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关山听风 2022-05-18 发布于湖南

“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完整句子是:“世上好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上下半句都与佛教有关,是佛教历史上一种无奈的选择,并非佛教传入中国就是如此,有一个搏弈的过程。

白马寺被为中国第一古刹,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创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朝廷斥资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白马寺建在东汉都城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即今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处。当时这里不是什么名山,倒是繁华的都城郊外,一片平坦而肥沃土地。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封建王朝时代,农业是国之根本,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在修造道观的理念有别,道观的修造一般都在山中,或者偏僻之处,讲究生活简朴和修炼,很少占用耕地。东汉末至三国,佛教逐渐由士大夫阶层向民间传播,由少数人上层人士逐步发展到民间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而当时佛教的寺院一般都修建在人口密集之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寺院还占有大面积的田产。隋唐是佛教兴盛繁荣时期,据历料记载,隋文帝时,全国僧尼达50多万人,修建寺院3000多所,立塔110座。唐朝皇帝除武宗外,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到了中期佛教达了鼎盛时期。

自佛教传入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土生土长的儒家、道教以及诸多宗教进行过无数次弈,同时还与封建统治阶层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曾经面临四次巨大的灾难,也就是四次“灭佛运动”,佛教历史上称之为“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指南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朝武宗李炎,一宗是指五代周世宗柴荣。


中国佛教经过四次法难,尤其是唐末、五代时期两次的法难,加上当时的长期战乱,致使佛教几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尤其是后周世宗毁佛既无宗教冲突的原因,也没有威胁到封建统者的政权因素,只是因当时天下战乱频频,致使国贫民穷。

统治者要维持国家机器运转需要钱,财政空空向哪里要钱?向百姓摊派,百姓穷得叮当响,实在榨不出油来,于是把目标对准了寺院。

后周世宗毁佛的理由是:僧尼功令渐弛,以致寺僧浮滥,使国家赋税减少、服兵役的兵员不足;国家困难,寺院还要将大量铜用于铸造佛像,市场上流通的铜钱出现短缺。通过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后周世宗下令废毁各地寺院,当时竟达到了33316所,一些“保贸”的寺院得向朝廷上缴钱,否则杀无赦。那时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铜钱,就连锅碗瓢盆也用来铸钱上缴。

中国佛教经过四次法难以后,到了宋元时代,佛教进行了自我革新,改变传统弥陀信仰之中以结社念佛、禅院农林的寺院经济生活,逐渐倾向生活修行与宗派调和的发展方向。

由于佛教传放中国后,早已深入民心,改革后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在民间流传甚广,因而得到了民间大力支持。这样,佛教的寺院修建开始依照道教的道观修建,向风景秀丽的大山发展。因此,各地寺院占据的名山大多数为宋元明清时期。


自此以后,有的寺院因名山而出名,而大多数的名山则因寺院而出名。正如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此,今天有诸多名山,在历史上曾因名刹而出名的不在少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