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你还会包粽子吗?这话,有两层意思。 其一,你还会不会包粽子这技术活? 其二,虽然知道怎么包,但还会不会动手包? 第一个问题,可能难倒了60%以上的人。比如景桥,小时也是个“技术派”,曾和祖母、母亲一起学习包粽子。至今,那浓烈的端午味仍留存于记忆,而包粽子的手艺却早已抛诸脑外。 第二个问题,可能难倒了剩下的大多数。毕竟,超市里堆积成山的一箱箱粽子,购物网站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粽子,买一点省心省力,何必那么麻烦,非要自己去包呢?再说,端午食粽不过是个象征,尝一两个有那么个意思就得了,自己动手包,真没那闲功夫。 说实话,打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前几天,有朋友分享一则她母亲包粽子的视频,年近古稀的老人家,用干枯瘦削近乎颤抖的手,异常熟练地包着粽子。 先取两片新鲜粽叶,缓缓叠卷成圆锥状,再装满淘洗好的糯米,放入用棕树叶削成的丝线,将上边粽叶下折、卷起,将丝线缠绕几圈,然后不知怎么弄了几下,随后将丝线一抽,一个漂亮结实的粽子便拎在了手中,裹得严实圆润。 还记得,那丝线系的是“活扣”,待到粽子煮熟,找到那根线,轻轻一拉,晶莹剔透、香气喷喷的粽子便“裸露”在碗心了。 将视频反复观看几遍,仍感惊叹不已,这种“穿针引线”包粽子的神乎其技,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智慧啊。 也正是看了这则小视频,我才忽然感知到,端午又近了。 说来奇怪,此前,在超市路过一座山似的粽子,在电梯内看见过五彩缤纷的粽子广告,在单位饭堂还品食过粽子,无不在提醒着“端午”到了,而自己却似乎无动于衷。 但偏偏就是这则小视频,勾起了我无限的念想,那浓烈的端午节味儿,似乎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扑面而来,并将我关于端午的暖意全部唤醒。 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节日就是一种仪式感;再说,过节要有仪式感,或许,自己动手包粽子,就是端午最大的仪式感吧。 自己包粽子,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生活美感的追寻。 我曾在《有一种纪念叫放假 有一种感恩叫端午》一文中,回忆江南家乡包粽子的场景:
而这样的场景,幼时的我,曾在那些年的端午岁月里,围在祖母或是母亲的身边,学着包粽,就像包着满满的幸福。而今,不少人可能觉得自己动手折腾包粽子,有点“傻”,掏钱买点多省事。包粽子的手艺,也罕有人会,年轻一代,更是只是围观了。 而我却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自己动手包的粽子,才是那个想要的“味道”。更何况,这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用心包粽子,恰恰便是在用心过节,在用心生活。 空谷回音,投桃报李。你用了心,生活自然也会“用心”于你! 往年端午文章(点击标题可链接阅读) (图片源自互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