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击问题的本质,能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实现一次重大提升

 打瞌睡的大猫 2022-05-18 发布于云南

思考问题的本质,能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实现一次重大提升;而掌握一些思维模型,能让思维能力获得第二次提升

  • 通过迁移思考,可以将思维模型和底层逻辑运用到更多领域,通过举一反三,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
  • 通过升维思考,可以帮助跳出现在的思考框架,解决眼前的“无解之题”
  • 通过逆向思考,可以学会从正反面两个方向进行思考,获得更多的创造力

迁移思考

# 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给“模型”下过一个定义:任何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乘客,创造上千亿美元的价值

而谷歌创造的价值相对少,却盈利更多。比如,在2012年,利润率是当年航空业的100多倍

这个现象要怎么解释呢?经济学家只用两个简单的模型就给出了解释:一个是完全竞争,一个是垄断

所以,模型的作用就是能将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化。是对信息的一种压缩,是一个能帮助人们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 迁移思考

“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一个人只要掌握80-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 查理·芒格

第二句话有个隐藏的思维方式,就是迁移思考。即如果能够把一个模型,重复使用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那么掌握少数几个最重要的模型,就足够了。它的核心使用规则是:表面不同,本质相似

那么,如何迁移使用思维模型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 第一步,将某一思维模型的本质抽象出来
  • 第二步,将思维模型的使用场景具象出来
  • 第三步,将眼前的问题迁移使用到该模型上

“甜蜜区”模型 → “能力圈”投资策略

泰德·威廉斯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并且在美国《体育新闻》杂志评选的历史上百位最佳运动员中,排第八位。他写过一本书,叫《击打的科学》。在这本书中,他向大家揭示了自己成功的秘密——高击打率的秘诀是只打位于“甜蜜区”的球,而不是每个球都打。正确地击打甜蜜区的球,忽略其他区域的,就能保持很好的成绩

那么,泰德·威廉斯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然后找出77个小区域中的最佳击打区域,这就是他所说的“甜蜜区”。然后,他的做法是,只有当球进入最佳区域的时候,他才会挥棒。如此一来,他就能保持0.4的击打率。相反,他也统计过,如果非去击打位于边缘位置的球,击打率就会下降到0.3,甚至0.2

所以,对于最佳区域之外的球,泰德·威廉斯无论如何都不会挥棒。这一策略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实施起来却颇为困难。因为如果总是不挥棒,就会让观众感到失望,这对球员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对于一个棒球手来说,不但要克制对击球的渴望,还要面对观众的失望。但是,如果做到了,他就能获得巨大成功

而以上这个模型,正是巴菲特从泰德·威廉斯那里学到的无价之宝

巴菲特说:“在投资领域,我就像在一个永不停歇的棒球场上,在这里你能选择最好的生意。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我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打的球。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球一次又一次飞过来,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

他看到了泰德·威廉斯击球策略背后的思维模型——“甜蜜区”模型:要想成功,就要只做能力范围(即“甜蜜区”)内的事,并把它做到最好,而这个能力范围是有明确边界的

于是,巴菲特提出了“能力圈”这一概念。在他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解释道:“你不需要成为了解每家公司的专家,甚至不需要知道很多。你只需能评估你能力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关键,了解它的边界则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要想成功,就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投资那些你真正了解的好生意,且把它们做到最好,同时要了解自己能力圈的明确边界

跟泰德·威廉斯坚持只打“甜蜜区”的球一样,坚持“能力圈”模型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如何抵挡为了追逐更多利润而跨出能力圈的诱惑。 巴菲特号称股神,有人统计过,从1955年至今,他管理的资金虽有几千亿美元之多,但他买过的股票只有78只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资本市场上表现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联网类公司,从微软到Google到苹果再到BAT,但巴菲特一股也没买,尽管这让他在1999年盈利只有0.5%,而当年股市大涨21%。可以说,巴菲特错过了近30年来最好的投资机会,但其实他在坚持着他的能力圈原则。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关系很好,但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巴菲特也并未投资微软,因为他认为那是他能力圈之外的事

根据“甜蜜区”思维模型,泰德只打进入“甜蜜区”的球,其他均不挥棒;而巴菲特则只投他真正了解的好公司,其他一律不投,并由此实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迁移思考的巨大力量

迁移思考,就像把每一个思维模型都当作一个APP,在相似的场景里,就可以打开它,用来解决问题

升维思考

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

升维思考是一种跳出眼前问题的限制于常规解法,通过层级、时间、视角、边界、位置、结构的变换,重新思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本质思考是在既有的结果或系统内,通过思考问题的根源,寻找根本解的思考方式;那升维思考就是打破既有层级、时间、边界、位置、结构,通过跃升、更新、拓展、重建的方法,让问题得到解决的思考方式

# 层级思考法

根据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理论,他把人的认知体系划分为六种层级关系:

其中,上三层包含价值观、身份和愿景,是潜意识层面的层次;下三层包含环境、行为和能力,是能够意识和觉知的层次

逻辑层次中的上一层对下一次具有指导作用,高层次的变化会使低层次发生相应改变;但低层次的变化不一定会影响到高层次

  • 【愿景】:是关于“我与世界的关系”,它是超越个人身份的,回答的是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完成什么样的人生使命
  • 【身份】:是关于“我是谁”,回答的是我希望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 【价值观】:是关于“为什么”,回答的是为什么重要
  • 【能力】:是关于“如何做”,回答的是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状态、策略、处事模式
  • 【行为】:是关于“做什么”,回答的是我要做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步骤和行为
  • 【环境】:是关于“何时何地”,回答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1

当我们想要发生改变时,改变高层次比改变低层次更加有影响力;普通人看行为,卓越者看愿景

# 时间轴思考法

当我们纠结于现在的处境时,可以尝试用时间轴来反观自己

  • 站在时间轴的终点:不再感到后悔
  • 如果现在有个选择要做,将来自己老了,不做,会不会感到后悔没做这件事;如果死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一句墓碑铭,自己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再思考,现在又该如何前进
  • 英伦才子阿兰·德伯顿曾说,“思考死亡能使我们追求减少世俗的成分而增加精神的内容。 死亡的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或许就是引领我们去追求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同时鼓励我们漠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毕竟与我们的死亡没有丝毫关系,对死亡的预见能够使我们追求内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 又如布朗尼·维尔所说,当我问到那些临终病人,他们人生里是否有什么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想要改变些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出奇的相似:“我希望我当初有勇气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他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 站在时间轴的更远处:看到真正重要的
  • 有时候,在当下我们会犹豫要不要摆脱现在所处的环境,或者要不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那么,此时可以思考自己3年后、5年后、10年后,审视自己要做的选择,会有什么感受
  • 站在时间轴的极远处:消解当下的激烈情绪
  • 极远处,超过了人生的终点,如果过了100年、150年、甚至200年,现在如果有什么迈步过去的坎儿,在整个宇宙的时间洪流中,都不算事
  • 退到时间线外:帮助减轻当下的痛苦,更加淡定平和
  • 退到时间外,把自己从当局者视角变成观局者视角,想想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的痛苦也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个必经之路,一个成长的节点。未来总有大大小小的挑战在迎接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更好的对抗新的挫折
  • 拉长时间线:缓解焦虑与恐慌,获得“长期主义”的定力
  • 当我们想快速完成某一转变时,比如说换职业,我们通常会陷入焦虑,这是因为自己设定的截止日期太短了。如果拉长转换的时间,给自己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慢慢努力、逐步迭代和不断接近,就能有更稳的定力来让自己发生转变

# 视角思考法

瑞·达利欧说:“人类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从更高层次俯视。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理解现实和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也适用于俯视自身和周围的人。我把这种超越自己和其他人的处境并客观地俯视处境的能力,称为'更高层次的思考’。更高层次的思考让你能够学习并影响生活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利用这些因果关系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这种高层次思考就是上帝视角,也称元视角。它能让我们脱离现在的思考,以一种无我的视角看待一切,能让我们用更宏观的视角,做出更准确的抉择和判断

# 第三选择思考法

第三选择,是突破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做到进退自如,行于中道

当我们眼前面临两个艰难抉择时,不如问问自己,如果有第三个选择,那将是什么?

正如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所说的:如果你只会一种做事的方法那你就和机器人无异;如果你只会两种做事的方法,你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想真正地拥有灵活性,你就必须至少掌握三种做事的方法

# 无边界思考法

如果自我意识处于在传统的价值观里,我们的人生,无时无刻都在玩各种各样的有限游戏

  • 读书时期,在玩一场“好好学习,努力考第一”的游戏,读书成绩是最重要的,考上一个好大学,是孩子成功的标配
  • 接着,在大学毕业阶段,进入了“看谁能找到好工作”的游戏,大家都进入了考研、考公、准备面试的浪潮中
  • 再接着,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后面等着的游戏是“看谁薪资多”“看谁升职早”“看谁嫁得好”“看谁的老婆更漂亮”“看谁的小孩更聪明”...

总之,在有限思维里,我们总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中心,难以动弹,进退维谷

想要打破这种限制,就要学会无边界思考,消除有限思维中的时空的边界、角色期待的边界、传统规则的边界。无边界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开放,不再执着于比较和输赢,不再局限于各种边界,而是期待不断探索和改变,自我满足

我们可以去主动发掘更多无边界的事物,比如认知、智慧、美、公益、爱等,使其成为能够延续一生的追求,丰富自己的边界

# 塑造者思考法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而困扰。比如,我已经工作5年了,此时转行是不是不合适?我们已经谈了7年的,年龄也大了,此时还选择分手,是不是不合适?

塑造者思维,是一种从零开始的思考方式

从零开始思考和创造的思维,是零基思维。它是拿掉既有框架,让思维回归原点,从头开始思考的思维方式。从零开始思考,意味着我们要重新思考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为什么不需要,来突破一种“得到”的限制

逆向思考

当大多数人都在研究如何获得幸福、如何获得成功的时候,查理·芒格则认为: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就要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就要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

有时候正向思考,未必能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而逆向思考却可以

  • 想要提高成功的概率,不如找找失败的原因有什么
  • 想要看清变化,不如找到不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 想要给人生做加法,不如先思考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 想要获得幸福,不如想想有什么会使我们痛苦

有时候,不清除自己到底要什么,但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未必不是一种人生策略。毕竟即使是一点痛苦,也能抵消所有的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坚持学习?

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风景,而在于获得新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