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大瀓、吴昌硕、王福庵临《石鼓文》

 昵称40044036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号称'石刻之祖'的《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地位和影响不可小觑,可以用'唯一性'一词来形容。书法史上有很多的碑帖呈现出'唯一性',如《散氏盘》《爨宝子碑》《天发神谶碑》等,在这些碑帖中,《石鼓文》更是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首先,《石鼓文》在书体发展的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来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再次,《石鼓文》本身的风格具有唯一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当然不是隔断历史的说法和判断,而是就整个书法史中对于模仿《石鼓文》的书家而言,除了吴昌硕,基本上很少有突破《石鼓文》本身框架者。

吴昌硕临《石鼓文》(局部)

《石鼓文》是大篆发展变革为小篆的过渡性书体。因此兼具大篆和小篆的特征。当然,大篆和小篆本身就有许多字形是相同的,并不是所有字形都有“简化”。有些书家就抓住了这一点,作为自己创新的突破口,比如吴大瀓、吴昌硕和王福庵。

吴大瀓临《石鼓文》(局部)
王福庵临《石鼓文》(局部)

吴大瀓篆书传世作品主要有金文和小篆两类。《石鼓文》对于吴大瀓来说,就是金文和小篆之间的“桥梁”,他充分把握了《石鼓文》正中有险、平中见奇的特点,使得大篆、小篆的糅合并不突兀和生硬。

吴昌硕可以说是《石鼓文》的代言人。从时间跨度来说,前后长达六十年,他将一生的光阴渗透其中。吴昌硕一生所通临的《石鼓文》有四五本之多,直至60岁时还未得法,不免刻意模仿,到70岁时方能自化,挥洒自如,最终摆脱原貌,成一家风范。从成熟时期的作品来看,随意落笔,备其古雅,有些趣味是非常个性化的,很难模仿。所以,临习吴昌硕的临本,应结合自身实际。

如果将吴昌硕视作“写意”,王福庵这种“工稳”想要呈现自身的个性则更难。王福庵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再现了《石鼓文》之形神,以绝对静止的用笔和字形呈现了一种古雅之美。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现代人如此,古人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名家临名作的墨迹或碑刻。“名家临名帖系列”精选原碑和原迹,与临帖进行对照,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分析用笔和相互关照的方式,以求窥得书法巨匠的学古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书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