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秋菡 摘要 中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一直都能够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有着独特的意境创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表现的高雅与否,是区分山水画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自古就有多位学者、理论家都对其详细的论述。本文是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之上,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侧重于从理论基础到绘画实践方面的综合论述,在详细分析了近现代画家对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现状后,结合笔者在学习和创作中的具体体会来谈。 笔者在文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角度出发,历数传统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种种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为指导,古今名家理论、画作及其作者自身的创作实践中的体会为例证,全面深入的论述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从传统绘画到近现代绘画在理论指导和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在数量众多的关于意境表现理论的画论中,作者主要从“道”,中国古代基础哲学《易经》,以及宗白华、李可染关于意境的有关论述去谈论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山水画意境表现在实践方面,即绘画技法方面的种种构成因素。同时,深入分析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李可染的绘画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当代抽象水墨艺术的意境表现,并将自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对传统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和体会详细的表述了这一论题,从而使山水画意境表现具有了相应的时代性。 关键词:意境;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道”;“势” 目录 第一章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论基础综述… … 一、意境观念的产生和思想基础… … … ……… (一)意境观念的产生 …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哲学基础………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建立… … … (一)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 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表现所依附的绘画形式语言 … 一、笔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载体… … (一)对传统笔墨的认识… … (二)笔墨与意境的关系… … (三)笔墨所创作的空间与意境表现……… 二、构图——山水画意境表现的骨骼……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与观察方法综述… …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与意境表现的关系… … 第三章 现代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 一、现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整体现状…… 二、关于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对意境创新的论述…… (一)黄宾虹先生对意境表现的创造…… (二)李可染的山水画意境表现…… 三、当代水墨抽象艺术的意境美 … 第四章我对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 一、在临摹过程中对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 (一)对龚贤意境表现的认识… … (二)对石涛意境表现的认识…… 二、在创作过程中对山水画意境表现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引 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当然,中国绘画艺术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画起源于象形文字,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论,象形文字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先河,后来它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发展成了抽象符号即文字,另一支就发展成了今天的中国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来就有自己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意境表现。中国画在表现物象、反映生活方面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运用概括写意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景物,是通过对物象的“传神”,来揭示它的本质特征,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国绘画艺术注重含蓄和象征,强调曲折性,追求的是一种心与物象相结合的理想境界。 山水画在最开始仅仅是作为中国人物画的背景形式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山水画才脱离人物画真正的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中国文人的介入,使山水画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水墨表现技法使山水画艺术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这当中有多少先贤画家的努力。到了唐代,水墨山水艺术表现处于成熟阶段了,无论在画论还是在表现技法上都进入了一个巅峰。宋代文人的保守,使得山水画艺术表现拘泥于“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表现中。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朝代象宋代文人那样严谨写实,工于现实,使得山水画在意境表现上趋向于清静、无为。到了元代才使得中国山水画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巅峰。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有宋代文人的“可游、可居、可望、可行,而且打破了宋代文人的脱离自然,闭门造车的现象,真正让山水画上升到逸品的层次,脱胎换骨,仙境飘渺。可见,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发展,同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同中国绘画技法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意境”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目的,也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争相讨论的焦点问题,它是衡量中国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在众多的中国绘画艺术类型中,我选择了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作为研究课题,其原因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种类,它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绘画,中国人自古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人们从山水中悟道,从自然山水中理解曲线之美,我们喜欢把一块太湖石或者一棵松树画在纸上欣赏,所以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审美中永远是神圣的,是表现中国画家自我审美理想最贴切的题材,其造境深远、幽静、协调;其二,中国山水画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意境独特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思想,素为世人所瞩目。这一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成果和理论认识,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的发展。故此,中国山水画艺术意境的创造应当最终体现“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及其自然和谐的运行规律,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 在当下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研究中,对意境问题的探讨多是从宏观的理论入手,很少有人全面细致的从理论到实践去讨论意境问题。本论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全面深入的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通过对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理论和创作中具体表现技法的综合论述,并结合古今名家画作的欣赏和笔者在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入细致的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笔者的目的并不在于罗列史料,泛泛而谈,而是更深、更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多方位、多层次去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人们对中国山水画意境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全面的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 第一章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论基础综述 一、意境观念的产生和思想基础 (一)意境观念的产生1.“意境”一词的来源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山水画家都把意境问题作为重点来研究,“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而“意境”一词在画论中的出现要远远晚于诗词。唐代以前,讨论的焦点大多在绘画技法的研究上,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南齐画家谢赫提出了“取之象外”的主张,他总结出的“六法”,首重气韵,从而为中国画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唐代后,虽然有多位画家提出“凝意”、“得意深奇”①、“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和“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等说法,但是仍仅属于创作中的主观意向方面,并未具体涉及到意境问题。“意境”一词在画论中正式出现是在北宋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中,山水画中的“意境说”可视其为发端。随后,在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话题》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接着就出现了“实景”、“真境”、“神境”、“妙境”诸多的论述。[] 2.意境表现理论的形成 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是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为表现对象,在自然界中寻找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在自然中探求曲线之美,并将这种曲线美同画家心中的感受相结合,达到人与天合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以“道”为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以“气”来表现自然事物的形态,并以宇宙中诸多事物的和谐发展为目地,由此构成了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广义的意境观。[2] 随着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绘画技法上的进步,山水画家越来越认识到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山水画的意境论,整体上来讲都是主张以表现意境为主,强调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