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买了那么多的“育儿宝典”,是要来对付娃的吗?!

 张慧慧8511 2022-05-20 发布于河北

说良心话,当年买那么多书,真的就是想要“搞定”我家那位天使与恶魔集一身的娃的。

不知道你们当初肯投资那么多买书的钱,是否也是如此?

终于有一天,你是否发现自己的脑子已经完全OUT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更跟不上娃的发展速度,显然已经搞不掂娃了,这时候想着抓紧时间搞几本书、关注几个几亿粉丝的育儿公众号,这抓一趴、那拢一下,一边看着别人总结出的经验,一边安慰着自己隐隐作祟不抗重负的心脏,还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这总不会是“王炸”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能做这些我觉得这是在所难免的,毕竟我们的脑回路每一条沟都不一样,粗细、深浅、在哪里转弯,最终回到哪个位置?自然而然有着不同的选择。

曾几何时,我亦如此,有时候看着几亿粉丝的公众号,一顿嘻哈爆笑,缓解了暂时的焦虑,想着反正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来治愈自己,有时候也看着遍布整篇的编程、数学、机器人广告心中暗生焦虑,一来一往、一反一复的感觉自己马上就追上“双向情感障碍”的脚步了,看着再新出版的书、再伟大的著作,也瞬间能把我打回原形,落得一地鸡毛……

直到踏入心理学的门,有几个心仪的学院派老师真的非常重要,他们分分钟把我初学的目的,从把我闺女收拾的服服帖帖变成了把我自己收拾的体无完肤。起初真的目的单纯,谁曾想,原来自己那点知识储备竟如此不堪,以致让我痛下决心补上这人生异常关键的一课。

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问我推荐育儿书,我都是推荐曾老师的《你不知道的自己》,虽然老师书出的少,但句句都是精华,一句话可以翻译成一本书的那种感觉,所以今天不是推荐书的,是说说你为什么要对付自己的孩子?

从准备要娃开始,我就把学习提上日程了,就是那种有问题找书的阶段,挑书还必须要挑那种说到自己心里去的,符合自己意愿的,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心愿,立马就放弃,为啥呢?为啥,很简单,自以为是啊,我花钱买东西必须要买自己喜欢的啊,那些能跟我说到一起去的呀,不然那不是“花钱买罪受嘛”!于是看的书也只是慰藉自己的,现在回想起来不能说完全没有用,起码是没有戳中痛点,当然也有一些实操性的,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也是有些用的,没有那些铺垫,也无法知道原来这领域这么好玩和神奇。

一路这样下来,没有什么扎实的知识,自然心理是不够坚定、也不够强大的,战战兢兢的把娃带到了3岁,有一天忽然发现我hold不住她了,这不对啊,怎么又不听话又讨人厌了呢,忽然就不可爱了,最恐怖的是我竟“无计可施”,匮乏如我,这就尴尬了,可是娃才3岁呀,开始东撞西撞的关注公众号,看别人的故事,各种育儿APP,慢慢发现专家们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套路、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目的,到底要看哪个专家,作为一个无辜的家长,感觉真的好难啊,本身问题不算严重,看完那些我更焦虑了,比遇到的问题更让人心神不宁。无缘无故添了更多“病”。

这样看来,“对付孩子”这件事真的有些得不偿失。搞不好还会把自己整的忘乎所以,早就忘了自己到底是要干嘛,我真的是要对付我家娃吗?她现在看起来比那些“专家”可爱多了呢。起码不让我费那么多脑子啊!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根据问题买书、习惯性的百度、各种育儿APP,百亿粉丝公众号、各路神专家还是会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家长的目的还是那个——让自己的娃听话,成为传说中既聪明又活泼,既热情又开朗,既听话又有创意,既学习好又身体好的“五好”孩子,首先,我承认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其次,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少数,再次,了解一下这样的孩子是靠“育儿宝典”教出来的吗?

信息轰炸的时代,好书和好的信息一定也是存在的,但大多数是消遣我们的人生,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对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有价值的信息,一般也是断层的,很多信息有价值,但没有从基础的那部分去着重强调,例如今天这个话题,你看到题目可能会有一些思考,哎呀我的出发点好像就是来对付孩子,可是我的最终目的真的是与孩子为敌吗?我对付TA即便暂时赢了又如何,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越来越好吗?!

比如一个孩子,他出门喜欢骂人、打人,去问老师怎么办?我想让我的孩子做个文明人。如果专家这样跟你说:他再打人骂人你就取消他的玩具,什么时候能在做到你再给他。这是个办法吗?这显然算是,在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负强化;也可以正强化,就是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他,以此作为鼓励;很多家长和老师会用这样的方法来矫正一些孩子的行为,但我觉得效果好坏与否很难估量,这个办法最终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强化这些物质奖励上,而是通过物质奖励最终过渡到精神奖励,所以用不好就会成了只会物质奖励。

而专业一点的人,或者有一些心理学基础的人就会去问家庭结构、家里的相处模式,主要看护人与孩子的互动模式这些,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才是这个问题的来处,而需要做努力的一定是孩子和家长一起,而不仅仅针对孩子、抑或是某一个问题。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纸上怎么画的都来源于他们的初始社交场所——家,幼儿园这个社交场所是家庭模式的延续,之后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更复杂的模式。可能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吧。

一旦你把孩子推上了对立面,这将是一场无休止、没有硝烟的秘密战争,我们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能够足够的承担孩子的焦虑与问题,这样在他长大以后才能更加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的纷扰,在他们遇到困难,例如学习出现了问题、交友出现了问题、或者与老师出现了矛盾等等这些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跟孩子站到一起,并肩作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跟对方站在一起去孤立孩子,跟书站在一起去打败孩子,这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这样想想,问题该怎么解决?

书有时候会有一些指导作用,有时候也会让人恍然大悟,当然这取决于你看的是什么内容的书,那些惊世骇俗的育儿宝典也是一样,有的方法可能会适合你,但大多数的书是需要一边看一边思考的,《孟子》里有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应时时提醒自己,书更多的是一个参考工具。而以书的名义去攻击自己的孩子,就更得不偿失了。这显然也不是说书不值得读。只是在读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思考,然后把思考后的收获转化成你和孩子并肩作战的动力,一起去解决人生路上不断出现的问题,岂不美哉!

再说,娃那么认真、那么可爱的一面不也时常在你脑海里转来转去的吗,反正我是,比如现在,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天使娃”。

最后,希望每一对父母先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再研究怎么“对付”咱们的娃,而是真心实意的与他们肩并肩,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共同迎接美好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