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脉诊[中医脉诊]

 九州好人 2022-05-20 发布于辽宁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是指触摸挠动脉,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医脉诊
原理
触摸挠动脉,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
脉搏
诊察
脉象
作用
通过
诊脉
,体察患者不同的
脉象
,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诊疗介绍
中医脉诊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的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种独特的诊脉法。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辩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而中医的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种手段搜集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辩证论治的结果。在这四种诊断方法中,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就是切诊(即就是脉诊),所以也可以说脉诊是对疾病零距离的触摸。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自古以来,所有卓有成绩的名医们无不精通脉诊,在他们出色的临床实践中,脉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脉诊就是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信息,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客观依据。下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下中医脉诊。
诊法分类
中医脉诊1.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中医脉诊2.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中医脉诊3.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诊疗方法
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静,病人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
2.医生布指时先用中指确定关脉部位,然后食指在寸脉部位,无名指尺脉部位。
3.力度要有举按寻的变化,举为轻取,按为重取,不轻不重为寻。
4.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诊脉时间必须满50动,不得草率。
5.脉象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情况及个人性别、年龄、体格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属于生理范围,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甚至相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
注意事项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临床应用
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
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关、尺,可采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临床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古人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医生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脉象。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时间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