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忘的南开苗族跳花节 石光举||贵州 这在二十年里,我一直都在浙江省那边打工,对贵州老家的人和事,提及总是难以拾怀。就拿老家南开苗族跳花节来说吧,那就是难忘的一件事。南开苗族跳花节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据当地文化部门统计,在2016年,参加人数竟然高达10万人次。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小花苗小伙和姑娘们都来三口塘花场谈情说爱、唱歌跳舞,跳花节吸引了不少国内游客观光采风,甚至还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外游客慕名而来。 南开苗族跳花节真正的兴旺在八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经济条件自然没现在好,车辆自然没现在多,可那个时候的人游玩的兴致却很高。一到跳花节这天,南开花场附近群众便步行一二十里山路四面八方赶来,还有周边威宁、赫章、纳雍等地区的苗族同胞们更是辛苦,由于走路要走整整一天,往往前一天就整装出发,在跳花节前一天到三口塘的苗族亲戚家先休息,等着第二天参加跳花节活动。 南开跳花场处于乌蒙山南麓崇山峻岭之中,距六盘水市中心区约42公里。南开苗族跳花节定于农历二月十五日,传说是古代苗家南迁时突破敌人重围而分别出走的日子,具有特殊纪念意义;还有就是苗族跳花节花场旧称跳花坡,始何年何月待考证,只知清代是在离南开三口塘三十多公里的月照乡凉水井,后辗转迁至离三口塘二十多公里大海坝、发那寨、新房、毛拜田等地。后来在1952年3月,根据南开一带小花苗支系各寨子苗族人民的意愿,新政府确定跳花节在南开三口塘举行至今。 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农村劳动力多数在家种地,很少出去打工,那几年的南开苗族跳花节特别热闹,每年一到跳花节,三口塘周围的菜地里、林子里、寨子头,到处都有苗族同胞们穿着节日盛装,远远望去,就像一丛丛映山红在开放。跳花场内,苗族小伙和苗族姑娘围着花树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跳花坡上,游客人头攒动,一片人山人海。 我那个时候已中学毕业,在南开小学里当代课教师,那一年跳花节正好是星期六,学校没上课。在跳花节头一天作文课上,我还特意给布置了作文题,要求每个学生以南开苗族跳花节写一篇作文。至于学生们怎么写的跳花节记不清了,我那一年还是以我参加跳花节的真情实感,用《跳花节的天》为题写了这样一首诗。 跳花节的天好晴朗, 天空没一丝云挂着红红的太阳。 苗家妹妹来到了跳花坡, 对着圆圆的镜子打扮梳装。 头上扎起红红的头绳, 身上穿起五彩的衣裳, 苗家妹妹像千万朵鲜花, 在跳花坡上开放。 跳花节的天好晴朗, 天空没一丝云挂着红红的太阳。 苗家哥哥来到了跳花坡, 把金色的芦笙轻轻地吹响。 芦笙曲吹得山欢水笑, 芦笙舞跳得花枝摇荡, 苗家哥哥像千万只凤凰, 在跳花坡上歌唱。 南开苗族跳花节通过不断对外宣传和打造,如今已成为向外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南开苗族跳花节得到繁荣和发展,都是与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分开的。 1987年,原水城特区人民政府曾拨款修建了花台;1988年3月,钟山区与水城县分设后,水城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了南开至三口塘公路;1989年又拨款修建了饮水工程,1990年3月水城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一次会议又决定把花场建设列为议案办理,并组织力量实施,制定了规划,拨款对周边山水田林进行治理,把花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别让人惊喜的是,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来水城考察闻之非常高兴,挥笔题写了“南开花场”四个大字。 南开苗族跳花节主要以小花苗支系为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为目的,是贵州黔西北影响最大的苗族传统节日,参加人员分布在跳花场附近偏坡、新寨、兴发、大岩、吊水岩、大寨、小寨、海发、腰岩、发戛、双塘、发期等20多个小花苗支系寨子,遍及周边威宁、赫章、纳雍、毕节等地。 花树老人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任其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义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本着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其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在花树老人带领下进行,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自然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 “花背”即“小花苗”系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刺绣披肩。在整个夜间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了。 跳花节天一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着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 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便会不再收回花背。姑娘若收回花背,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 我家离南开花场只十里路程,走路最多不过一个小时,非常近,我在没外出打工前那十多年里,每一年南开苗族跳花节,我都会去南开苗族跳花节上凑热闹。我曾经还对苗族跳花节中的民风民俗突发感想,结合党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政策,以《我家住在跳花坡》为题写过一首诗。 我家住在跳花坡, 跳花节日好快乐。 苗家妹妹,苗家哥哥, 百里之外来会合。 恋爱自由心欢畅, 放开嗓子唱山歌。 有情人儿成双对, 苗家妹妹,苗家哥哥, 百里之外来会合。 我家住在跳花坡, 跳花节日好快活。 苗家阿爸,苗家阿妈, 举杯同庆丰收乐。 碗中米饭白如玉, 锅里腊肉香满坡。 多谢党的政策好, 苗家阿爸,苗家阿妈, 举杯同庆丰收乐。 提到南开苗族跳花节,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家张文友。张文友生于1929年,逝于1974年,家住南开乡周边的青林海发村,乡人誉称“芦笙王”。 张文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56年参加贵州省文艺会演,表演芦笙独舞“花场一角”获一等奖;1957年赴京参加调演,旋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博得国内外观众赞赏;1959年调任贵州省歌舞团演员,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演出;1961年贵州省文化局授于“五好演员”称号,另外还参加过电影《百凤朝阳》《蔓萝花》的拍摄,改编创作了《欢乐的舞步》《夜乐舞曲》《箫筒调》等芦笙曲。 张文友自幼习吹芦笙,功底甚厚。其表演以轻、快、准的矮桩功作基础,兼收黔东南苗族芦笙舞高桩功中大幅度登跳和京剧的扫堂腿,把乐与舞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耐力好、动作准、自控强的优点,腾挪登跳,飞旋突转,轻捷如燕,急骤如风,也常即兴表演许多奇妙动作,自成独特风格。可以这样说,如今南开、青林一带芦笙舞跳得好、酒令唱得好的苗族男女青年,无一不是受到张文友的影响,传承了他的高难度演技。 我的老家南开原属水城县管辖,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调整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行政区划,将水城县北部南开、保华、青林、金盆、木果等五乡镇划归钟山区管辖。 今年农历四月的一天,我从外地打工回来,有幸到南开三口塘亲戚家吃酒,遥想多年没光顾南开苗族跳花节,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就独自一人到花场上去游逛。曾记得前二十年,从南开街上到三口塘花场是坑凹不平的泥巴路,花场上除修建有一个圆形水泥舞台,其他便是别无他物。而今,当年坑凹不平的泥巴路已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花场入场路口高高耸立着朱红大门,通过群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修建的广场可容五六万人活动,舞台、花树台、观光亭、观光步道、停车场等皆一应俱全。 二十多年没回南开三口塘这片土地上了,看着花场四周苗家一栋栋新建的漂亮楼房,以及水泥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听着树林深处“布鸟——布鸟——”的鸟鸣声,我心里不由一阵阵激动,感到南开三口塘这地方变化太大了。南开苗族跳花节的兴起,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还带动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更可喜的是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和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应该相信,在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南开苗族跳花节将会发展成为黔西北最大的民族节日集会地,成为名扬中外的民俗民风艺术旅游胜地。 ![]() 插图/网络 ![]() 石光举,贵州水城人,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足,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媒体、网站,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