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历史文化(80):吉州窑—南方民窑的代表㈢文献中的吉州窑

 眉州闲人688 2022-05-20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2

南宋 吉州窑木叶盏 高14.7cm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在讲完《耀州窑——北方青瓷的代表》之后,我决定讲吉州窑,这其实也是我在研究《磁州窑——沾溉天下的民窑》时,想探究的一个窑口。为什么?因为在1983版《中国陶瓷史》中,把吉州窑完全归纳在磁州窑系之中,对于这样一个归类,其理由与科学性在哪里?吉州窑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十分好奇。好吧,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拨云开雾,介绍吉州窑

文章图片3

文献中的吉州窑

吉州窑作为纯粹的民窑,文献记载不多。到目前为止,我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单暐所著的《清都观记》。曾任吉州司户的单暐在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所撰的《清都观记》中写道:“(永和)镇距城十有余里,濒江带山,聚为井落,凿山火土,埏埴为器,贸易于四方,瓦砾尘埃,所在如是。”这说明到南宋初的绍兴元年,吉州窑已经很具规模、蔚然大观。“贸易于四方”说明,吉州窑显然已不再是小窑口。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斗笠碗 高5.4、口径14.8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6

南宋 单暐著《清都观记》收录于《永乐东昌志》

再来看看南宋人周必正的《辅顺庙记》。周必正,北宋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出生,南宋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去世,字子中,自号乘成,江西吉安人,南宋官员,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之兄。周必正在《辅顺庙记》中写道:“朝景德中,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无高城深池而盗不能犯,窑焰竟日夜而火不能为孽。”周必正记录的是永和窑业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永和镇有一半人在从事陶瓷业,虽然这里没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但盗贼不来盗窃,窑火日夜不停而没有火灾……。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南宋 吉州窑剪纸团花纹碗,日本藏

文章图片9

宋代 周必正著《辅顺庙记》收录于《永乐东昌志》

然后来看看元代吴澄写的《赠陶人郑氏序》。吴澄,南宋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2月3日出生,元朝元惠宗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8月5日因病去世,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他的作品收录在《吴文正集》中。

文章图片10

宋代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11

元代 吴澄著《吴文正集》卷二十七之《赠陶人郑氏序》 收录于《四库全书》

吴澄在《赠陶人郑氏序》中写道:“古者四民各世其业,故工有世工而子孙以之。为氏者冇虞氏尚陶。其后阏父为周陶正,周赖其利器用,而阏父之子得封于陈。今东昌郑氏以善陶名,数百里间,凡民之用器、官之礼器咸资焉。其功岂让于阏父也。予独因郑氏之善陶而窃有叹,夫工之为工知今而已,士之为士知今又知古者也,知今之工不失其业而知古之士,或失其礼何与夫古今异宜用器,可以宜于今,而礼器不可以不合于古,礼器而变古非礼也……

吴澄的这篇序文,把元代永和吉州窑的郑氏捧得很高,竟然与周代的陶正遏父相比拟,甚至比遏父更厉害,方圆数百里,凡是民用器、官府祭祀用器都得依靠郑氏。按照描述,这位郑姓陶工非常厉害,但现在找不到他的资料。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南宋 吉州窑剪纸纹茶碗 高5、口径14.9、足径3.7cm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14

元末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论》卷下“吉州窑” 收录于《四库全书》

大家常见的文献就是元末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和王佐增订的《新增格古要论》。我在写本文时,发现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引用《格古要论》时,故意混淆这两个版本,不知是何用意?曹昭是元末明初的大收藏家,其著作《格古要论》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现已成为收藏家的“圣经”。曹昭在《格古要论》卷下中这样描述吉州窑:“吉州窑 其色与紫定相类,体厚而质粗,系吉州烧者,不甚直钱。”很显然,曹昭对吉州窑的描述是不全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吉州作为民窑,在当时收藏家眼里看来很普通很一般,并没有进入收藏家的视野。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南宋至元代 吉州窑茶碗 口径12.1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18

元末明初 曹昭著 王佐增订《格古要论》卷七“吉州窑”

有意思的是后来王佐对《格古要论》的增订。王佐,字功载,号竹斋,江西吉水人,他于《格古要论》刊印71年之后,在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9年)对《格古要论》进行增订,把“吉州窑”一条增订为:“吉州窑 出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其色与紫定器相类,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最佳。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数两,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相传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今其窑尚有遗迹在人家,永乐中,或掘有玉杯、盏之类,理或然也,自元至今犹然。

作为吉州本地人的王佐,明显在为家乡的吉州窑润色,但也出现明显的错误。错误之一,吉州窑的产品多种多样,釉色很丰富,根本不是只有与紫定相类似的一种;错误之二,根据考古发掘,宋代的吉州窑应该有二十四座窑,而不是只有五窑;错误之三,烧窑最佳的,应该是舒公,而不是“书公”。不过王佐的增订,告诉我们吉州窑的停烧与文天祥丞相有关传说文丞相经过后,所烧的器物变成玉,这件事害怕被元朝廷知道,吓得大家都不敢烧窑了),还告诉我们,明代早期吉州窑已成废墟

文章图片19

南宋 吉州窑剪纸佛像碗 上海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20

明代 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

明代著名的戏剧家、养生家、收藏家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中写道:“有吉州窑,色与紫定相似,质粗不佳”他的观点与曹昭一致。为什么明代人如此看低吉州窑?这可能与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关。由于斗茶之风在明代早已成为过去,就像建窑黑釉茶盏遭受的待遇一样,吉州窑在南宋制造的各式黑釉茶盏,在明代收藏家看起来是如此的粗俗不堪。

文章图片21

元代 吉州窑玳瑁纹窑变茶碗 高.4.9、口径11.2cm 美国福瑞尔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22

明末清初 释笑峰(方以智)等撰《青原志略》卷十二《杂记》之《东昌窑》

明末清初释笑峰在其著作《青原志略》卷十二《杂记》中提到“东昌窑”釋笑峰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方以智,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出生,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11月9日去世,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曾法号释笑峰。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两朝代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明朝灭亡后,辗转来到永和镇对面的青原山出家做和尚,并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著作。《青原志略》是方以智及其门人共计十二人共同完成的。

《青原志略》卷十二《杂记》中“东昌窑”条提到:“青原殿上一供佛瓶,乃永和窑舒翁所陶,其女所画者也。白地加釉,五彩烂然,久盛水其中,不变色味。相传取鸡冈龙坪泥土,淋麻灰汁……欧阳鈇《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祐,崇宁者’”方以智记载舒翁、舒娇制造的佛瓶应为真实可靠。

另,欧阳鈇[fū],北宋宋钦宗靖康元年出生(公元1126年)出生,南宋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去世,字伯威,号寓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金国灭亡北宋的前一年,一生屡试不第,笃意于诗,杨万里曾赏之,与北宋末年的欧阳询是同族,和南宋宰相益国公周必大是好友。他记载的舒家窑情况应该是当时当地人记忆当年的事,可信度比较高。这个记载也告诉我们,舒翁、舒娇生活的年代就在南宋宋孝宗乾道年间,即公元1165-1173年还在世。

文章图片23

南宋 吉州窑釉下彩绘海涛纹连座炉 1966年江西新干县城东宝塔山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24

清代 陈元龙著《格致镜原》卷三十六

清代康熙年间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陈元龙在他的著作《格致镜原》卷三十六中,完整地抄录了王佐对《格古要论》的增订版。

文章图片25

南宋 吉州窑黑釉剔绘梅枝纹梅瓶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26

清代 唐秉钧著《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之《吉州窑》

清代唐秉钧(铨衡)在他的著作《文房肆考图说》卷三《古窑器考》中记载:“吉州窑 出今吉安州永和镇,宋时江西窑器出吉安属庐陵县永和市,有白色有紫色者,与紫定相类。宋时有五窑,舒翁工为玩具,烧者最佳。翁之女号舒娇,尤善,其炉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花瓶大者值数金,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更佳,今世俗讹称哥窑,体厚质粗者,不甚直钱。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逐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陶工多永和人

《文房肆考图说》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的这段文字记载比较清晰直观,他说,在吉州窑中,舒翁擅长做玩具,窑烧得最好,舒翁之女舒娇尤其擅长制瓷,她的各种颜色釉的炉啊瓮啊什么的,几乎与哥窑等价,大的花瓶值数两金子,小的有花也好看。她的碎器(冰裂纹)更好,如今市场上有人拿它当哥窑骗钱。那些胎体粗厚的,不太值钱。

相传当年陶工在往窑里装器坯时,碰巧文天祥丞相经过,那些器物都变成了玉,陶工们非常害怕朝廷(元朝廷)知道这事(下来追究),吓得封窑逃到景德镇去了。所以,景德镇陶工大多是永和人。唐秉钧的这段文字,至少告诉我们四件重要之事:一是此时(清代乾隆年间)的收藏界,已经在关注并收藏吉州窑瓷器;二是舒翁、舒娇是制瓷名家,尤其舒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吉州窑能够烧制剪纸纹黑釉盏且比较出名,因为有女陶艺师,女的尤善剪纸,属于“女红”技艺;三是人们对爱国将领文天祥非常崇敬和爱戴,吉州窑受影响与文天祥兴兵抗元有关;四是吉州窑对景德镇窑是有贡献的,因景德镇窑工多为永和人。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吉州窑茶碗 大英博物馆藏

文章图片29

清代 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七《古窑考》之《吉州窑》

清代蓝浦著、郑廷桂补辑的《景德镇陶录》,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景德镇陶录》卷七《古窑考》中记载:“吉州窑 宋时吉州永和市窑,即今之吉安府卢陵县,昔有五窑,具白色紫色,紫有与紫定相类者,五窑中惟舒姓烧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名舒娇,尤善陶,其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花瓶大者值数金,小者有花。格古要论云,体厚质粗不甚足品。 唐氏肆考云,吉窑颇似定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变成玉,工惧事闻於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按此亦元初事,若明陶以后则皆昌南土著。

《景德镇陶录》这段关于吉州窑的记载与唐秉钧的《文房肆考图说》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最后一句话。它说,这些事(指景德镇陶工多为永和人)是元代初时候的事,明代之后景德镇陶工都是景德镇本地人了。这也说明,元初确确实实有不少陶工逃难到景德镇,吉州窑才开始衰败、景德镇窑开始崛起的。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吉州窑玳瑁纹斗笠茶碗 大英博物馆藏

这次就简单讲到这里,后续请看下一集:吉州窑—南方民窑的代表(四)吉州窑的装饰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