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俑代替人殉”明明是一种进步,孔子为何要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呢?

 acerbookstore 2022-05-19 发布于天津

孔夫子绝对是性情中人,骂起人来也“恶毒”得很,比如这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殉的人,他的后人死绝了吧?”

“佣”是指用于代替殉人的假人,比如陶俑、石佣、木佣、草佣、纸佣,用“佣”代替活人殉葬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孔夫子为何深恶痛绝,甚至用这么恶毒的话诅咒“始作俑者”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这里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弟子受到各国追捧,可他们的思想却像“瓠瓜”一样,被各国国君视为华而不实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双方像藕断丝连的情人,明明知道修成正果,却一直勾勾搭搭。

这一天,梁惠王又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不再顺着梁惠王的套路走,他首先发问:“老魏俺问你,用木棒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都是杀人,没什么不同。”

“那好,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

“也没什么不同。”梁惠王知道孟子又开始挖坑了,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跳进坑了。

“老魏头你的宫殿里大鱼大肉,老百姓路有饿殍,作为当政者你这不是带着野兽吃人吗?野兽相食我们都不忍心看,何况眼睁睁地看野兽吃人?俺们伟大的孔夫子他老人家说过,第一个发明俑徇的人,他大概断子绝孙了吧,你这个带着野兽吃人的国君也是始作俑者。”

你看看,孟子的尖酸刻薄一点不比孔子逊色,就差直接骂老魏头断子绝孙了。

残忍的人殉制度在远古部落时期就存在,到夏商时期,以“刍狗”(草扎的殉人)、木佣代替殉人开始流行,并逐步淘汰了人殉。应该说这是文明的进步,怎么被以“仁”著称的儒家痛批了呢?

孔子批“始作俑者”当然不是为了恢复人殉,而是从根子上挖掉“殉”的思想,他认为,“俑徇”也是“殉”,它所体现的也是“不仁”的思想,不能被它的“伪仁”所迷惑而忘记了它的本质!

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用木棒、刀子杀人就是人殉,用政治带着野兽食人就是俑徇,都是杀人,而“率兽食人”更具迷惑性,不仁的当政者就是发明这种杀人方式的始作俑者。

所以,孔子和孟子三句话不离老本行,还是在谈“仁”。

他们心目中的“仁”绝不是说教,而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是对那个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社会的深刻反思。

回到“俑徇”,表面上它是一种文明,但事实上它所体现的依然是贵族阶级对平民和奴隶的等级特权,换了个相对温和一点的面孔而已。

如魏惠王一样,当时的统治者们哪个不是如此?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驱使百姓相互攻伐,这种“率兽食人”的手段更可恶!

似乎儒家的思想不复杂,老魏头们应该听得懂,那么他们为何就是不能接受呢?原因很简单,儒家开出来的药方“有毒”,它首先伤害的就是国君们的利益。

千万不要以为儒家的“仁”就是“人人平等”,恰恰相反,他们主张的是“有等级的爱”。这就麻烦了,按照这个思想,国君们首先要自觉地跪在周天子面前当孙子,恢复以《周礼》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在这个前提下,老百姓也会把你们这些国君当成爹一样伺候。如此,国君侍天子如爹,百姓侍国君如爹;反过来天子待国君如子,国君待百姓如子,这才是“仁”的天下。

这如何能做得到?抛开人性的自私性不说,但从儒家的这个结构看就有问题。一打眼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儒家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以“家族”为核心的小农社会结构。

这种模式在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基数低,生产关系单一的条件是可行的,可到了西周末年这种结构就已经不适应历史的发展了!

所以,儒家的“仁”犯了个原则性错误,注定不能成功。这就是孔子连“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种诅咒的话都骂出来了,也没人能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

当然,请不要拿这个故事愚昧地诋毁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这才是冰山上的一颗冰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