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病人的康复途径

 道就是爱 2022-05-18 发布于北京

中医的康复途径

  1.扶正固本

  现代人普遍工作和生活在压力巨大的环境里,思想焦虑、肢体疲劳,膳食结构不合理,不断受到噪音、辐射、空气污染以及饮食污染的侵害,再加上吸烟、酗酒、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和不当用药等因素,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患病几率越来越高。罹患恶性疾病的人数节节攀升,巩固和提高自愈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严重问题。

  中医称自愈力为“真气”“元气”“正气”“肾气”“阳气”

  等,称致病力为“邪气”“阴气”“瘴气”等。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正气充盈,百病不侵。”

  中医认为,人体患病,都是因为外邪侵袭、内部失调、外力所伤导致经络堵塞,气血不济的结果。如果疏通了经络,使气血通达,便可缓解或治愈疾病。自身气血不足的,可通过食物、中药给予调理,助其康复。

  从功能和作用上看,穴位就是人体经脉的枢纽,以开合的方式控制和调节气血的流通量与流通速度,从而平衡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使其处于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

  2.中医六法

  中医起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动性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起源于数千年前,人们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于所居之处就地取物,捡个石头片刮一刮,找个尖石子按一按,采点  艾叶揉成一团点上火熏一下,摘几片植物煮水喝下,或者用手推推、按一按、摩一摩,用脚踩一踩、压一压等,都可以缓解病痛,改善不舒服状态。

  “砭石者从东方来。毒药者从西方来。灸焫者从北方来。九针者从南方来。导引按蹻者,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

  由此可知,中医原来有多种治疗疾病的宝贵方法,时至今日却只以汤药为主,银针辅之,怎么能够治愈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人群、体质所产生的不同疾病呢?

  砭、针、灸、药、导引、按跷是中医疗疾的六大法宝。从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320多次瘟疫(急性传染病),正是由于中医药的防治,使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才使中国从未出现过像欧洲那样动辄上千万人暴死的悲剧。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拥有与中华灿烂文明一样的奇葩——中医药。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与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六法包括:

  砭石:

  砭石疗法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疾病痛苦作斗争,在石器时代用石片切皮排脓,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砭石治病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宗旨,不刺破皮肤,在无痛前提下使用“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等砭术十六法,内病外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根本,排除经络中障碍气血运行以及人体经脉中的病理产物。

  在砭石基础上衍生并保留下来的一种疗法,就是刮痧疗法,使用牛角、玉石等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  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

  通过刮拭经络穴位,进行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疏通,改善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舒筋理气,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针:

  不用药物,只需一根银针就能治病。针刺源自“砭石”。砭石的形状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称为针石。随着针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相继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古代“九针”的长度、形状及用途。

  “九针”即指: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毫针、大针。”九针的出现与应用,标志着外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针灸与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

  《针方六集·旁通集》中系统地阐述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药物有气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而针刺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动有静,有进有退,此异途而同理。药有入肝、入心、人脾、入肺、入肾之殊,有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之异;而针有刺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之殊,有取井、取荥、取输、取经、取合之异,此异途而同理。因此,“针药二途,理无二致”。

  用不同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取井、荥、输、经、合,刺皮、脉、肉、筋、骨与药物酸、苦、甘、辛、咸分别治疗五脏疾病的机理是一致的。

  针药同理。用药必须审气,辛热、辛温、辛凉,气之殊也;用针亦必须审气,经气、邪气、谷气,气之殊也。

  “病态千端,候气施治”“药家必审而用之”“针家必审而用之”“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用针亦以元神为重,不可

  轻坏”。

  “方必君臣佐使,药必精良炮炙”,“穴有阴阳配合,则君臣佐使也;穴得其正,则精良也;刺合于法,则炮炙也。”

  “药有轻剂、重剂、平剂、调剂,因病而为之轻重也;针有巨刺、缪刺、微刺、分刺,亦因病而为之浅深也。”

  “药有小方(指一药主一病)不足以去病,故立重方。重方者,二方、三方合而一之也,此犹合纵连横,用众之兵也。针有特刺(一穴主一病)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别(络)、根、结,合而刺之也。”

  针灸与方药治病机理相同,在临证时,就可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药之长短,当针则针,当药则药,当针药配合则针药兼施,辨证论治。

  灸: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法作为国医学六法排名第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灵枢·官能》)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唐代药王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艾灸疗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日本的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药:

  指中草药,《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  目》《医宗金鉴》等典籍,详细阐述了利用中草药、植物、矿物、动物炮制成药,通过中医辨证、遣方、处病,以服用煎煮的汤药、膏方、药丸、制剂来达到“祛邪扶正”“泻实补虚”“调剂寒热”“平衡阴阳”,最终使人康复的目的。

  导引:

  导引包含导引养生术和导引疗法。导引养生术作为古代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医家所重视,出现“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养生的特点。导引后来被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以到达“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导引疗法已经失传。从《黄帝内经》把导引列为中医治病六法以后,所有传世的中医文献、典籍均找不到中医师用导引法为病人治疗的案例、过程和疗效。

  隋太医令巢元方领衔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华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书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变症,并描述了“呵”“呼”“吹”“嘻”“嘘”“”《养生法》六字诀用以治五脏病,分别影响肝、心、脾、肺、肾和三焦。

  “呵”主心,心连舌,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主脾,脾连唇,脾火热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火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吹”主肾,有疾作吹吐纳治之;“四”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四吐纳治之。

  六字诀皆为吐纳出新之法,呼气时,又用意念和动作导引气血循经运行,从而取得治病延年的效果。但这种养生方法任何人都可以锻炼修习,而不是医生用于为病人治病的引导疗法。

  按跷:

  包括用手按压和用脚踩跷。按主要指推拿、按摩。踩跷是用双足节律性踩踏施术部位治疗疾病。踩跷法具有作用力大、接触面积  广、受力均匀、渗透性强等特点,适用于腰背疾病。

  现代推拿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法,用于防治疾病。即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用来治疗、预防疾病的方法。通过相应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理筋整复。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医的印象和认识仅只局限于“中医即中药”。其实中医砭石、针刺、灸疗、导引、按跷、拔罐、推拿、熨法、浴法等,目的都是疏通经络,调达气血。只有在自身气虚、血虚等自愈缓慢、无力自愈或病情危急时,才需要借助食物或药物帮助人体祛邪扶正、驱邪固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