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 货

 三自之我 2022-05-19 发布于天津

识 货

姚文冬

  有个视频网站,是听戏的好去处,那些珍稀的视频让我过足了戏瘾,也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识货”的人。

  最近看到新艳秋1994年在天津演出《锁麟囊》的实况,这段视频不仅本身珍贵,而且十分“火爆”,弹幕火爆,评论也火爆,那弹幕一条条、一行行,如同密集雨线,几乎覆盖了画面,都是戏迷的赞美与惊叹,尤其解读、评介非常内行,令人大长见识。再就是演出本身,当年已是84岁的老太太一出场,仿佛一朵云飘移到舞台上,那种轻盈、飘逸,足见程派“太极功夫”的魔力,瞬间掌声如暴雨突降,倒是与那弹幕“音像”合一了。这段视频我百看不厌,除了惊叹老太太的演技,更感动于戏迷的识货。

  过去有一种说法,“学戏在北京、成名在天津、赚钱在上海”,有多少名角在天津成名,也有多少在这里“翻车”,哪怕是唱倒一个字,敷衍一个小腔,一个动作偷工减料,都难逃戏迷们的耳眼。我感觉这个视频平台就特别像天津,成了我心目中的“戏码头”,亲眼见有在这里受追捧,更有在这里受冷落的。同样是这段戏,点开一些青年演员演的,大多是被诟病,虽然有的评论言语刻薄,但也不无道理。即便与新老太太齐名的另一位老艺术家,火爆程度就差远了,弹幕与评论寥寥无几,还不乏争议与微词,细琢磨都蛮有道理。我细心观看那段戏,单说那出场,不见轻移莲步,但见抬脚迈入。难怪戏迷不买账。

  过去,京剧被称作“玩意儿”,唱、念、做、打、舞,都是玩意儿,艺人就是打磨玩意儿的人,一出戏从九岁唱到九十岁,其实是一辈子都在磨璞成玉。玩意儿好了,自然就引来识货的人。但打磨玩意儿不容易,识货更是一种能力。曾有人故意将程砚秋的唱片给几个专业演员听,说是一个票友唱的,请指教一二。听罢,只有一个人持肯定说法,认为票友能唱成这样,还行吧,另外几个竟没吱声,似乎就不值得一评。这是典型的不识货。

  在京剧旦角的几个流派里,我偏爱程派,曾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即觉得别的流派没得听,甚至极端地认为远不如程派,尤其当我沉迷于程派唱腔中时,想到梅派、荀派,就觉得没多大意思。然而,后来我再播放荀慧生的唱段,也仅仅是一两分钟,就马上被折服了,进入如醉如痴的状态,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唱腔呢!对梅派亦然。我很少听张派戏,但我在网上偶然搜到张君秋的《玉堂春》,那扮相、身姿、唱腔,一下子使我折服。总而言之,大师们不相伯仲,只要识货,美感不请自来。

  我不喜欢一些“小鲜肉”演的影视剧,感觉就像一篇文章,虽然文字华丽,但思想苍白、内容空洞,就是个样子,倒是非常喜欢那些偶尔出场客串的“老戏骨”,哪怕他只是跑了一回龙套,但浑身都是戏,有真功夫。现在,有的明星热衷于靠综艺、偶像养成节目造势,脸蛋光光,演技平平,还培养了大批粉丝。而这些粉丝的盲目,令人咂舌,就别奢谈识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