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并作,是检验守静笃的标准。复是天道,是致虚极的周期极限的迴转,回复。我们常人没有内视的能力,看不到物的致虚极而复返的起点,但是万物并作的时节,同类“齐乎巽”的时节,一个植物如果不作,不萌芽,不开花,不长叶,没有生的气息,那这个物,就是死物了,不能生生了,一去不复返了,就不能守静笃了,对天道的虚极变化,不作回应了。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法自然,春天到时候,我们去树林里看一看,大部分的树木、花草都萌芽出叶,满眼碧绿,这就是常了;其中间或有几棵扎眼的死树,光秃秃的,无芽,无叶,甚者无皮,没有一点生气,它们再也不能复了,不能作了,不能生了,不能产了,不能常了,妄作了,凶象出现了,接下来就是倒掉,腐朽,化作泥土,如果有可能再和光同尘,进行下一周期的生命轮回。 虚不是无,我们现代的人,如果把虚理解为太阳的辐射能,五星等天体对地球及地载万物作用的场力,万有引力,那就容易理解道德经了。可以说对虚的认识,是理解道德经的一个难点。虚,在无之前就存在了,宇宙一出现虚就存在了,虚在天地万物之前。"虚"是造就植物身体的本元;而"静"的发动,实的发动,种子的发动,有的出现,则在于虚的运,转到一定的时、位得用才可以引起。虚可以导致实的变化,种子的萌发,体的壮大,静的动,造就“夫物芸芸”,造就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正是虚的功用。而无,是虚处于对静,对实,对植物没有任何功用的时位,是有出现之前的一个瞬时状态,有一出现无就不存在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根是植物成熟的子粒成实,掉落到地上的自然现象。根是草木等植物所有生的身体的一部分,现代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通常情况下,根的部位,是植物的成熟的子粒成实的落点,是所谓归根;根的部位,也是新一代植物的生长起点,新陈代谢,是所谓复命。植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没有外来的影响,又会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种子落到生长之位,树的根不易位,等于位的不动,地的不动,处的不动,虚才能够归根,所以叫做静。树,神话了的树,建木是朴素之物,沟通天地之物就好理解了。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够归根复命。蒲公英的种子靠风传播,人参的种子靠棒槌鸟传播,它们能不能复命就难以确定,落在好的地方,更适宜生长地方,就有更好的命;落到不毛之地就不能生发,不能复命了。 静是朴实、朴素的植物发生变化的起点与终点,也是致虚极功用的起点与终点。只有朴素的事物才能符合这种自性回归的道理,黄帝内经讲“其民曰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是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之一;而“以妄为常”,是其时之人“故半百而衰也”,短命的缘由之一。道法自然,一个原理,不同需求,诞生不同的应用,诞生不同的文化,创造不同的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