财校,以及农校、工校、建工学校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顺应市场持证上岗的行业需求,像电脑、厨师、服装设计与制作(裁缝)、美容美发、挖掘机操作等传统与新兴行业培训也是十分红火。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及本世纪初,武术学校也一时风起等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性进一步增强,行业中专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综合性中职学校以及人社部门的技工学校成为主流。
从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就业为导向,趋向于培养学生技能,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用工单位培养蓝领工人,以及中等学历教育,学生毕业能够拿到中专文凭。
在这个阶段,一些中职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订单关系,发展十分迅猛。作为湖北汽车工业走廊沿线的湖北随州,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抓住沿线汽车工业发展迅猛的契机,以及同沿海地区庞大的用工需求,加大相关专业的培育,其抱团发展,整体发展实力十分强劲。

湖北安陆,中职教育也是在顺应市场需求的道路上寻求不断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服装设计、电脑操作、会计电算化、电工电子、模具制作,以及满足各行各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再到进入新时期的汽车维修、人工智能、食品加工,以及整合中等师范教育的学前教育、导游、无人机、高铁乘务方向等新兴专业。
服务地方经济,加强与企业与高校合作,安陆中职教育先后与本地的爱仕达、神丹、安东印务以及富士康、江南职校等合作,培养目标更明确,学生就业率和满意率不断提升,“上中职,学技能,走天下”成为品牌。
在本世纪初,安陆的中职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几大中职品牌各有特色。以惠丰、深蓝等为代表的以电脑培训、会计电算化品牌,还有影响较大的按摩学校,五七棉纺厂开设的安棉纺织分校等等。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适应高速发展的就业市场化趋势,安陆的中职学校也在整合中不断转型,最后形成了公办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安陆工业学校以及人社部门的孝感第二技工学校三校并行发展的局面。
2022年,安陆综合中职三所学校在校学生现有4660人,教职工311人。从生源情况来看,除了本县域内外,还辐射广水、应城、随州等周边县市区,每年域外招生近300人。
而要说到中国的中职教育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普职分流”。
从相关信息了解到,这项政策最早在1985年就出现了,当时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普职分流”和“大体相当”的概念。“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而在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曾明确提到“要将应届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
2022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里取消“一刀切”的普职分流政策。这让更多人可以升入普通高中,减轻义务教育“内卷”;明确本科职业教育,高考后填报志愿的选择将更多;写入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更高技能人才。
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普职分流的政策执行,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适时调整的。比如在普通高中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普职分流的强制性得到了体现,从6:4,再到5:5,力度得到不断的加强。
而进入新时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普及高中也就是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呼声是越来越高,而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更高需求,也就催生着“普职分流”由强制变成了现在的因地制宜和自愿原则了。
坦率地讲,中职教育在适应当今高素质人才就业的时代背景下,类似于当年的中师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最重要的那就是知识文化水平和学历。比如,在一所中职学校里,曾经高乘专业十分抢眼,但是并不受市场欢迎。究其原因,仍然在于其培养的低端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这几年,就纷纷转向为导游方向的旅游与管理专业了。

这也是当今中职教育发展最为尴尬的地方。从生源情况来看,相比读中师的荣耀,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读中职是一个家庭的无奈之举,是羞于启齿的。中职学生往往会被冠以“学习差、品行差”的前置认知,加之中职教育一直不能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在资源分配,特别是师资配备方面显得十分滞后,“双师型”人才缺乏,在学徒式的中职教育体系里,教师水平不高,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这也就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有一个数据也需要引发思考。近年来,安陆中职教育直接就业率不断下降,参加技能高考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增多。以市中等职术学校为例,2020年共有毕业生818人,直接就业292人,直接就业率为35.7%;技能高考报名学生526人,占比64.3%;2021年毕业学生数822人,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667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81%;直接就业学生数155人,直接就业率19%。
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学好一技之长,县域中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
不再以就业为主导,中职学校是如何快速实现转型,新《职业教育法》实施后,初中毕业生上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如何选择?会不会引发中职学校无生可招的情况?中职学校无人就读的状况呢?值得思考。

中职教育会否退出历史舞台

在探讨中职学校今后如何适应新形势,走更稳健的发展之路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中职学校会否同当年中师一样,退出历史舞台呢?
其实这两类学校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中等师范学校从某方面来说,其实也属于中职范畴。中等师范专业其实也成为不少中职学校教育类的核心内容,比如中职学校专业体系里就有学前教育等。
中师当年也做过的努力:尝试办过小教专科班,但是随着对教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大学师范教育顺理成章取代了中师教育。
从某个层面来说,中师教育其实是中国教育在师资培养历程中的一个过渡。

新的《职业教育法》提出的,也只是一个因地制宜的思路,重点还是要看各地高中教育发展的情况。中职也面临着中师发展的一种尴尬,以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为例,即使办得很好,但是由于其学历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实现高质量和高水平就业。以后只能朝着导游方向来办学了。
今天我们探讨中师和普通中职退出历史舞台的前置条件,那也就是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会走高端化发展路线,不仅仅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对于更高一级教育的需求,同时对于基层用工更高要求也是一个适应。
首先,新职教法不再提分流的概念,而是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从而打破成绩好上普高,成绩差上职高的固态模式。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也就意味着中职学生参加技能高考能够更为通畅地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就读,无论是在专业提升还是学历提升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

这一点从新《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学生;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经考核合格,可以破格录取。”
同样在新版《职业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个较长时间段里面,中职学校不可能取消,仍然会作为高中阶段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不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有益补充,而是处于同等地位,这也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中职教育就是对于潜能生的补偿教育看法了。
而对于社会上很多呼声,提到学生要读完高中之后再分流,从现有情况来看,有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高中教育未普及,高中数量仍显不足,承载量不够;市场对于初级蓝领仍有较大的需求,也就是说中职退出历史舞台条件不成熟。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在新形势背景下,中职教育如何办?如何将就业与升学有机统一,让每名中职学生成才,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职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沉淀期,升学大于就业是方向,也是趋势。
因此,中职学校应该走产教融合和升学导向两条路。
就业方向,那就是要强化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能够给企业培养紧缺人才,解决就业的问题,服务地方经济。
而升学导向,能够给学生更好的成长。但同时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那就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问题,人才如何引进来,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能够吸引人才。
不仅仅如此,升学导向,也要考虑和高校的衔接,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诊断等方面着手。
这一点可以从当年中师曾经想到过的破局探索得到启发,考虑当年中师小教专科类型培养,搞3+2办学模式,前三年搞中职,后两年搞高职的形式,或者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或办顶层某些职院的分校模式,既能让分流之后,学生成长更有空间,还能更好的控制好人才输出。
普职比不再过分强调的背景下,地方中职教育资源也亟待整合,提升区域内职教竞争力,加强专业统筹规划,联合 办学,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人才成长奠基。
中师已成记忆,中职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版《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并没有唱衰中等职业教育,而更为其发展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破除社会对中职传统认知不足,还是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学生更大成长空间,形成高水平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都可以印证一点,那就是中职教育,着实可期。
参考文献:
《70年 贵师重傅 兴教兴国》 (《中国教育报)2019.9.22)
《职业教育法》2021修订版




精彩导读

青春飞扬,舞动华章,安陆中职教育未来可期

一张发黄的报纸引发回忆,用1500篇稿件祭奠教育新闻宣传写作的过往与远方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致敬我的中师岁月

绀珠教育写作沙龙,只为写作者守候


  你也可以在作者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百度百家号”“搜狐自媒体”“凤凰自媒体”“新浪博客”“简书”“新浪看点”“UC云观”“恰年家”“北京时间”“企鹅公众平台”“网易云阅读”“虎嗅网”、“砍柴网”、“淘达人”等平台阅读作者更多自媒体文章。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