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044 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男性的恋母情结

 老康解忧站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康医生。
 
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心理科医生。
 
今天有朋友发微信问我,俄狄浦斯情结真的存在吗?
 
我也好奇,他一个老男人怎么突然关注起心理学的东西,难道是他要学做文艺青年。
 
当然,事实呢,并不是我想的样子。
 
看到下面的截图,我想你们也会明白为什么他会问这个问题。
 

 
俄狄浦斯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
 
看上面的截图,基本上已经把主要故事情结讲清楚了: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因妻子伊俄卡斯特婚后久未生育,拉伊俄斯在向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请教时,得到一则神谕,说他将会死在自己亲生儿子手上。因惧怕神谕实现,国王夫妻俩在孩子出生后三天就令人将其处死。被执行命令的牧羊人救下的孩子流落异乡,被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和妻子墨洛博收养,并待他犹如亲生。长大后,他无意间知道自己并非现在的父母亲生,遂向特尔斐的神庙求助。阿波罗不但没有帮助他走出困惑,反而更加残酷地预言他会杀父娶母。极度惊恐的俄狄浦斯害怕预言成真而伤害到爱他的波吕玻斯和墨洛博,再也不敢回去。在流浪中,由于一场误会,在双方均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不久,底比斯城门口出现了带翼的妖怪斯芬克斯,挡住过往路人,要求人们回答她的问题,答不出来就会被她撕碎吞食,城中居民屡遭杀害,就连王后伊俄卡斯特的兄弟、当时的执政者克瑞翁的儿子都未能幸免于难。无奈的克瑞翁只能贴出告示,说谁能除掉斯芬克斯,就能成为底比斯的国王,并迎娶王后伊俄卡斯特。俄狄浦斯到了底比斯城,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为了底比斯的国王,娶了母亲伊俄卡斯特。

两条残酷的神谕都实现了,而所有人都还毫不知情

在母亲兼妻子伊俄卡斯特的辅佐下,俄狄浦斯逐渐成为一位民众爱戴的国王。一段时间之后,神给这个地区降下瘟疫,整个城市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俄狄浦斯派遣克瑞翁去神庙求助,得到的神谕是,只有驱逐底比斯城内一位谋杀了前国王拉伊俄斯的罪孽之徒,灾难才会平息。由此,俄狄浦斯开始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却从盲人占卜者提瑞西阿斯口中得知自己就是那个凶手,并由此知道了全部事实的真相。伊俄卡斯特悬梁自尽,极度的绝望和羞愧让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底比斯,和大女儿开始了放逐式的流浪,以赎回自己的罪孽。

虽然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想尽办法,竭力避免神谕的实现,但终究不能违背神的意愿,犯下了杀父娶母这样违背人性和伦常的大罪。对俄狄浦斯本人来说,他并非有意如此,只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无法逃脱,他不应遭殃而遭殃,不得不承担这种悲剧的命运。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俄狄浦斯的故事自撰的术语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又称“伊赖克特情结”。
 


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

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

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迹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

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

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在客体关系中儿童的心理发育阶段中,3-5岁,就是俄狄浦斯期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三靠:

第一,靠向同性父母,男孩子会形成俄狄浦斯情结

孩子到了俄狄浦斯期就会知道家里谁说了算。

孩子完全模仿父亲,父亲的伟岸,强大,孩子内化父亲的形象。

所以在家里,母亲不能表现的过于强势。

第一靠靠向同性父母,第一次把同性父母作为感兴趣的对象

如果是男孩,我跟爸爸一样,像爸爸一样勇敢,然后你就死了然后我跟妈妈在一起了,以此获得妈妈的关注。(这个俄期情结,实际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

俄狄浦斯阶段就是服从爸爸,学习模仿妈妈,然后借此赢了父亲,后他就可以跟妈妈在一起了,这个叫被动攻击。

第一靠的本质是权威崇拜。

第二靠,靠向异性父母,强烈的正性俄狄浦斯阶段,靠向妈妈反对爸爸

男孩子跟爸爸公开作对。

有意识的去说爸爸坏,这种偏好还会表现出对玩具的选择上。

他们会离间父母,这时候我们可以接纳他的状态,但是你要坚定的告诉他,你离间不了父母。

第三次靠向同性父母,成熟的表现是向攻击者认同。

他会由爱生恨。

儿童内在精神现实,他靠向父亲,是因为他想要攻击父亲。

我们常常对自己所爱的人同时存有攻击。

如果一个男孩特别崇拜父亲,他有可能是第一靠,也可能是第三靠,不过第一靠是表达,第三靠是防御。

对父亲的崇拜,假惺惺的,我就是要跟你一样然后打败你。

女孩子:先靠向妈妈,然后发现爸爸对妈妈的欣赏与喜欢,让女孩想要赢得父亲的欣赏。

第二靠的女孩公开攻击妈妈,会说妈妈你怎么那么烦。

三靠再次靠向妈妈。

在三靠中,如果父母的关系足够稳固,爸爸如何对待女儿都好,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因为这时候孩子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来确定这个爸爸/妈妈是否是真的有爱的。

孩子为了得到异性父母的爱,而对同性父母产生认同或攻击。

但是如果爸爸对妈妈不好,爸爸对女儿如何做都是错的,因为爸爸没有对妈妈好,就是没做正确的事情,女儿就不会相信这个爸爸的爱。

因此夫妻对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良好的夫妻关系


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康医生个人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