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秀伟:“挑错式”的课堂文化该改变了

 舍得付出 2022-05-2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 李秀伟

齐鲁名师,全国知名教育学者,曾任职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考试与评价研究中心,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创校校长

图片

《学记》中也说“学而知不足”与“教而知困”都是有意义的。因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遇到问题或错误并不可怕,在错误中改正与发展是人之必需。其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忌讳错误,学生也非完全避讳错误,但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行云流水者多,学生已经很少呈现出真实的错误来了。在皮亚杰看来,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

然而,“无错误”课堂、“无错误”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中的第一大怪现状。即便是所谓常态的课堂上,在“原生态”的教学中,在师生随心、随意的教学过程中,也鲜有错误出现,更鲜有精彩出现。缘由何在呢?从教学场景中,还是会发现一些端倪的。

这是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师让几个小学生起来读《月亮的心愿》,当学生读完之后,四十几只小手几乎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原来大家都听出了问题,听出了毛病。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大家争先恐后、不遗余力地挑剔同学的错误,读书的小学生无一例外地被指出了多个读错、读误之处。耐人寻味的是,甚至有的小学生还忙着“制造”错误,明明人家读对了,还是想方设法制造出个“错误”提出来。在学生那里,找错误成为一种乐趣,乃至成为一种“评论文化”。

这样的教学场景比比皆是,在小学、初中的课堂上,我们最常见的便是这种批评化了的评价。最终的结果如何呢?

在初中课堂上,学生再读书时便没有了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一节《兰亭集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起来有感情地诵读其中一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好一派日丽风和的美景,好一腔气宇畅达的豪情。可是,就这么短短的、优美的文字,学生都瞻前顾后,你推我挡,谁都不愿起来读。大多学生是怕读不好而不读的。因为那个“好”是无止境的,如果读“好”,几乎无人可能,学生已经到了“宁不为也不错”的状态了。

高中课堂如何呢?笔者目之所及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主动起来读书已罕有人为了。连续听了两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俊美、率真的文字,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哪怕一句。错误自然也没有了。

纵向观之,缘何出现这样的过度呢?是否意味着越成熟、错误越少呢?而事实上,在求知的道路上,遇到问题甚至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并不会有阶段和难易之分,学生“不再犯错”显然另有其因。

我们的课堂评价传统是“挑错式”的评价,挑错误会把错误挑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就一节课来说,会挑出许多的错误,正如一年级的课堂上学生都渴望找出别人的不足。但是,就长远来看,由于每个人都会被别人挑错误,而扬“善”遮“弊”是学生的一种天性,谁都渴望被肯定,渴望少犯错误,因此,少犯错误,让其他人少发现自己的错误,自然就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善待错误,而是让错误赤裸裸地暴露在课堂大众之下,学生的选择只能是自我掩饰。

在鼓励学生挑毛病的课堂上,更多的学生会畏手畏脚,其关注点都在自己是否有错误这一问题上,而不是尽力地展示自己,课堂的真实已经消失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错误就少了,而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如果变换一种思路呢?以欣赏来建构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与评价系统,学生则不拘对错,勇于展示,因为标新立异、冒险创造是值得尊敬的。如此,真正的学习才发生了。

可见,“错误”的消失与呈现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现象。错误是否可怕不重要,因为真实最重要,当错误也成为真实的一部分,还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呈现出来并得到正确的关注吧。






来源丨新佰年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