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语第四届展示活动江南赛场李明新老师的评课稿

 冯栎钧是老师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今天我又做智慧的搬运工。

到现在,让人感动的是这三千多人的会场仍然座无虚席。这么多人听课,另外一个会场近1000人,我参加了历届大赛,观课,每一次都感到听课老师那么认真,完全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这说明了,语文老师爱语文,爱研究。这次活动的意义很不同,有三点我想说一下:

一、这是三年疫情结束之后迎来的盛会,大家都抱着急切的心情,共同迎接小学语文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问题。

有的老师从青年迈入了中年,我看材料的时候,有的老师都超过了45岁了。我想,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座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我就说明了。这是第一个不容易。

二、这是国家修订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所有语文老师带着怎么落实的问题和困惑参加的活动,试图想得到解答。

三、这是深入使用统编教材,特别对阅读策略与单元习作进行的专题活动,这与过去也不一样。

有的老师有疑问,这次的课有的是同一个内容,这就是原因。这次活动具有研究性,也有指导性,还有示范作用。

这次活动,之所以要拿阅读策略和习作单元来进行研讨,是因为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无论教研员还是一线老师都觉得这个内容有难度。小语会的领导和我们活动的组织同志就想,怎么能够把语文教学面临的迫切的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在三年前就把主题定出来了。这两个课型所揭示的语文要素,较之过去的非统编教材是崭新的。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疑惑还有一些不同认识,很有必要。

我参加活动很有感触。

先说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三句话:

一是有较强的教材意识;二是自觉的对标意识;三是鲜明的探索意识。

一、有较强的教材意识

这次活动拿出的16节课,体现了较强的教材意识。统编语文教材的意义和价值不一般,这是国家意识的载体。是由全国知名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专家编写的,对于提升日常的教学很有作用。这是当初编写语文教学的专家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大家拿到统编教材之后反响非常好。这一次我们做课的老师,都有较强的用好教材的意识。

1.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意识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用教材培育文化自信心,提升语言使用能力。教师在挖掘课程的过程中,对教材从文字到插图,从导语到后边的练习题,都在研究挖掘教育教学价值。都试图在体现核心素养,我们在课改中,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把教材内容做个引子,没有更多重视挖掘教材的价值。

即使习作教学中,老师也没有简单照搬素材,而是从实际出发,遵循理解教材的本意,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他更能贴近重庆的学生,更能贴近今天的小学生。

我们在北京提供的习作中,重庆提供的教学中,都能体会到。北京提供的教学案例,在环节中巧妙地结合前面学到的《太阳》的教学,《鲸》的学习中学到的例子。重庆的学习中,提供的例子,景点需要爬坡上坎,在教学中也是充分利用单元中《颐和园》的教材的批示方法,不是一个线性的使用教材,不是过去就过去了。而是在每个阶段都在回顾内在的联系和作用。

2.紧扣语文要素

大家非常清楚,新的统编教材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新的创造,尤其是方法、策略、概括到语文要素的高度。这个深入人心,这是统编教材的创举。今天在我们强调语文课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语文要素是关键的抓手,载体,是必要的语文教学的内容。16节课都体现了对语文要素的重视,从重视、理解到运用,老师们在努力设计有层次的教学。

比如,贵阳的丁老师的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三年级第一个策略单元,老师围绕预测进行了有层次的语文学习设计。大家在认真听能想起来。

湖北的方老师,围绕关键词句,三轮阅读达人赛来认识、理解运用阅读的方法。

3.整体把握单元

我们的老师注重教材编写中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在钻研教材和教学设计上,把语文要素放在教材系统中,把单篇放到单元中来理解。选手们都下了功夫,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我们许多老师在备课中梳理了整套教材。

黑龙江的老师,湖南,海南的老师,提供的教案都可以看到对各册教材和相关语文要素的脉络梳理。通过这样的研究更能把握到位。这样就能更好落实语文要素。

比如,上海的岑老师,抓住要素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学的设计中,体现了对要素的把握。第几次,是首次,还是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以上是第一大方面,有较强教材意识。

二、有自觉的的对标意识

语文新课标以素养为导向,提出了多个理念和新的概念。我们很多老师从四面八方来到研讨会场。也试图听一听各地同行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时的感受,16节课,做课的老师,或者研究团队,都在或明或暗有较强的对标意识。我们在听的过程中,有的同志认为有些环节还可以更鲜明。在对标的过程中,哪几点比较突出呢?也有三点。

1.育人为本

新课标强化课程导向,课程育人就要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我们不是简单地教学字词句段篇,而是用语言文字,来育人。有许多新的提法,语文课程的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今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科技的发展,儿童的生活,非常鲜明的跟过去不一样的,提出了三大主题,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这一次课在三年前就定了方向。在内容上都有重复,在文化上体现还不够。我认为这个认识比较浅显。应该怎么认识?

从阅读教学来讲,这次拿出的课多童话,实用文体,但也有课文和三个文化有联系。反映革命文化的《冀中地道战》,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看老师怎么把握要素。习作好像看起来不是写这三大主题,但这只是给了思路和范围,老师在习作的教学中也自然融入了许多三大文化的主题,比如有与家乡有关,地域有关,深入想想。这些课实际和三个文化有密切关系。

老师们很重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河北的李老师在执教《冀中地道战》的时候,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体会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斗争精神。四川的周老师,最后播放了一段视频,配合老师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对非连文本的认识从理性提升到情感的高度,创设了情景。重庆的习作,重庆娃带你游重庆,有浓浓的家乡情,重庆味儿。不仅是对教材的把握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成的资源也可以成为育人的很好的资源。

比如,湖南的张老师,关注了写得慢的孩子。我们其他的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老师急忙推进,或者说老师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评价,评价完了,得花,得星如何,这个班40、50不可能人人达到,怎么进一步参与?老师的育人就是在教学的细节中。这种育人为本的意识。在课前交流中较以往有很大改善。

过去有一段时间,课前也给了交流,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好像相声一样,往往说的比较俗,不像语文老师,这一次的老师真的可能是团队增强了这个意识,大家这十分钟没有乱用,乱说。甚至有一些这十分钟的谈话和后面进行了巧妙的联系、渗透。这种整体的考量是育人意识的体现。黑龙江的老师在讲大庆,重庆,这两个红色的城市,这不是随意的预设。即便是自己名字的挖掘也具有文化的含量。这些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育人为本的意思强了。

2.变革方式

就是变革学习方式的简称。为了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这也是教学的理念,特别是现在,课标组的专家指出,不要理解为课程内容组织的概念,也要指导教学。要通过主题化的语文任务来带动语文活动,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目标。16节中绝大多数都想体现这个理念。

比如,河南的陈老师,就用想象岛为一个主题任务,来组织教学。重庆娃游重庆,也是这样的互动,教学中也寻找美,欣赏美,表达美。通过学生所写的文章,让老师爱上这座城市。

黑龙江的吕老师,创设习作集。阅读小达人,这些都在体现学习任务群上有尝试。

统编教学在本身统编上也有真实的情境任务。比如《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两个学习任务,画参观路线图,讲解景点,这是很切合学生实际的任务。在教学中,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投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

尽管老师们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都比较浅,但是能看到老师尝试的影子。

3.关注评价

大家会发现这次执教课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大家的评价意识,学业质量意识增强了,很多教学都增加了评价表。绝大多数课都在做这样的探索研究。这是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评理念思想的落实。新课标指出,过程中的评价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课堂上及时的评价往往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服务教师的教学调整。这是第二大方面。

我谈了三个对标,育人为本,先进方式,评价。

三、鲜明的探索意识

老师们背后的团队都在探索问题策略和习作单元的落实之法。我在谈感受的时候,我用的是鲜明的探索意识,没有说创新意识。我把16节课中的创新纳入到探索当中。我们要对新理念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有的探索是成功的,有的还要打一个问号。不管这些老师的课获得了什么成绩,他们对我们都是有贡献的。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研究案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设计上有新突破;观念上有新追求;方法上有新尝试。

1.设计上有新突破

设计上突破了固有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程式。比如习作,这些老师都在尝试突破从审题到立意到布局谋篇,到开始写作,到学生修改的思路。北京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的老师在围绕介绍一种事物写说明性文章,从习作前、中、后,从面临的困难来指导,介绍,聚焦主要特点,尝试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说明白。这节课把学生初试身手,初试写作作为起点,挖掘资源作为重要教学依据,使这节课从平面的、直线的设计成为了有阶梯型的设计。学生的习作能力自主得到了建构,在课堂上的呈现很好。

2.教学观念上有新追求

教学观念边立边破,体现了老师在新课标落实的过程中观念得到了提升和转变。体现出课堂是学生站在正中央。从面面俱到转变到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的习得,和过去教学中老师们放不开手脚。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哪儿都舍不得放,今天随着语文要素的创新,进一步的引领了我们的教学,走出了面面俱到,使得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学生的素养生成。

从重视单篇教学进一步转向重视单元教学

16节课展示的是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前勾后连能找到教学的整体设计,老师在用教材的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

单篇教学有单篇的功能,单元有单元的功能。今天怎么认识单篇,放到单元教学中认识。

四是从课文分析转变到学科观念上来。语文的课堂上,增加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就拿这几篇阅读教学来讲,没有一段一句的分析,而是围绕语文要素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这是第二点。

3.在方法上有尝试

这些方法有的用得好,有的需要进一步尝试,今天是基于智能时代的语文教学。教学手段除开过去利用的信息技术的手段外,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重视了数字化的运用,包括学情,情景的创设,包括生生互动,包括AI技术的使用,这些老师都已经看到,学生很新鲜。更重要的要回到教学的手段,内容服务上来。我们看到这毕竟是一种新的气象,现代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和融合。

以上三大方面是成功可喜的认识。我们在听课中也认为,存在的问题也明显,教学实施和生成中存在的问题更多。这种大会评课,没法点名道姓的评。仅从教学改进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认识。是我个人的认识。三点建议:

一、 追求有发展意义的教学

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真正的发展和生长,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培育。什么教学发展都要为学生的真实发展服务。也有评委说,考虑到日常的常态课教学是不是要朴实、扎实、务实一些。不是展示老师,要关注学生;务实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借班上课为什么有的推进很难,因为不了解学生。我们课堂的教学不能虚晃一枪,不能搞眼花缭乱的招数,预设好不好就看生成。我们看一节课,不能看静态的设计,要看师生的互动,要看实际的效果。

这16节课中也有一些环节就是在走过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不会落实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更多想看到《故宫博物院》中老师生成性的环节,老师和学生都很自然,这样课堂又活跃又生动,课堂上老师的指令性问题还是多,启发性还是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没有被激发。多是在概念上做文章。老师不要强势地教,要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展开学习。

二、实现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守正就是守住语文教育的规律,教学的原则,守住我们几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第一,要守语文教学之道。有的评委感到,这一次的课语文味少了一些,学生课文读得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生硬的、枯燥的、简单的学习方法、记住方法多了。没有把落实语文要素和学习结合起来。提问,不是走程序。再比如,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AI使用一定要为教学效果服务,更要重视语文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工具性的过程中,人文性不能被忽视。

比如,习作的情感的自然流露,题目就在告诉我们教学重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什么样的作文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呢?过于雕琢方法,不会自然流露,如果你要获得这样的情感,就要激发,不能直接、理性的弄写作的方法。任何写作都是这样。

第二要守儿童学习之道。语文学习是6-12岁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习有兴趣吗?认知能达到吗?从儿童出发才能建立学习,不能教师一厢情愿的教。课堂是学生展示的场所,不是老师展示的场所。不能脱离学生的学,否则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比如习作教学,不管你是教实用性,还是文学性的作文。学生写作一定是完成情感的交流,生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际,习作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符合儿童的语言规律,从情感入手,从需要入手,不是从方法入手。

第三守备课教研之道,我们有很多成熟的经验,比如钻研教材,重视对文本的研读。老师只有把课文研究深、透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前提是深钻教材,深钻学情。现在很多老师把目光放到了单元,但是没有看清单元的目标。提高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你的语文相关学科水平,你怎么认识知识、方法,语文在教知识和方法上,只有在实践当中形成能力了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不是简单认识、背下来,甚至在黑板上列下来。背不下来。这都和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有关。提高语文老师的学科素养,非常重要。

三、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

不研究对于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的新概念,不理解。我们目前接触的专家、老师,对这个概念还不清晰。甚至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还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对新概念要有新的认知,靠我们的专家,教研员,学校的干部,要理解认识到,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解决学习内容和任务的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的深化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现在的教学中,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现行统编教材在编的时候虽然在课标前,但是有很多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任务群,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打通联系。在语文教材的修订中要更明晰,更明显。要研究落实,在小学是否一定要更多提大概念,大情境,大单元,要从实际出发,因为更多老师脑袋都大了,要落实不容易。怎么做,我们要加强研究,因为小学和初中和高中不一样。从16节看,理解还需要深化。

什么叫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不能走极端,要对每一节的质量负责。

总之,语文课改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研究,努力,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让语文课程在建构中健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