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357字,阅读约需4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由中央级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售,搜索书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即可进入购买页面。新书初见,多多关照! 今天一大早,朋友圈里的故乡,地米菜煮鸡蛋的照片颇有刷屏之势。点赞之余,瞬间催动无限乡思。据说,农历三月三,是上古轩辕黄帝的诞辰,在周代这一天为“上巳节”,时至今日,广西壮族三月三还放“小长假”。易中天先生说,农历三月三,才是中国的情人节,有《诗经》为证,彼时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相约河边踏青,互赠定情的芍花。杜甫先生亦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在我的故乡江南,农历三月三,更多的爱,是给了家人,更多的福,是祈求健康。 这天大早,家家户户要备一大锅地米菜煮鸡蛋,男女老少,随量任吃,以祈求新一年无病无灾。记得读中学时住校,到了三月三,食堂也会特意煮地米菜鸡蛋,可见这一风俗是何等深入人心。地米菜,是家乡的一种野菜,学名荠菜,江南的田野路边,随处可见,细绿的叶杆茎上,开着米粒大小的白花,普通得一如村子里长年累月耕种的农夫。不知为啥,见到地米菜,我总会想起那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地米菜,也算是乡村的一种“苔花”吧!只要勤劳,养一窝鸡,富足的主家撒点米糠,贫苦的人家则将鸡赶到笼子,任其在山坡草丛里散养觅食,便会得到一个个金黄的鸡蛋。地米菜、鸡蛋,都是最为普通的食材,恰恰在最普通的农家,以其“天作之合”的搭配,煮成了烟火味十足的美味珍肴,煮作了“三月三”一道独特的风景。地米菜,自带一种独特的清香,和鸡蛋煮在一起,菜青蛋白,色泽分明,蛋香扑鼻,清香四溢,瞬间便勾起农人们的馋虫。“美食大家”苏轼便有这样的句子:研究表明,地米菜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胡罗卜素、菸酸、黄酮甙、乙酰胆碱等微量元素,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平肝明目、降压健脑等神效,能治头痛、白内障、糖尿病、心血管病,药用价值极大。《本草纲目》载,“荠菜,甘、温、无毒,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在缺医少药的古时,人们以其独有的智慧,将大自然的馈赠用到极致,以维持生命的生生不息。乡下俗语,农历三月三,“吃了地米菜煮鸡蛋,走路石头都踩烂”,便是形容吃了这道节日菜后,身健体壮,百病俱消。有的地方,还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春食荠菜赛仙丹”之类的说法。传说,神医华佗有次进山采药,到一老者家中躲雨,恰巧见到老人家头疼欲裂,急忙把脉问诊。随后,从屋后院内采了一把地米菜,压汁与鸡蛋煮了给老人吃,药到病除。因那天正好是三月三,故事流传开了,便就有了三月三吃地米菜煮鸡蛋、一年健壮不头疼的习俗。有时想,这三月三,也只是光阴轮转、日起日落、花开花谢的寻常一天,就像茫茫人海、浩渺时空之中的每一个你和我。但因了这同样普通平凡的“地米菜煮鸡蛋”,却变得如此不同寻常,仪式感满满,诚意心十足。每一天,都只是寻常一天,但我们若将其当成特别的一天、当成生命最后一天,那便一定能活得最具意义、最有仪式感。今天,我们丰衣足食,也不再缺医少药,却仍心心念念这份地米菜煮鸡蛋,怀揣的是心诚则灵的敬意,珍视的是心无旁骛的虔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