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重锦官城——李妙染书画印展览研讨会实录(附图) | 大米艺术

 大米艺术 2022-05-18 发布于浙江


展览实录



2022年5月13日,花重锦官城——李妙染书画印展览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开展。两日后,也就是5月15日,在冷柏青先生的组织邀请下,张景岳、何开鑫、刘健、任云等老师及工作室学员、部分嘉宾、社会人士近百余人参观展览。之后,在杜甫草堂一间会议室,组织了观展研讨,鉴于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只邀请了部分老师及其工作室学员参加座谈研讨,会议由冷柏青担任研讨主持。以下为各位老师现场发言文稿,根据录音或老师们提供资料整理汇编而成,为还原真实研讨现场,参与发言的老师们文字尽可能保留当时口语,仅作口误勘校,不作过多书面修缮。



展览现场



研讨现场



七十九岁的谢季筠老师发来的贺信




研讨会实录



冷柏青
本次展览和研讨会主持人,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各位老师好!首先,我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背景。我是一个书法艺术工作者,是书法养育着我,我想为书法事业做更多的事,我希望当代书法更加的灿烂和辉煌。我是一个湖南人,来成都九年了,是四川更是成都这片土地在滋养我,我一直想为四川书法的发展多做一些贡献。把中国当代顶尖的书法艺术家引荐到咱们四川来,进行观摩交流,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我的初衷。我认为李强先生书艺高明,我们之间也很熟悉,所以我第一个引进来,希望大家能喜欢。

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李强先生。李强先生我想很多朋友都是熟悉的,从《青少年书法报》到“小刀会”到“流行书风”……李强先生的名字可谓是响彻大江南北,他的书法、篆刻成名很早,都具有极强的个性面貌。近年来,又有国画及当代水墨的创作,所以,其艺术维度非常立体和丰富,反映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对传统与时代的敏感性,非常值得关注。所以,在我的提议下给他做了这个展览。大家刚才也看到了,这个展览不大,作品也不多,而且以小品为主,但是它给人的感觉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对于四川的朋友来说,相信也有一些新鲜感。李强是一个纯粹的自由职业书画艺术家,李强具有一个典型艺术家的操守,他的作品很值得玩味,他的从艺成功之路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与他有十多年的朋友了。我曾经给他策划过两次展览,在湖南搞过,效果很好,算是有经验,所以我引进来。这是第三次,我希望效果比前面更好。


下面我说一下研讨会的事。本次展览是在疫情散点频发这个特殊的情况下举办的。因为疫情原因我们没有组织开幕式,作者也没有来。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今天这个展览和研讨会可能是开创了没有作者到场的先例了。在此,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同道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赶过来支持。今天的座谈,可以谈谈观展意见,也可以不限于展览而就书画相关的话题进行畅谈。接下来,我们研讨会开始,首先请张景岳老师谈一谈。

张景岳

原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

本次李强的书画印作品展别开生面,对四川书界来说可谓是从北方吹来的一股清新之风。四川书界近期创作相对沉寂,该展会对我们书法创作研究注入激情。关于中国书法艺术,吴冠中先生传达了他老师绘画大师吴大羽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书法是高贵的艺术”。所谓的高,我理解就是熊秉明先生说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核心”。贵即珍贵,中国从古到今,从艺术家到普通大众,无不将其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书法艺术能打通书画印,让其互相滋润,相惜相护,李强的艺术高明处正在于此,我欣赏他的艺术也正在于兹。他的老师姜宝林先生评价李强绘画的话语引起艺坛的哗然,但我个人对姜宝林先生的话语是认同的。笔墨与色彩都当随时代,张大千时代与当代有相继,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更有其绚烂色彩。大师如林的大千时代无论多么伟大,也是不能涵盖当今的。世界美术史确证了,美术史是不同时代艺术高峰与众多艺术大师的各自高超的艺术风格共同构成的。今天的书法艺术创作应有更加广阔多元取法。对色彩的借用,对绘画与其它艺术的观念、手法的借鉴,是非常正常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在当今全新的时代开拓书法新的面貌,是书法艺术家当然的职责。李强书画印正如其人,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在保持自己特有艺术风格的同时,创造力激情四射,青春常驻。四川书界虽近期有些沉寂,但沉寂之下有波澜。首都与四川两个地域的书家碰撞机会不断增多,定会激起艺术之火花,将大有利于艺坛。


何开鑫
原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看到作品,我们相当于是在与作者交流。这里在座的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李强的朋友。我与李强认识大概有三十多年了,那时他还是《青少年书法报》的驻京记者。从这么多年的交往和看了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我总体感觉:李强是一个充满诗性,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书画印全面修养的一个艺术家。他的诗性和浪漫表现在比如绘画里造型和色彩,书法的笔法和字法统一在章法里。他的笔法,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变了,就像水一样,越洗越脏,但我觉得李强这么多年都保持一个用笔清新,用笔凌厉、欲所欲为的感觉。我们很多人写字,感觉非常沉重,装老。李强是年龄越老反而显得用笔越轻松。在用笔上,比如他把墓志、魏碑,大量的切笔、侧锋,一笔就过。但他又非常讲究,就像古人讲的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他又做得很好。结字大开大合,很多字成扁形。当今很多人结字有特点,要么圆形,要么长方形。因为书法是纵式的,写条幅易贯气,把一些字写扁就不容易。他把一些独体字写扁,把左中右结构的字写扁,这是造型方面浪漫的情怀。而且这么多年他始终保持一种锐气,一种青春,一种敏感敏锐的艺术表现力。

再是在综合修养方面。李强多方面的涉猎,把这些东西揉在一起,就像和面一样,老面新面揉在一起,不落痕迹。书法中篆隶行草、碑帖繁简等都看得到影子,却为我所用,该怎么用就怎么用。自己心中有一个艺术的程序,就像编程一样,根据自己的编程随意的进行一种搭配,很难得。他经常戴一个牛仔帽,给人一种牛仔形象。牛仔什么形象?就是随时哼点小调,不拘常理,不守礼法,但又把礼法放在心里,就这么一个艺术家。

三是李强艺术和他的行为个性完全一体。李强的爱好非常广泛。他除了书画印,还是一个羽毛球高手。他说他每天打两个小时的羽毛球,而且是和那些高手打。大家一定不要小看体育运动,李强的体育运动也不容易。在他的生活中,成了艺术的行者、体育的行者、思想的行者。

他把这几个方面杂揉在一块,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风,就像张老师讲的,这股清风也是我们四川需要的。因为我们地处四川,现在尽管蜀道不再难,但是蜀道难的观念是世世代代对我们有些影响的。一出夔门便成龙,很多人是想走出夔门,走出四川,走出盆地,不是人真正走出去,而是观念和思维的走出去,更为重要。

这是今天李强展览给我的这么一个体会。

刘健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攀枝花书协主席

我跟李强只是微信朋友,没有见过面,我们都得益于《青少年书法报》这么几十年的提携,从早年、青年到今天的专业道路。作为书法的组织、书法的研究、书法的教学、书法的实践者,我们总是会选定一些书法家作为自己跟踪、分析、研究的对象。比如从时间段上、年龄段上,我们总是会选择那么一些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地域上,我们会在南边选一些,北边选一些,东边选一些,西边选一些,作为自己书法的思考和研究的对象。李强确实是我几十年都关注的十分优秀的书法家。很多年前,何应辉老师就在中国书法杂志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李强。当时何老师对李强的判断现在看起来都很对。李强书法的基本特征,几十年过去了再回头看,仍然是这种格局。正如何开鑫老师所讲,李强书法的鲜活性、生动性确实值得我们四川书法家学习。我们四川书法家是没有外边的书法家那么活跃,那么生动。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是没有走出夔门吧。
一走进展厅,不管是书法还是篆刻,他造型的能力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就是他很大胆,但也不是乱来,他又在大法之中。一副结字比较好的、红色的篆书对联,我很喜欢,我与任云先生还作了交流。还有一副八尺的何绍基的对联,我也很喜欢。传统很好,他还有现代性,鲜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作品把名字盖住,如我们四川书法展评上,没有几个能看出作者是谁,粗看挺好的,但不知是谁写的,说明变形差了。前一阵子,与一个朋友交流,他快60了,他的书法仍然是东一下西一下,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那不好玩嘛。我说你都快60了,还今天模仿这个,明天模仿那个,那不行,你要多少岁才能结壳啊,你要有起码的辨识度嘛。假设倒推30年40年,那时20岁30岁,那无所谓,但到一定年龄之后,我们这些老朋友能一看就知道是他的,就对了,李强的东西就具有这个特性。我们现在年青的参赛作者,包括国展就存在这个问题,这不好玩不好看,尤其是写二王一路的,刻印章圆朱文一路的,确实刻得很好但不知道是谁的,就是辨识度鲜活度不强,没有那种生活的体验,没有激情就不好玩。纯粹的技巧,年青时必须走这一程,但老了不行。李强20岁30岁就是这种风格了,在书家成功的路上,他是一个点,可以作为研究,这是我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是李强书法的传统性和创作性,传统和创新结合得很好。有的朋友说他很野,其实他很古的。他的篆书线条很古,那就是传统笔法,只是结体变形大。他的篆书小对联就是散氏盘的线条,他只是东调西调,变得很夸张,这就是李强。至于他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也要有传统性。没有传统性当然就不要谈了,那就是江湖书家随便玩。我们当下的四川当然不只是四川,缺少创造性,像这样的展览引进四川,引进成都,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任云

职业书画家

受柏青兄邀请,我也很想来看这个展览,我的观感四句话。

一是活力。他这个人就很有活力,他发朋友圈都在跳,他打羽毛球,总之这个人就有活力。他搞东西和他的艺术是协调的,不是那个人自己在表达,是那个人自己有活力。他的笔法怎么样,表现的韵味怎么样,风格格调怎么样,都是相关的,就带给大家有新意的、有力的、比较青春的,等等感受,总基调都是如此。

二是融合。活力在技术层面、专业层面主要来自于融合。他是把很多东西揉在了一起,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字体上、书体上、笔法上等等,他把这些与他相关的,觉得适合于他的揉了进去。我感觉比较深的他好像做得很容易。我30多年前就认识他了,看这么多原作,我还是第一次,以前都是在报纸、杂志上看,包括寄来的一些书上,包括微信。这个过程他走得比较容易,比较轻松,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没有费尽心力去做出那个样子,我认为这就很好。我们做一件事情是要努力,但不能让人觉得是很为难的去做。这是他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很多因素融合起来。

三是启发。他过去在青少年书法报工作,老是在跟全国的青年书法作者联系,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好多青年人喜欢上书法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应该说也受到了他本人的影响。我们今天看他的作品,尤其是篆刻那一部分,里面有很多词汇,他在寻找要表达的时代符号,他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他想要表达这种声音。我们搞创作的人,处于这个时代,除了要钻研技术,笔法、形式、幅式等,其实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找到你自己精神上观念上的东西,你有没有这些,思没思考过这些。你有没有发掘,然后把它表达出来,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发。

四是感谢。感谢冷柏青老师把李强请到成都来办这么一个展览。四川的同志有个人修养,有自己的追求,有四川人的性格,也有四川人的作派,怎样去把四川人的东西发掘出来,发挥好,我们要去琢磨。我们要从这个展览中去寻找,要有所启示启发,如果这么去做就不仅是对李强很好了,对我们四川有志于书画艺术创作的人都是一件好事。2020年,高考那一天,冷柏青先生给我办了一个展览,今天在座的80%的人都不知道我是谁,但他给我办了一个展览。就说明他这个人心好,眼力好,这个眼力好也是表扬我自己。另外,他在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书法的事,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大家的鼓掌。

 


冷柏青:这是给我的鼓励。我们搞书法的就是要传播书法,享受书法。

 


魏爱臣

四川省青年书协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个小品式的展览,给人一种夏花的绚烂,就像李强的名字,妙染,有奔放的活力。他是青年书协最早的一批人,他的活力来源可能跟他的成长经历非常相似。黑龙江有很多黑土地,我也是北方人,这种黑土地有一种奔放的活力,他的作品就体现了出来,他还体现了一种自然美。他高明,能把家乡之美揉进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前几天与张老师交谈,说到书法笔法究竟要表现什么,要写自己的情感,李强做到了。他不仅仅关注书画印,他还关注体育,关注民生,关注当代青年,关注当代时代,他作品中有典型的时代性。他作品的青春活力来源于他的思想,有这种思想之后,才敢于去吸收时代的东西。

他画西双版纳,他从黑土地到西双版纳到青藏高原,他一直在跳,从北方到南方,他就能体现这种色调。他在北京,他站在中国艺术最前沿,还能吸收西方,能看到西方最好的东西,他敢于吸收。比如莫奈,几米十几米的画作,看过之后,会对你的人生对你的作品形成一种影响。李强绘画的色彩既有传统,又兼容西方色彩,我们成都的画家蔡寅坤跟他非常像,他们有共同之处。我知道他俩也私下经常交流,他们是否互取,不知道,但他们色彩的取法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谈谈他的书法。书法很高,高在揉入行草的气韵,高在线条好。那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展览厅中那种篆书,线条很僵硬很死,他很灵活,他的线条有流动性、协调性,他的取法恰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秦汉之上,他很早就走在这个肩膀之上,他自然而然就取法于高明之处。他如果取法乎下,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成就。第二种来源肯定与他的篆刻有关系。他优先把篆刻打通,篆刻先出来,先秦汉再民间,形成他今天的书法风格。

 


彭再生

艺术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今天看了李强老师的展览,我想着重从传统性和当代性两个方面谈点个人的体会。

刚才张景岳老师说李强老师的作品像是从北方过来的一股清新的风,这也是我的一个感受,李强老师的作品兼有豪迈、恣肆的基调与灵动、洒脱的气质,这是其作品总的风格特征。李强老师与石开老师类似,风格形成较早,但持续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变化和生机,通过不断打磨来提升风格的纯度与内涵的深度。从传统角度来看,李强老师的作品有非常多的出彩之处,这里仅例举几个方面。第一是线条。李强老师的线条轻松且有浓厚的金石气,二者兼得是比较难做到的,而且这根线条的感觉贯穿于他的书画印之中,构成它所有艺术创作的支撑。第二,李强老师的造型能力与空间感觉特别好,这从他对单字的造型处理与整个章法的空间构成可以看出。李强老师对造型非常敏感,他的篆书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个人结构方式,他的章法处理打破了以单字为单位,从通篇来寻求笔墨与空白的相生相发与变动统一。包括他的篆刻,布白非常大胆,疏密处理追求一种极致但仍不失得当。第三是墨色、水墨的表达非常见性情,营造的意境、韵味很值得品味。李可染先生说:“所贵者胆,所要者魂”,这“胆”是一种主动性、一种求新意识,一种气魄与愿望,就是要突破一些固有的东西。这“魂”是一种精神,是主体生命在作品中的投射,是艺术家对文化、对这门艺术、对自我的深刻的理解,把这种理解放到作品中去,作品才有魂,才有灵气。没有魂就没有生命力,不可能传承。在李强老师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胆”与“魂”的存在。

另一个角度是现代性和当代性问题,因为李强老师的作品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个案,所以可以就这个话题说一点看法。现代性与当代性有联系又有区别,谈起来比较复杂,这里只能蜻蜓点水地略陈己见。在我看来,书法的现代性就是对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确认,书法不是依附于文字、依附于实用、依附于文学的,它就是它自己,造型艺术是它的一个现代身份,这个身份独立而完备。可悲的是,很多人到现在还分不清书法的内容是文字文本的字面含义还是书法自古至今所建立起来的笔法、结构、章法的这么一套形式语言体系及其表达功能,所以,可以说,我们的书法尚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之中。接下来说一下“当代性”。“当代性”指的是其与当前时代的一种叙事关系,一方面,这种叙事关系要求其对时代的理解、感知与表达,另一方面,要求其以一种反思与批判的态度面向时代,洞见其中的晦暗之处,具备这些因素或品质才能承载当代性。所以,“当代性”是从时间概念中提炼衍生出来的价值范畴,它提出一种要求、一种尺度,进而构成关键性的批评概念。换言之,当我们看待当代书法或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一个首要的判断可能由此前的是否传统转变为是否具有当代性的考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变与发问,它将带来评价一件书法作品的全新的立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李强老师的作品,无论书画印,都可以直接地感知到其中突出的当代性的因素。总之,李强老师的作品做到了融传统性与当代性与一体,入古而出新。

代明道

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首先感谢柏青老师把展览引到四川。李强老师是青少年书法报的编辑,我以前是定过很多期杂志的,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是他忠实的读者,他的艺术风格早就在我的脑海里了。这种带魏碑的行书和带魏碑的楷书,带魏碑的行草书为主,我一直关注他,后来小刀会又出来,我都一直在关注。他30年前的作品面貌就是这样子。艺术家天生的那种艺术的追求艺术的感觉,骨子里是有的,定型是很早的。这是我最多的一次看到真迹作品。他艺术的追求是一贯的。他在不断的丰富它充实它,一直在进步。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是一个面貌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去充实它。就像刘主席说的,有人都到60岁了,作品拿出来,还不知道是哪个人写的,这是很可悲的。也有人说,你很早就形成一种东西,就结壳了,但李强老师没有结壳,他很鲜活,他在艺术人生之中不断广收并取,不仅吸收传统的,还吸收国外的,吸收绘画的。

前几天,听了一个讲座。说人也是在不断的增长。南怀瑾先生说,一个植物的生长靠庞大的根系,它的根长在土下,然后是主干,是枝叶。而人的生长正好相反,人的根在哪?在脑。我们的脑是长在空气中,长在大千世界中,然后是我们的身体,是主干,再是毛细血管。我们活着,大脑的根系一定要发达,要不断的在世界上吸收我们能吸收的营养。作为书法艺术家,传统是我们的营养,要立足传统,展示当代,发挥个性。

如何发挥个性?就是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吸收有益的东西。我是张景岳老师的学生,张老师是我的表率。很多年前,张老师说他要学电脑,我去帮老师买。一两个月后,张老师从不懂电脑一下就玩得很好了。他喜欢摄影,把照片拿来PS,我原来做PS是可以的,帮着PS,半年后,张老师比我做得还好。所以,一个书法艺术家不仅仅学的是书法。很多年前,张老师说他在读《资本论》,在看世界建筑史,在看唯识学的论述,后来我知道书法哪是仅仅写好几个字的事,必须兼收并蓄。把你的思想全部打开。学书法,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学点绘画,学点篆刻。又一次,张老师在一个个展上说,写书法能不能用颜色来写呢?用颜色咋写?李强就拿出来了。不管他现在成不成熟,关键他有想法,有实践,有做法,他做出来了,带到四川,让我们看到,这就是给我们的启示。

四川人相对要保守一些,或者说要内敛一点。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带进来了,我们该怎么做?是保守陈规,还是坚决的把它拿过来,我们四川人重新来把它诠释一下,用我们四川人的方式来表达,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特别是我要思考的。我下一步要怎么做,怎么把他那个东西拿过来,如何消化,通过我的方式来交个作业,谢谢。

  


郭艺桥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我最初接触李强老师是有一次在北京,胡老师带我们当天在工作室的学生去看李强老师的展览。那个展览叫做“东北乱炖”,是他和另外两个艺术家通过互相邮寄的方式完成的。一个人写、一个人画、一个人刻印。是关于鲁迅的一个展览,感觉非常当代。又像是一幅幅有极丰富文化内涵的小版画。当时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是,李强老师是一位原创力很强的艺术家。

最近我在毕业论文中围绕民国女书法家游寿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即“士人书法”。在研究游寿的过程中发现,士人书法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不仅其评价标准都来自古代文论和诗论,这些士人书写者往往回避自己是书法家,回避自己在主动进行艺术创作,往往也不会在创作的当下刻意地追求创新和形式的创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问题。

刚才再生提到书法的现代性和当代性。这是我们在胡门的研讨会中之前讨论过的问题,现在能继续这个讨论,觉得很有意思。

书法的现代性是什么,这是一个胡老师屡次提问我们,请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在我的思考结果是,书法的现代性就是走向形式自律。但是,一位当代的德国的水墨艺术家阿克曼提出过一个问题,水墨艺术,如果抽离了传统的内核,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炫耀其媒介的特殊性,这种艺术能表达的东西和能立足的支撑是非常有限的。走向形式自律的现代书法,如果走向了纯粹的形式本身,那么它本身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否应该用西方的色彩和空间构成来作为评判标准。“士人书法”的评价标准是非常明确的,它是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整个哲学体系,与古代文论和画论相通的。

书法的当代性,也是书法发展的一个方向。书法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元素进入,作为一种潜在文本进入一个艺术品,是另一种方式的存在。当代有徐冰、陈量,还有中央美院的邱志杰,都在书法的当代性上作了一些尝试。

反观李强先生的近作,无疑他在绘画和书法中都在强调现代性的成分以及对书法进入当代艺术进行尝试(如鲁迅主题展)。

这几天我在观看井上有一的纪录片后思考井上有一的成功之处。联系到李强老师的作品给我的感受,我用游寿先生的两点对书法的品评标准来做一个总结:

 一是“避俗避熟“。我最近在学古诗的创作,老师在我们学习写诗之初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便是“避熟避俗“法。后来在游寿先生对书法的品评标准中,我看到了同样的说法,即”避俗避熟“。后来在诗论文脉上进行一番追溯,才知道这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的一个重要诗学原则。

一是“生”。游寿先生在书法的品评标准中屡次提到“生”。最近在大提琴家朱亦兵老师在对音乐的谈论中也同样提到这一点,即对 “生”的强调。他强调的点是,艺术需要永远在一种“生”的状态中进行,有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的贯注,而绝不是烂熟的技巧的展示。

有意思的是,游寿先生的这两个出自“士人书法”的品评标准,同样高度适用于井上有一和李强老师的创作。我想,井上有一的作品和李强的作品都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我。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投入生命力的程度,让他们的创作处于一种“活泼泼”的状态,永远不会重复自己、重复他人,或者进入某种技巧套路,自然也就与熟和俗绝缘了。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成功之处。

 


程明刚

成都蜀汉陶印艺术研究院院长

李强老师是一位在书法篆刻艺术领域一直很活跃且引领时潮的艺术家,同时呢由于我对陶瓷印的偏好,李强老师也是我一直在关注在学习取法的几位老师之一。

今天现场观展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前卫的思想和过人的才气。这众多的作品中他的篆书篆刻深深地吸引了我,给了我许多启发,从中能清晰地读出他对篆书篆刻的敏感和思考。比如印章盖在各色纸上的不同效果以及装裱装框后所呈现出的波普意味的形式感和现代感,让我赏心悦目。他的篆刻擅用草意入篆,在章法布局上大胆设计组合,既解构更再造,极尽开合聚散之变化。刀法上刀笔相师,把“敢于留痕勇于锋利”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陶瓷印作品中,充分利用陶土独特的粗犷质地,在线质的丰富性上更加强化了他一贯的生辣雄強豪迈放旷的印风。

 


杨华德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各位老师好!首先要感谢先生张景岳、冷柏青院长等老师对这个展览的引进、操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个人对李强先生书画印艺术的关注始于2004年前后,现场观看李强先生个人作品展今天是第一次,于我而言收获颇多、内心触动也大,总体可以用“深、大、新、通”四个字来概括。深,主要表现在扎根传统深,无论是书画还是印取法高古、立意深远、有深邃之感,李老师豪放的外在掩盖不了创作手法、内心的细腻,纯粹、自然、朴实、文人气息是很重的。其次是大,格局大,大作品耐得住细嚼,小作品经得住放大品味,能引发观者无尽的思考;胆子大,这一点在其绘画作品的用色上尤其典型,色多而不杂,色艳而不俗。再次是新,作品的装饰、构图、材料和色彩等原素在传统的基础上都有很大的突破,给人耳目一新、春风扑面而来的感觉,且百看不厌。最后是通,书法、绘画、篆刻在技法、形式以及书画印的内容上相互渗透,犹如我们四川的连锅汤,锅里的内容越多、火候把握得越好、熬的时间越长,营养价值越高;作品本身既有穿透力,也能让人安静下来,清澈、通透。

   

  

张雁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秘书长

以前他在北京,记得是94、95年吧,他是在负责全国书法段位评审,地址依稀记得是安外小营这么一个地方,那个年代,我就是他的粉丝之一了,由于机缘的关系,未在他门下学习,但是有一件往事令人难忘,在上中学时参加过这个段位的评定,当时打击很大,因为那个时候书法是自学,在一个涂鸦的阶段,但有这样的机会,还是要踊跃参加,当时给我评的段位很低,收到这个段位评定证书以后,就跟李老师回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就作品给予点评,批评和指正,结果没想到李老师真的回信了,在那个时候,这封回信给了我学书信心,对我的帮助很大,倍受鼓舞。就是说呢,李强先生呢,我是接触很早,以前呢,他是散着的长头发,有些人说他长发飘飘,像北方的狼,见面都说狼来了,搞的小朋友很紧张…… 其实他很幽默,他是从北方黑土地走出来的旅京书法家,他饱含激情,朝气蓬勃,年富力强,30多年过去,没什么变化,这是他在书法教育和普及方面,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四川的谭桥兄就是他的高足。

第二点,就是作品创作方面,在流行书风阵营里面,他能立足脚跟,崭露头角,在中青展和全国展中也是实力悍将,频获大奖,他的书法能理性的表达,也能豪放的传递,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能感受到李强先生篆刻的刀锋和书法的笔锋,不禁想到《木兰词》中的一句话,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透过他的笔锋的光芒,凌厉的笔法,感受字里行间那种“寒光铁衣”,感受他那种激情、深情和细腻,所以古人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在李老师的作品中体现,这种坚质浩气,这种深情让我深受感染,作品能小中见大,又能磅礴其气,既能清秀灵利,还能气壮山河,所以古人的这句经典的概括在他的作品里是能找到定位和缩影的。

 


刘佩

Assumption University教育与技术哲学博士生、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  

今日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了李强老师的绘画、书法与篆刻作品,其形式新颖,层次丰富。李老师既在绘画作品中抒发书法的气韵,又在书法作品中呈现篆刻的金石意味,同时还在篆刻作品中阐述绘画的形式构成。各类艺术形式相辅相成、统一而绚烂。我们知道书法艺术的传承深远,而李强老师以色彩为基调,使书法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风格,增强了书法艺术整体色调的丰满与活力。这为书法创作的形式增添趣味,同时也使书法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书法教育或许通过借用李强老师的创作形式,在书法教学中借助多学科融合,提升书法教学的新形式,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蒋昌明

管理实战专家、成都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各位老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活动!今天能一次性看到如此多的李老师真迹,以及在座各位老师的专业解读,受益匪浅、实属我幸!首先声明对于李强老师的作品我不敢评论,只能谈谈个人感受:

我认为对艺术的理解有两个视角——界内、界外,刚才各位老师的品论作为界内视角非常专业非常精彩,我都非常认同。我想从界外的视角谈谈我的感受:我比较喜欢音乐,我想从音乐这个方面去理解。音乐强调三个东西,第一是旋律:决定作品的根基(取法)以及调性,重在技术性,第二和弦:对旋律进行渲染,张扬和丰富旋律,从而形成音乐的视觉感,重在情感。第三是节奏:对旋律与和弦的强度、顺序的思考,这是成就艺术的最难的一部分,绝非技术和情感所能及,而是一直不变的、复杂的、作者自己都只能感知的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思想。

今天看李强老师的书画印展览,我感觉好像走进一个音乐厅欣赏一场丰富的交响乐音乐会,第一:旋律(李老师作品的基调)个性及其强烈而具有侵略性。在刀锋、笔峰之间让人恍惚!究竟是在纸上刻、还是在印上画、亦或是在画中刻,金石气、碑刻版的主调始终和谐于书、画、印中,且毫不掩饰露骨的展现;第二:和弦(李老师作品色彩)矛盾而有力、极具冲击,音乐中有谐和的和弦即调内音和弦(比较容易),同时也有不谐和的和弦调外音和弦(非常困难),这种音乐中的“离调和弦”冒险、极难“驯服”,在李强老师的作品中,有些大块浓彩、破纸涨墨、黑底红印、非常规的笔法、字法、取势....,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与旋律的侵略性一道——简单明了直击心灵,无莺莺燕燕,云牵雾绕,与观者畅快之感。第三是节奏:(李老师作品的核心)节奏就是音乐的底层逻辑,决定了音乐的根基(正如把哀乐加快速度就成了欢乐的音乐,反之依然,也正如“流氓乐器”锁喇可以从出生(喜)吹到死亡(悲)的原因,核心是节奏)。但在李强老师的作品中,把旋律、和弦统一起来一以贯之的绝非喜怒哀乐情绪,我看到的一个高度抽象由实在具体的“思想纯粹”。一种基于个性又高于个性的哲思关照,读不透但又明明能被感知。可能正是这种虚无的灵魂的东西,可以跨越、统一、谐和一切我们能看到的艺术外在。我想李强老师随着进一步对生命、对世界的洞察和体悟,升华这种“虚无”在未来创作出更多妙、神之品。


冷柏青:现在曾翔老师与我们视频连线。欢迎曾老师讲一讲。你来参与我们今天的展览研讨就太成功了。今天的展览比有开幕式的展览还要热闹得多。另外今天的研讨会很好,我建议以后的研讨会不要作者参加最好。作者不到现场,才是真实的发言。我们都是真诚的。

 


曾翔

书法篆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李强工作室通知我今天参加连线,我就等着。主要是想看看四川的老师、朋友,张老师好!开鑫好!大家都好!

我觉得这个研讨会别开生面,开辟了中国书法视频连线研讨会的先河。用连线的方式开研讨会,太有意思了。也是成都杜甫草堂开了一个先河,太好了!

大家都说好话,不说坏话,好像不合适啊。说李强好话肯定比坏话多。好话也是一种批评,批评也是批评。表扬他好的东西也是弘扬一种正气。这在书坛画坛也是一种导向,我觉得很重要。像李强这样从流行书风走过来的年青作者,现在还能保持这种旺盛创作状态的人并不多。我们前几天在人民大学开个案研究会。我们这一批优秀的个案艺术家,全国掐尖的,李强年青是组织者。李强能保持这种旺盛的创作状态很难得。始终保持一种初心,当初的一种本心,初心不改挺难的。当前保持这种状态的也有一些,李强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不变,关键是他的书画印三位一体。我对他的画经常表扬他,我觉得他比较好色。他五彩缤纷的颜色可能得益于西双版纳,他喜欢把各种各样的花组合在一块儿,他的画也得益于黄宾虹,东北汉子也那么温柔,有一种绵柔的东西。他受到了启发,做得挺好。但我就更喜欢他的泼墨花卉,学术性很强,市场可能也会更好,在某些方面他可能受到了市场的引诱,但还是不至于画得很俗的那种,我还能够接受。我喜欢他的泼墨。上次姜宝林说他的泼墨已经超过了张大千。这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期盼,他预示他将来肯定要超过张大千。他确实具备这种朝前走的技术和能力,他只要保持这种旺盛的状态。

我也希望在座的朋友都能学习李强体育锻炼,他一个礼拜要打两场羽毛球。一个艺术家能不能成大事,能不能保持一种旺盛的创作状态,身体好很关键。不要学我,我是不爱动。我也要向李强兄学习。只有保持这种旺盛的体力、精力,才会有创作的欲望。

第三,篆刻是他三艺当中排在首位的。这几年尤其突出,他找到了一个点。他以刀代笔,刀笔相施,刀笔结合的非常好,在当代篆刻界当称为典范。他篆书大开大合,有的构成处理得非常好。这是他坚持这么多年西双版纳写生,艺外求艺,把他的篆刻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对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刻印,他印章最近的进步对我启发也特别大,在当代的确可圈可点。当代一味的沉迷于古玺,沉迷于简牍文字入印,这是不好的风气。当初是好风气,现在一窝蜂地上,在这个小刀会的成就上去做文章,计较一点小技术,忘掉了大的一个格局,他的篆刻在当代是一个非常好的个案,是当代篆刻界一面很好的镜子。不对比没有伤害。当代篆刻界就应该去对比对比。那种工细,那种小巧,那种碎刀,刻的那个字小里吧唧的,没有大气象。

第四,说说书法。书法对接篆刻,他也是做得非常到位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我也在观察他。去年在董玮的教学班上,我观察他现场线条的演示。我发现他用笔的速度,用笔不颤而颤的状态,他对线质和造型有了新的变化,过去他的线条表现得非常光滑,非常的干净,但缺少一点厚重。他这几年的作品,写隶书,张迁碑,他一直保持了他过去张扬的势态,但他同时加强了线质和内涵。

石开老师说,50以后对书法有了新的理解,再过几年到了60岁,他又对我说,看来这个书法不到60岁还搞不懂。到了70岁,石老师可能又有新的理解了,他还没有说他到了70岁有什么感觉。他说,人不到50岁,是写不好书法的,还找不到写好书法的门路。到了60岁,他说这才找到书法的奥妙所在。石老师是五一年的,已经71了。如果再来交流,可能又有新的看法。从李强的作品中,我也看到在年龄时间的历练上,不断有新的进步,新的飞跃。作为老朋友,我也替他高兴。

 


何仁福
书画艺术策展人,成都水墨玩家艺术总监

我是李强老师艺术的铁杆粉丝,我很崇拜他。算了下时间已有三十年出头了,他的艺术一直感染着我,这些年来经常也求艺于他。今天在展览现场再次学习他的作品,真让我感动不已,他是一位扎根传统,又紧随时风的很“时尚”的代表性书家。他打通了书、画、印并使之都达到了给人“时尚”的美,真难能可贵!当下能达到这样面孔的艺术家太少。而今天李强老师达到了!他是追求当下艺术“时尚”美的先锋者、开路人!
 


黄兴文
成都市新都区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观“花重锦官城——李妙染书画印作品展”,我特别认真地看了展出的所有篆刻作品,收获颇丰。主要感受有二。一是源于先秦,适于当代。妙染先生的篆刻,取法于先秦,但与当代应用背景完美契合。因其装饰形式的不同色块组合,尤其是印蜕亦因底色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融于现实生活场景,也真正让篆刻脱离对书画的依附,可以作为独立艺术展示与观摩。二是其形稚拙,其质鲜活。妙染先生的篆刻作品,线条古拙,刚柔相济,初看随意而为,深究匠心独运。印面构图放胆“妄为”,大则雄浑劲拔,小则灵动鲜活。有密不透风之紧致,有疏可走马之松散,常有意料之外的“妙”趣。
 


雷田勇

成都金豪装饰公司总经理、何开鑫老师工作室学员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参观学习了李强先生的书画印展,深有感悟,倍受启发,我感受最深的是三个字:写心(新),一个是内心的心,一个是创新的新。第一个:写心:书为心画, 世间万法皆为心法,书法的即时书写表达当时作者的感受,往往成为了成就了传世佳作:《兰亭序》恵风和畅,群贤毕至:舒适;《祭侄文稿》父陷子死,呜呼哀哉:悲愤;《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凄苦。临帖积累技法,即时书写创作抒发内心的感怀。第二个:写新:吾师何开鑫老师常说:经典是布料,裁剪靠个人。书法艺术从古至今积累了几千年,现在人们的信息量更大,更容易交流沟通。鲁迅先生说:愿乞画家新匠意,只研朱墨作春山。李强先生于书画印的积累融合,使他的作品创新意,有个性,真率古拙,书通秦汉,画纳中西,李先生用中国画的水法,融入书法中,使作品有了创新性。《城關辅三秦》作品,李先生用中国画的意象先作好书写的背景,用古隶书写,使作品有了时空的穿越,观者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回到了幽远的古代。先生的写意画中能见到西方画家的影子,梵高、莫奈、毕加索、雷诺阿等。用中国画的技法,也能画飞机等现代题材,表现了作者那一时刻的感怀,具有很强的美感、观赏性、创新性,很强的整体性与风格个性识别度。正如李强先生所书:琴淡得古趣,心清闻妙香。李强先生的书画印,海纳百川,道法自然,得大自在,写真善美,融古创新的每一件作品,值得我潜心学习,谢谢大家!

 


刘源元

四川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何开鑫老师、刘朴老师工作室学员

李强老师的画面上浓重的色彩与强烈的黑白交相辉映,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个具有勇气的行为,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画的色彩以含蓄内敛的色调为主,即使有艳丽的色彩也只是稍作点缀,而李强老师的浓墨重彩则为他的画面平添了几分当代性,他利用中国画独有的白纸黑墨的特性,用没有色相的纯黑纯白在各种补色与冷暖色之间穿梭,无疑是自然地中和了各种冲突的色彩,使画面在吸收西方色彩的同时,也具有中国画的中庸内涵。绘画重构成,书法重线条,李强老师以画入书,夸大单字和通篇的黑白布局,使疏处更疏,密处更密,不再拘泥于每个字的美丑,甚至不再拘泥于每个字的识读性,而是让每一个点画都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为整体的艺术效果而变形夸张。他的线条博采众长,无论是篆隶、二王、墓志亦或民间书风,均能在李强老师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其入纸之深,行笔之稳,转折之有力,连带之飞动,非常人所能及,这正是他浸淫传统几十年,勤耕不辍的体现。

汪正军
张景岳书法艺术生活班助教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好!看了李强老师的展览,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分享,很受启发,借此机会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认识和几个观点。

作为书法后进,我对当代书法的重视,只是近两三年来的事。主要是受所谓“丑书”的影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丑书”是照亮我的曙光,我很喜欢。

我今天主要是服务生,没来得及对李老师作品进行仔细观摩学习。前两年在网上见着李强老师的篆书作品,觉得非常新奇,既现代又传统,结体夸张,颜色鲜亮,用笔跳荡,但很协调,墨宿味古有生气,蛮有趣味,印象很深刻,于是进入我的视野。我认为他也应该是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后来知道他初名于篆刻,我于此道没有实践,只觉得他的篆刻空间分布很是大胆奇特,小中见大,游刃有余,再配合书法张扬的题跋和各种颜色的纸张运用,形式感很强,很独特。最近他画西双版纳的段子我也很关注,没想到他对绘画还有这么精深的研究和实践。李老师的作品热情似火,生机勃勃,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是好东西。这是我对李老师作品的总体认识。

关于书画艺术,我有这几个观点:一是当代书法尚“丑”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我理解,“丑”于书法艺术应是指个性化、趣味化、风格化,于商业社会即是专业化、差异化、品牌化,大丑大美。各行各业,殊途同归。当今社会因为交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互联互通,即时播报,完全改变了时空技术能力和观念,没有差异、没有个性、没有真性情、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前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个社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差异化、个性化、品牌化是社会共识,但不是自己的道就不确定、不通透、不自由,盲目乱串何以临绝顶。最安逸的就是由着性子,最轻松自在的创新就是做个最好的自己,能一辈子以苦为乐坚定不移走下去的最好道路就是释放真我。二是审美是灵魂的底色,气韵是先天的真气。这很重要,但强求不得,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可以找寻,可以确信,可以精炼。能读书的自然会读书,读多少书也还是那个你。所谓读书多了书卷气自然浓可能是误导,但读书研究和生活实践能找到你,提升你,锻造你,所以读书有用还需一辈子努力,生活越磨越精彩。三是艺术家修道修真是归宿。修道是找到自己个性化特色化的道路。修真是把伪我去掉,凸显真我,还要努力凝聚,越长越好。又要补短板强弱项,才会有力度。更要向上向善,才能为世珍重。
 


冷柏青:各位老师!

因为时间关系,研讨会临近尾声,很多朋友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觉得这是李强先生的作品所带来的给予大家的一种互动,今天这个研讨会开的应该是很成功的,每一位发言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很真挚的看法,这里边传达出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思想,有些讨论远远超出了这个展览的范围,而延展到对当前书法整体的创作生态与方向,对艺术从业者的综合修养,对现代性与当代性的认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非常全面,非常深入。我相信,对很多搞书法、搞艺术的朋友也会有所启发。

今天的展览和座谈会,我们通过视频、图片等及时向李强先生进行了反馈。今天我们谈论的内容,也将及时反馈给李强先生,让他及时感受到我们四川人的热情和真诚。我们还要把今天的谈话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让书法圈的朋友们都来享受书法。

再次感谢大家的发言,谢谢!

 


 

冷柏青:这是与李强先生连线。李强先生来看望大家了。



作者的话



李妙染,原名李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秘书长,京华印社副社长,大米艺术主编,云艺拍美术馆艺术总监,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感谢冷柏青先生和杜甫草堂的邀请,我的作品得以在杜甫草堂这么美丽的地方展出。

我与杜甫草堂也有渊源的,当年的杜甫千碑诗廊活动,我的书法篆刻同时刊刻于草堂,这次展览中的国画作品,曾于北京琉璃厂杏坛美术馆、宋庄睿德轩美术馆展出过,都是在西双版纳写生创作的,是我十五年去版纳创作的一个小果实吧,在京展览时得到老师朋友们的一致好评,我觉得可能是在于清新、鲜活和不拘成法,与版纳自然浪漫的感觉比较接近吧,书法和印稿是近日创作在成都当地装裱的。很多朋友发来的展厅现场照片,展厅效果很好,因为近日北京疫情紧张,不能前往有点遗憾,为我的作品搞这个座谈会我非常感动,这也是一个疫情新办法,朋友们可以更放松,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其实我原本的计划,开车去成都,与诸友兴会后,再从318国道当年柏青领着我们去稻城亚丁的那个路线,去拉萨、布达拉宫,这是我们梦寐已久的一个行程,由于疫情不能成行,但是我心中的向往和不断前行的梦想不能停歇!哪怕路途遥远哪怕高山险坡,都不能阻挡我前行的雄心!谢谢各位朋友们!

李妙染

二0二二年五月十七日于北京




花重锦官城——
李妙染书画印作品展



花重锦官城  李妙染先生篆刻



展览题签
何应辉先生
 
前言
彭先诚先生
 
学术主持
曾翔先生
 
策展人
冷柏青先生
 
特别鸣谢
曹建春先生
 
展览策划
郑洪明 李迩墨
 
展陈设计
李峰 王涛
 
主办单位
成都杜甫草堂
《青少年书法报》社
北京云艺拍美术馆

协办单位
四川省诗书画院书法篆刻工作室,
成都文旅集团
成都市书法家协会
墨池
成都托尼诺.兰博基尼中心
四川意兴天为科技有限公司 
汲水书院
大米艺术
今日鉴藏美术馆
北京尚品美术馆
尚艺书院
杏坛美术馆
睿德轩美术馆
九州美术馆
凤凰画馆
李强艺术世界
四川尘沐堂
华夏艺术网
展览时间
2022年5月13-5月26

展览地点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诗书画院美术馆


展览现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