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文》临习管见

 啥不是6159 2014-04-23
谢先理 
  
               《石鼓文》书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其书法优美、古朴雄厚、体态浑穆、画如屈铁。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赞美《石鼓文》为“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玉树交枝柯。”清康有为《书镜》中说:“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彩。”潘迪《石鼓音训》则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者,不可不宗也。”论其风格特点,大体有三:其一,横竖行格,基本整齐,与金文有显著不同,而字数之多,字体之大,金文中从未见之;其二,书法结构已接近小篆,有些字的笔法已与秦泰山刻石相似;其三,由于石刻比金文的范铸更真实地保存书写笔意,故其书法更显笔画圆劲,结体谨严,分布潇洒,气韵淳厚。 
  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盛,《石鼓文》书法影响更为广泛,善学者如吴昌硕、邓散木、王福庵等,特别是吴昌硕把石鼓文圆劲笔法,灵活地运用在他的书画篆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吴派石鼓”、“萆篆”,表现出了他在《石鼓文》书法学习中的突出成就。 
  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石鼓文》?就笔者愚见,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义溯源。《石鼓文》年代久远,加以鼓文泐蚀,文义模糊,我们在临习中,应首先对其书体特点、体裁、语言风格及文义加以了解和掌握,这样会便利我们的临摹和学习。《石鼓文》是《诗》的体裁,特别是像《吾车》篇首两句,与《诗·小雅·车攻》首二句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诗》在一篇中常出现很多“赓和”的叠句,而《石鼓》十篇竟无一句叠句,同时不像《诗,颂》那样枯索。这些特点显示出《石鼓文》是沿袭当时流行的习惯文体——《诗》的语言风格,赋予追颂先德、光耀本源的新型纪事作品。从《石鼓文》书体结构上来看,“吾”、“我”、“予”字同时并用,“朕”字消失,而“吾”、“可”、“殴”、字与《诅楚文》同。“车”、“马”、“鹿”、“鱼”等字笔画整齐,“四”字作“四”不作“三”,都与小篆很近。但其中又有金石文字中仅见的大篆繁文,可以看出《石鼓文》呈现出大篆已臻成熟,发展进入小篆尚未定型这一过渡时期的风貌。在了解以上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掌握《石鼓文》每字的字义,我们可借助前人对石鼓文字的考释来学习了解其字义用法。如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程质清的《石鼓文试读》。 
  二、人手得法。初临《石鼓文》应从何人手?笔者认为可从近入学习《石鼓文》有成就者的手迹或字帖人手,这样可以藉前入在石鼓文结宇、运笔等方面的既成经验,比较容易地把握住《石鼓文》的临习方法。当然,直接从碑版人手最好,但由于《石鼓文》年代久远,字迹损蚀严重,存在着笔画模糊、不易辩识等问题,如果我们能借助前人临作,在初步掌握石鼓文结体、运笔的基础上再步入对石鼓文的直接临摹,人手就容易得多。在临摹的同时,还可反过来与近人的临本相对照,以观察体会石鼓文的精神妙理,从而得到更深刻的启发。 
  三、多临多思。对石鼓文碑帖的临习正如临习其它碑帖一样要学有所成,必须多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言:“临写既多、变化无尽、方圆操纵、融洽自成,体裁韵味必可绝俗,学者固可自得之也。”可见对碑帖的多临多思,方熟能生巧,幻化出新。吴昌硕在其65岁《石鼓文》临本后讲道:“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沙孟海特针对此注言:“这句话大可寻味,我看他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后来功夫渐深,熟能生巧,指腕间便不自觉地幻出境界来。”由此可见,只有多临多思,方能由形似到神似并创作出新的境界。 
  四、兼采博识。《石鼓文》体现了篆书由大篆发展进入小篆的过渡时期的风貌,因此在学习石鼓文碑帖的同时,不妨参以比较成熟的大、小篆碑帖——彝器铭文、刻石:《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泰山刻石》、《峄山碑》、《琅岈台刻石》等,以此为辅助,加深对石鼓文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以起到融汇贯通、博涉多优之功效。 
  五、开拓创新。艺术贵在创造。石鼓文书体是书苑中的奇葩珍卉。笔墨当随时代,临习《石鼓文》的目的在继承发扬石鼓文书法艺术的特长,有所前进和创造,这当为我们今后学习《石鼓文》的共同追求。 
                                                 ——摘自《书法导报》 
 
 
 附:
闲云野鹤 
临写《猎碣》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还是要说提问者,你的问题不科学,我们不知道你的学书基础,如何回答的有针对性令你满意呢?回答了也只是泛泛的回答,没有针对性,不就等于是废话吗。有人喜欢复制粘贴,这不是回答问题的态度,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不喜欢这么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得到的回答也会不一样。

我认为你最好是有小篆的基础,才可以临写石鼓文。否则直接写石鼓你是写不好的。也不知道你有没有写过金文,那就又会不一样了。

石鼓文是真正的大篆书体,介于小篆和金文之间。传周宣王时有个史官叫史籀,做了供识字用的《史籀篇》,通行于秦国,因此有了"籀文"。石鼓文就是刻在鼓形石头上的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有十件,分别记述秦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一首,所以石鼓文也叫“猎碣”。

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体,文字开始趋向于符号化,所以又叫做“秦篆”。留存下来的秦篆都是碑刻作品,大多由李斯书写。小篆笔法简单,但结构规范严谨。正因为笔法简单,笔画一样粗细,笔画之间距离一样相等,所以最不好写。一不留神,用力轻重不一,笔画有的粗有的细;一不小心,距离不一样了,有的宽有的窄,就会非常难看。

所以小篆最吃功夫,最不好写。但有的人很聪明,他们把毛笔的笔尖用剪子剪掉,这样写的时候像一个小刷子,可以写出一样粗细的笔画,多聪明呀。但我们管他们叫“混蛋”,或者“笨蛋”。骗谁不可以,非要骗自己呀。字是给别人看的,功夫可是连给自己的……

再说金文,金文是铭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所以叫“金文”。他是属于古文范畴,象形的特性还很强。笔法、字形、结构都较随意,大小长短参差错落,所以相对“好写”一些。就是看上去好写,实际写出艺术水平要比小篆难得多。这里的原因就不多说了。

刻印也是如此,开始学刻白文,觉得朱文难刻,这是从刻工上来看;再后来会觉得朱文好刻,白文更难,这是从艺术效果的取得上来看;以后又会出现几次反复,这样交替前进……

而这个石鼓文恰恰处在金文和小篆之间,他兼具了两种书体的特点:笔法比较率意,不似小篆严禁;但结构比金文规范,开始有了小篆的影子。所以写石鼓文最好是有了小篆和金文的基础,才会写出最佳的效果,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但有些时候又恰恰是把石鼓文作为小篆向金文过渡时期的临写书体,也有一定的道理。学书无定法,要因人而异。

石鼓在唐朝初年被发现,历代辗转,现字迹已不太清楚。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劲健凝重,粗细均匀,圆转对称;字体趋于方正,严谨遒劲,疏密有致;章法排列整齐,端正厚重,气韵生动。它为秦统一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据。它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传统的划时代杰作,人称“小篆之祖”。所以相对于小篆被称作大篆。

石鼓文最重要是要写出金石之气,就是铭铸在青铜器或石头上独有的一种气势、韵味。所以没有深厚的理解,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不行的。

如果说要注意什么,就是要对金文和小篆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书写基础。就像没有楷书的基础,是绝对写不好行书的道理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