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杰/ 不懂“任务群”,照样教语文

 sun918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最近有两个年轻教师向我求助,他们说,新课标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表述,每个字都识得,但就是搞不懂,这“学习任务群”具体该怎么操作。

小年轻很焦虑。

我就安慰他们说:看不懂新课标,那就不看好了,不懂“任务群”,照样教语文。

“学习任务群”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冒出来的新词。这个新词从它在课标中出现,一直被质疑。

这五年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群”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呢?——随便找几个高中语文老师去问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组的专家们,不晓得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聋作哑,非要硬着头皮把这个半生不熟的东西,复制粘贴过来。

因为实在缺乏操作层面的实践积累,所以专家们在解读“学习任务群”的时候,很少说“例如”,即使有说“例如”的,往往不过是拿课标新词的标签,贴自己的旧货。

当然,课标解读不说“例如”也是可以的。但专家们至少要告诉一线老师,面对冒出来的新词,应该怎么去做,这应该是课标解读的最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来看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作为单独的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这合理吗?我们知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文章的理解、欣赏、分析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这是违背语文学习基本规律的。

几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概念是混淆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从阅读课角度来看,似乎是按文本体式来分的;但“思辨性阅读”与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是一个层面的么?实用性阅读与文学阅读中,包含不包含思辨性阅读?如果包含,这三个概念能否并列?

还有写作。表面看起来,新课标把写作融进了三个主要的学习任务群,这三个任务群里有读有写。仔细来看,“创意表达”与“思辨性表达”是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我以为不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的,作家也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我们写作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写作者。文学作品阅读,其主要价值在于阅读理解,在于文学审美,并不是要学生也能像作家一样“创意表达”,所以,写作不宜这样混迹在阅读中,应该单独设置一个任务群。

很多前辈的语文教育大家,钱梦龙老师,于老师,余映潮老师,黄厚江老师……他们当年并不知道“学习任务群”为何物,就是现在,他们也未必在研究和实践“学习任务群”,但是,他们上过的很多经典的语文课,都没有过时,都是真正的学习语文的好课。

坚守语文教学的根,实实在在做好听说读写训练,忽略华而不实的新词,倒反而是一种务实和务本的明智之举。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吗?(其实从课标的表述来看,它更像是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是课程内容,那么教材必然要颠覆性地重新编写了。

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推进,就能够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实在看不出,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哪些地方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群”。但我同意温先生的观点,我们不妨把“学习任务群”架空(它本来就是空的),只要“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就行啊。如此,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的微妙关系,发展到最后,跟高中的情况也就差不多了。

这是订课标的与编教材的掰手腕。到了一线教师那里,因为专家们订的标准我做不来,也做不到,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订你的课程标准,我教我的语文课。

我身边就有不少老师,课上得很好,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受同行的尊敬,但他们真的没有好好研读过课程标准,要是让他们参加一轮课标学习的笔试,成绩肯定很难看。

读者诸君,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师啊?

专家们在发明新词的时候,最好把概念、逻辑、关联、操作策略等,理理清爽,讲讲明白——越是好的教学理论,其实就越通俗好懂。

出台一个课程标准,还需要各路专家出来多元“解读”,这样的课标,是“人民”的、“大众化”的吗?这样的课标,能得到一线教师认可并被大范围普及吗?

譬如,一个通俗的词语“放屁”,到了某些专家嘴里,非要说成“食物在肠道大单元视域下的虚拟内存向下溢出。”好像不这样折腾,就不足以显示他们的高明。

不好好说话,某些专家就是这样“自绝于人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