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盛大举行,带你看万人狂欢现场!

 三苗网 2020-09-14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

---  点击看视频  ---

今天,黔西北影响最大的苗族传统节日——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隆重举行。

南开苗族跳花节影响面涉及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的小花苗支系村寨,涵盖了较为广泛的文化空间,原滋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挖掘、研究小花苗支系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露天展览馆。

跳花节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数万名群众前来参加,今年也不例外。三苗网也受邀参加,还从现场发来了精彩的图片和视频,一起跟九妹去现场看看吧!

三苗网团队成员花子(左)和苗族歌手吴贵仁(右)

外国友人参加跳花节

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

贵州频道

据传,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有三姓走散了,不知所踪。其余的九姓历经千辛万苦,于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到达南开三口塘这个地方,他们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从此定居。以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聚会时,他们常朝南迁来时的方向眺望,心中挂念走散的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

贵州频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节,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亲友聚会的固定场所,小花苗支系称它为“拨朵”,汉语译为花场。在这里,小伙的芦笙木叶不绝于耳,姑娘的口琴口弦此起彼伏,更有传统的斗牛斗羊,跑马摔跤,凑热闹的汉家山歌,彝家唢呐等……

活动内容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小花苗支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求吉祥平安为目的,都云集于此。花树老人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由其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服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本着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其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

 

在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们和仪仗队到山上树林中选花树,苗语为“声搓拨”,然后召开花场筹备会,寨老们安排其它未尽事宜,仪仗队成员则进行集中培训。来自周边地区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数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提前二三天动身,于二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

贵州频道

到农历二月十五日上午7点,被花树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芦笙的乐曲中,在寨老们选好的花树前,用酒和鸡祭奠后就把花树砍来交付与花树老人,待赶花场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时,在不断的鞭炮声中,花树老人组织好仪仗队,接过花树。紧接着送花树,苗语为“桑搓”,由两名男青年手舞大刀开山辟路,两名苗女唱着花场叙事歌,数百名芦笙能手,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将花树族拥到花场,礼绕三圈之后,插到花场中心,意为插花树、苗语为“苔搓”。这时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能手,单腿往前,左右侧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结束,向花树(花树老人、寨老们)行叩拜之礼,称为拜花树,苗语为“比拨”。礼成,完毕之后,各苗寨的芦笙手,均可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报名,上台献艺,称为芦笙竞技,苗语为“更拨冲革阿施”。这种芦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芦笙艺术的精华所在。

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花场成了青年男女们的世界。姑娘小伙们用“喊歌”相互联络,有情人邀邀约约,成对成双;没对象的在亲朋的引导下四处活动,寻访意中人。在整个夜间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刺绣披肩。天一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着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便会不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于谁送谁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缘份了。

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收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被长者们护卫着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送走花树,整个跳花活动随即结束。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分享

也许你的朋友圈正需要这样的信息 

图片来源:花子  杨华 甜高

文章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