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友云:行走凉都走进南开

 新用户7391BFGL 2022-07-19 发布于安徽


行走凉都走进南开

    湖南邵东 陈友云


芦笙吹响幸福来
  与富贵兄弟聊起芦笙时,犹如点亮一盏心灯,容光的面颊焕发月亮般柔情,眼里满含甜蜜、羞涩情意。
  那是二十年前的跳花节,那是十八九岁的年纪。那年天气晴好,四面八方赶花场、跳花场的乡亲或三两结伴、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陆续集聚。而那时的坝子、那时的山路还都是泥土路,跳花场只是大众踏平踏实的土坝子,四围人山人海。以跳花场为中心,山脚、山腰、山顶人头攒动,而四周游龙似的人群正不断涌入。东边矮坡绝大部分是汉族同胞以观为主,西边高坡基本是苗族同胞除了观、玩还有小范围的,自主自发的山歌对唱。而同胞们的头饰、衣裙子仿佛绽放的花海。花场人声鼎沸,寨老的祈祷声、情侣的呢喃、母亲的叮咛、孩子们的嬉闹、主客的寒暄、男女对唱、特色小吃的叫卖及此起彼伏的芦笙歌舞,如浓浓的晨雾萦绕空旷山间,整个场面充满醉人情愫。
  而那年的富贵兄弟正是村寨优秀的芦笙队员之一,蓬勃朝气、火辣辣的舞曲、火辣辣的年华、火辣辣的跳花场,用“灰喷”最神似。在整齐划一的步伐中依然各有弹性,在旋律节奏的一致中各有着重。无论芦笙队队形如何变化,人群里有一个人能在“犁田”舞曲的扶、摇、旋、转中、在“滚山珠”的翻、滚、腾、挪中、在“箐鸡舞”的弹、斗、扑、闪中发现不一样的着力点与完美弧线,在高低平缓、快慢急促的旋律中听出重点。绕过大圈,透过人海,姑娘看或未看、听或未听,总能在不经意的低头抬头间,精准地锁住自己的意中人,诚如“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般传奇。
  而又吹又舞的富贵亦然,见过百花美、绕过四方场、翻腾倒立后,总感觉,一双清亮动人的眼眸在躲躲闪闪瞄着自己。不知是少男少女的柔情灵动,还是月老的悄然搭线,亦或是三生石前的共同祈祷。花房中的闺蜜陆续走出(花房相当于过去千金小姐之闺房,在贵州六盘水南开小花苗集聚地既是传承也是别具一格,自古以来,讲究自由恋爱的苗族同胞,女孩子年满十六周岁便搬出娘家,与几个闺蜜一起居住花房,在那里织锦、刺绣、说悄悄话、唱口口相传的歌谣、描绘眼里心里的美好图景,当然,也是在等在遇自己的心上人)。正所谓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追求任由他。
  那个跳花节,花房阿妹都听出了拨动心弦的那支曲。二月十五当天,一群少男少女载歌载舞后,渐渐地,吹着唱着、舞着和着,一对对意中人伴着芦笙,走进了月影深处,更走进了彼此心坎中。
  富贵兄弟老婆,孩子阿妈,就是那年跳花节,以芦笙歌舞为媒,以花场为舞台,携手走来的甜蜜情侣,家人无论是看到芦笙、吹起芦笙或说起芦笙,均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生活趣闻,甜蜜往事。
  不管是芦笙表演,技艺比拼,还是芦笙王摘冠,至少每个吹芦笙的男子都能收获意中阿妹的心,而在阿妹心底,无论阿哥鬓角刻痕深浅,依然是当初那个独一无二的芦笙王。
  芦笙歌舞之奇妙,富贵聊着聊着,不经意用手擦拭了眼角。
  是的,芦笙虽然没有现成曲谱,吹奏全凭言传身教,词曲全凭个人记忆领悟,但每一支舞曲的动作均有其寓意,如犁田、翻地、斗鸡、滚山珠各有一套动作,各有其不同深意。正所谓说话听音,敲鼓听声。通晓苗族风俗的朋友,即便不会吹奏,只要一听,便知是喜添人丁还是嫁女娶亲;是节庆表演还是老人送殡;是自娱自乐还是教学带徒。都能在举手投足间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意。
  随机,富贵兄弟放了一段视频录音,那是其二伯去世时,两堂兄弟在灵前吹奏的送别曲,那旋律缓慢、低沉、忧郁,那声音如泣如诉,那动作轻柔灵动。印象中,其二伯平易近人,礼贤乡里的形象立即浮现眼前,生前对子侄们谆谆教导的话语回响耳畔,即将天人相隔的别离仅一门之隔。不免情缘难断,忧思绵延,泪湿眼眶。
  而芦笙的发展、传承更为喜人。在最小芦笙王展演中,竟然是一家仨娘母的精彩表演。虽然此段芦笙舞的难度在专业人士眼里只是本手中的本手,却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与心。年轻的母亲不仅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且旋转、倒立不亚于男子。更感人的是,她那并不厚实的肩膀,一会稳稳地托举起女儿金鸡独立,一会又托举起儿子白鹤展翅。便想,世间最美妙的事莫过于母子同台演出?!母亲最美的微笑莫过于稳稳地举起孩子并与他们共同成长?!


玄妙花树
  此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见闻。
  “文字和水吞,历史随人走”是族人的祖训,在口口相传中:苗族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带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耕稻作,由黄河流域迁徙至湘、黔、滇。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芦笙舞技艺高超,其中“滚山珠”、“跳花”、“犁田”、“翻地”、“箐鸡舞”等都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独特的陈述,娓娓述说着苗族漫长的迁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故事。还有刺绣、蜡染、织锦、银饰制作工艺等,瑰丽多彩。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有“苗年”“四月八”“龙船”等,而六盘水南开乡最隆重的要属农历二月十五跳花节。
  相传,战败后的蚩尤带领十二姓族人翻山越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下坡时,身强体健的男丁就坡翻滚,用生命之躯给老人、孩子、妇女开辟生路。但还是走散了三姓。而这一段生活经历正是“滚山珠”的原型,芦笙歌舞“滚山珠”既是生活提炼也是对先祖怀仁就义的怀念与传颂。安定后的苗族同胞每年约定跳花节到南开花场聚会,一为怀想那走散的三姓同胞;二为与安居扎根的同胞团聚欢庆;三为繁衍生息谋发展。自此,方圆百十里的同胞风雨无阻,年年相聚,口口相传。从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祈求上苍保佑子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繁荣到栽花树跳花一气呵成。而位居花场中心的花树意蕴深厚,既寓意族人生发之根,又是开枝散叶的希望与梦想,也是相聚时载歌载舞的圆心。
  神奇的花树以整棵桂花树为主,枝桠上绑上葱茏的香樟枝,再扎上成百上千条红头绳。花树栽种神圣而隆重,共九个环节(选、砍、挖、抬、送、转、拜、祭、移)。二月十四日,由族中德高望重的男老人一行,抱着雄壮大公鸡,提着钱纸、线香,吹着芦笙,相中一棵桂花树后,经过寨老的天神沟通,烧纸、点香、奏乐后,花树便予以选定,大家欢喜归家。第二天一早组织砍、挖、抬、送,队伍庞大,光抬花树进花场,需要三十二名身强体壮、精明能干的年轻男子。十二个花树老人传经颂德,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经史古迹、人文习俗、到当下幸福生活一一传颂。再沿花树环绕三圈,将花树载种花场中心。拜祭过后,跳花娱乐才正式拉开序幕。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选桂花树与香樟?为什么系那么多红头绳?又有哪些玄奥呢?
  是的,四季常青,开花结果的树木很多,但苗族先祖选中桂花树的寓意既物语,希望子孙后代谦虚谨慎,默默奉献、健康长寿、友谊长青、飞黄腾达、追起直追、勇于摘桂;嫁接香樟是在桂的美好之上,加上正直和平、吉祥如意、坚韧不拔与幸福美满。
  相传,桂树香樟本生于天宫,只因先祖会吹芦笙,常被西王母邀至天庭吹奏。虽然天庭出行亦美亦幸,终因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天上人间往返一趟,逍遥了个人,却耽误了族人生产。于是老祖悄藏树种带回人间,几年后枝繁叶茂,水土肥美,而通灵后的花树更具灵气。
  在苗族同胞的普遍信仰里,神秘玄奥的花树能让老人延年益寿、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能让人心想事成、家庭和谐幸福;安抚心灵、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或从头再来一样从容;关键时刻还能“观音送子”,让族人生儿育女,生生不息。
  说一户有名有姓人家,家人向来和气,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就有一事困心窝,成家数年的夫妻还没生养,这不仅是小家的大事,也是族人关心的热点。经人点拨,来年跳花节拜祭花树,并讨得红头绳。诚如《了凡四训》云,唯善改命。家人更加从善如流,三年内接连生了俩胖小子,花树的神圣更入人心,众人皆与人为善。同时,栽花树前,寨中长老都会悄悄准备许多红头绳,这既是德高望重老人对众生的抚慰,又是劝人从善的载体;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信仰。
  而举行仪式的花树也是有归宿的,不能随意丢弃,不能随意拿回家,应由六人或八人抬送至行人少至的洞穴、山涧、深潭等幽静处,再由长老说一段感恩、惜别话,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才算圆满。


“七”之情缘
  说到“七”,也许你会联想与之有关的俱多事物,比如“竹林七贤”“长征七律”“北斗七星”“七彩之光”“七音八度”“一周七天”等等,而花场选址确实与“七”密切相关。其一,六盘水南开正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地。其二,第一任长老选花场时,从花场村出发,信马由缰,绕四周逛了一圈,七天后回到花场坝子,马欢人精神。当时族人也曾提出许多地方,有的地势平缓、有的坝子宽阔、有的临近溪水、有的交通方便。而长老说的是“这里、就这里,最具人气!花树栽这里,人丁兴旺!”
  数千年回头再看,老祖先的话不仅充满哲理,且当下依然鲜活,可不是吗?有人就有世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从如今的航拍图景看,花场四周山峦叠翠,峰峦起伏,山路环绕延伸。坝子东边山小坡平,西面坡大坡陡。整个花场似青莲花蕊,族人、游人似采蜜蜂蝶,招展起舞。
  其中第六十五届跳花节,游人十万加,千人芦笙共舞,外国游客上千人。正应证先祖之言,承乾坤之正气,纳四海宾朋,载歌载舞,迎来送往。一阳来复,万物生发,三阳开泰,阴阳调和,贞下起元,生生不息。


苗族服饰 时光画卷
  苗族服饰与跳花节一样,既是载体又是内涵。
  刚来六盘水时,每逢节假日,总会遇到许多头戴艳丽开司米头饰,穿绣花衣、百褶裙的少数民族同胞,想看个究竟,又怕冒犯其乡俗,(刚来时,被告知苗族很“苗”,规矩很多,千万别靠近等等),由此,一直远远地看着、想象着。也许是等待的结果,也许是心想事成,2022年6月10日,由钟山区文联和南开乡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迎接党的二十大暨文艺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在南开乡举行,市、区、乡20余名文艺工作者参加活动。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与文友们一同走进南开,深入花场村,近距离接触苗族同胞并采访他们,才发现他们和左邻右舍无二样,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梦想与父老乡亲无异,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实现梦想!
  关于苗族服饰,也从远看花花绿绿到细看内涵丰富。诚然,爱美之心不分民族、不分时代,自古有之、人皆有之。而苗族同胞更为特别,他们的服饰就是一部活历史。从种麻、织布、蜡染、制衣到刺绣,不仅是流程展示,更是生活艺术的呈现;而服饰的色彩、图形,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有一路迁徙的印迹,从耕田、放牧到狩猎各有呈现,从蝴蝶到各种花卉表达的是美与心灵手巧。
  而苗家阿妹、阿嫂的区分,要一看头饰,二看裙脚。为了不看走眼,不叫错身份,悄悄告诉你,阿妹头饰鲜艳,缠绕着粉、红、黄等各色靓丽的毛线,而阿嫂头饰是青、黑毛线缠头;上衣花饰可以满绣,也可以点绣,全凭心愿。裙脚是最独特的,打过彩礼或身怀六甲的女子,都会主动在裙子脚边再缝六七寸宽的深色裙边,叫裙脚。说明名花有主,而有主的阿嫂即便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异性公子也不能再去对歌追求,否则会引起族人公愤。
  苗族跳花节,无论芦笙、花树、习俗、服饰都充满生活情趣,蕴含历史文化,越走近越喜欢,越了解越觉魅力无穷!


人杰地灵南开乡
  六盘水南开乡花场村是周边最原始的跳花场集聚地,它影响面广,涉及水城、纳雍、赫章等县的小花苗支系村寨,涵盖了广泛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小花苗支系之间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独有的民间狂欢节和民间艺术释放地。这里,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层出不穷。1957年芦笙王张文友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1989年著名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家祝兴荣、祝兴智出访美国参加中、苏、德、日四国艺术节;1989年10月芦笙舞蹈艺术家祝明学参加40周年大庆,并受到江泽民、李鹏、李瑞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已故的芦笙舞蹈艺术家祝兴乾曾在贵大艺术系专职任教,培养一批批芦笙舞新秀,代表六盘水市,曾多次获得过省(部)级金奖;祝福祯毕业于贵州民院艺术系芦笙专业,其演奏技艺炉火纯青。无论是学校毕业的,还是师徒传承的,他们在小花苗支系中皆是首屈一指,有口皆碑。
  南开乡不仅人才辈出,更是人杰地灵,1991年原贵州省省长王朝文同志挥毫题写“南开花场”并立碑为念;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水城县南开苗族芦笙之乡”;1996年国际洞穴单绳技术比赛暨南开苗族跳花节如期举行;2004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五个风景名胜区之一;芦笙歌舞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开乡苗族芦笙技巧矮桩功“箐鸡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名录。
  仅南开乡花场村一村已让人挪不动脚,还有沙拉村神鹰苗寨、玉兰村落银厂等极富民族特色的地方,是不是与我一样,光听名字便醉三分?
  诚然,百闻不如一见。千年的故事,说唱的史诗,穿戴的艺术等独特风情等你来观、来读、来写、来研究。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陈友云:女,籍贯湖南邵东,西南文学网小说、散文编辑,贵州六盘水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办公室副主任,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工人报》《首钢日报》《六盘水日报》《钟山文艺》《故园情》等报刊杂志。散文《母亲不想长寿》《童年记忆》《趣话吃鸡》曾多次在《水钢报》与水钢工会获一等奖、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