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烟台市高考二模(枣庄三模) “农安天下,种为基本”,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大批量商业化种子出现后,本地的“土种”——老种子日渐退出历史舞台。老种子也称自留种、土种,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种形成的品种,口感佳,但产量较低、品相较差。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标准化的商业种子相比,老种子 A.作物生长周期更短 B.选种和储藏更方便 C.作物经济效益更高 D.更加适应当地环境 12、我国西南地区传统农业模式下保留的老种子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地方保护 B.地域较为封闭 C.病虫害少 D.育种经验丰富 13、保护老种子有利于 ①提高粮食产量 ②促进农业机械化 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④延续和保护种子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 本题以种子为背景材料,以老种子的优势、南地区传统农业模式下保留的老种子较多的主要原因、保护老种子的原因(好处)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1、与标准化的商业种子相比,老种子 A.作物生长周期更短 B.选种和储藏更方便 C.作物经济效益更高 D.更加适应当地环境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11、D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标准化的商业种子,就类似工业化制作的服装(如西装),可以规模化生产,也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一致),但是不一定合身。老种子(自留种、土种),就类似纯人工打造的服装,虽然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但却是“量身定做”,而非网上或者实体店上标码的“2XL”。由此可见,“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种形成的品种”,更加适应当地环境(土生土长,没有水土不服)。不过,老种子的作物“产量较低、品相较差”,作物经济效益较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周期的概念,往往是混用的,仅在少数场合需要分别定义。农作物的生长期(气候生长期),是指可供植物生长的时间周期(和热量相关),即某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以候均温≥10℃的天数来衡量,与无霜期挂钩)——高纬地区生长期短,低纬地区生长期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生物学上的作物生长期),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周期,即一熟的时间——高纬地区,生长周期长(作物较优质,类似慢工出细活);低纬地区,生长周期短(较快成熟、收获)。 【继续滑动查看】 作物的生长周期,既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也与种子(作物)本身特性有关。换言之,也许老种子的生长周期更短,但也有可能是商业化种子的生长周期更短。通常来说,为了商业化运作,降低作物在田间地头的变数,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一般都会研发缩短生长周期的种子(作物越快长大成熟越好)。故A项错误。 老种子,是农户自己选择留存的种子,选种难度小。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商业化运作的种子,除了花钱有点肉痛外,其实选种和储藏更方便(一般种子都有一定的包装,可以防潮、防蛀)。老种子的储藏难度较大,完全靠自身经验,很难真的挑中“完美无瑕”的种子(或有虫卵),且在储藏过程中亦受到返潮、虫蛀等威胁。故B项错误。 12、我国西南地区传统农业模式下保留的老种子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地方保护 B.地域较为封闭 C.病虫害少 D.育种经验丰富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12、B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中国西南地区,即川滇黔等山地。在传统农业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外界少有往来)下,受外来因素打扰较少,故保留的老种子较多。此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的今天,西南地区能够仍旧保持传统,主要跟地理环境有关,即多山地(或与喀斯特地貌)有关,地域封闭(鸡犬相闻却“老死”难以往来),经济落后(高山深谷),这是当地老种子保留较多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地方保护”一词,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壁垒),阻碍外界商品传入。二是地方保护措施得当,当地固有传统得以遗存。但是,结合该题的内容,无论何种释义,应该都不符合当地老种子留存较多的原因。因为,在生存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保存老种子并无益处(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病虫害的多少,一般与当地环境有关。如果当地环境不适宜病虫(菌)的生存,如干燥、寒冷等,那么自然病虫害少;如果当地地域较为封闭,与外界沟通少,如少有外来病虫(害)侵入,那么自然病虫害少。西南地区虽然地域封闭,但是多属于低纬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原则上病虫害较为严重。故C项错误。 当地的育种经验,历经数代传承,可谓是经验成熟,但也不过是言传身教而已,肯定达不到商业化、规范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此外,中国其他农业区,农业生产历史同样较为悠久,育种经验同样较为丰富,但老种子留存极少,这就说明西南地区的“老种子留存丰富”与育种经验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3、保护老种子有利于 ①提高粮食产量 ②促进农业机械化 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④延续和保护种子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13、D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未来对口粮的品质需求将持续提高、对饲料粮的数量需求将持续增加,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必须从良种方面挖掘潜力(在国内外环境影响下,种业自立自强,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老种子)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种形成的品种”,具有独特的种子基因,保护老种子有利于延续种子基因。故③、④二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老种子)口感佳,但产量较低、品相较差”,因此,单纯保护老种子,不能提高粮食产量,或者说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联(老种子的留存,一方面可以保证中国自身种子来源的多元化,减少依赖外来进口。这就是说,避免新产品没研发出来,而老产品却已消亡,最终外国制裁却又逼上门来。另一方面,老种子可以作为新种子作物的杂交品种,或者相关研究的样品,从而助力种业发展)。但是,老种子的留存,与机械化无关,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碍作用(产量、质量较差,难以满足机械化生产——联想一片地的水稻,整整齐齐,可以直接用收割机收获;但如果是一片稀稀拉拉、高矮不一的稻田,采用收割机收获,成本高且收成不一定高)。故①、②二项错误。 课后链接 中国特产的大豆,先后传到世界各地。18世纪后,大豆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种在花园中。1873年(清同治中),中国大豆在奥地利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轰动一时。1908年(清末),中国向英国出口大豆二千吨。在此之后,大豆在欧美各国大量种植,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 注意,二战后,大量的(生物品种改良及免耕直播种植)技术投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场及农场联合体)和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地广人稀),使得美洲大豆产量快速增长。如今,世界大豆产地多为南北美洲,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以上——大豆在外国的名字,其发音多接近于菽(音同书,大豆古名),如“soja”。 ![]() 明清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美洲地区)的一些粮食作物,也相继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粮食品种。明代中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最初的时候,农民只是在贫瘠的山地种植玉米,故没有特别显露其高产的优点。到了清代中叶,人口大量增加,玉米才得以推广,成为(半)干旱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此外,古代中国固有的芋(头)、山药等薯类作物,向来不占重要地位(在灾荒年月,或多仰仗此类粮食果腹)。明清之际,甘薯(即番薯,又名“地瓜”)、马铃薯(即土豆,又名“洋芋”)等洋薯类的传入,广受欢迎,且逐渐在中国各地推广种植。因此,中国本土的薯类作物,转而成为蔬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