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如果活着,TA没有抑郁过,那差不多,TA大概是在“耍流氓”!

 张慧慧8511 2022-05-20 发布于河北

10月14-20日,央视《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上映了,一共6集,也都不算长,作为科普,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看一下,因为这很可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据研究发现,我们国家抑郁症患者就诊率只有20%,也就是10个人都病了,只有2个人去寻求帮助了,那么其余8个人呢?!

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这个病还有“病耻感”,这也许是抑郁症患者最大的悲哀,因为不了解,不清楚,不能正确的认识抑郁症,加上身边人同样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病,以为这就是“精神病”!其实抑郁跟抑郁症是有区别的,抑郁跟躁郁症也是不一样的,抑郁情绪跟抑郁症也不一样,大可不必谈“郁”色变!因为资源限制,这里只分享第一集吧,其余的百度一下央视网就可以看到全6集。

个人觉得每个人都有必要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因为不会因为你怕看到,这个事情他就不存在了,你不看,问题也在那,看完也许你会对抑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为什么建议所有人都看呢,张海音老师有一句话这么说的:一个人如果活着,TA如果没有抑郁过,那差不多,TA大概是在“耍流氓”!

这里需要知道一个基本的概念:抑郁跟抑郁症那是不一样的,到了“症”这个级别一般是医院诊断,诊断还分轻、中、重度等级别,有人会问我是不是抑郁了,其实有时候不一定那么严重,如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需要去医院诊断一下的,这个后面再说。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特别是我们国家,工业化社会带来的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有人们人格和精神水平的滞后,这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和精神水平的发展中间是有个很大的落差的,这个“落差”以及周围所有人不断不断的影响,势必会让一个人在某些阶段和时刻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状态。

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所以它的特征是压抑和兴趣丧失,快感消失、注意力疲乏和各种躯体症状。

抑郁症成因是非常复杂的,跟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的影响都息息相关,所以,如果你出现情绪低落、丧失行动力或行动迟缓、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如无法工作和正常外出)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就应该跟感冒拖了俩星期还没好反而更严重了一样应该去找医生了,大部分三甲医院都配有精神科,每个省也有专门的精神卫生中心,及时求助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如果你只是抑郁情绪阶段性袭来,你还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体育运动和人际交往活动是改善这种情绪很好的方式。对这类人群来说,找心理咨询师也是很好的方式。心理咨询不是必需抑郁症患者或者其他类精神疾病患者的“必需”,对于较严重的患者来说吃药和物理疗法可能效果更好。

心理咨询大多数针对正常人的,正常人有一些抑郁和焦虑情绪卡在那里的情况非常多见,它看起来一时半会也不会让你马上就崩溃或者怎样,但是“攒多了”人就容易各种“情绪或者身体的堵塞”,情绪无法疏通久而久之很可能就变成躯体化症状,头疼、背疼、牙齿松动、关节炎它有时候真的并不是那个具体的地方“坏”了,它有时候是心理淤积的结果。

所以,在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这么多年后,温饱解决了,人作为一种灵性动物,是要发展一下精神世界的。

抑郁症能发展成“症”,一般也只是医院的诊断,他们会根据很多量表和指标来评估,最严重的是自伤、自杀......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人数剧增,女性抑郁的数量也相对更大,孕产妇,产后抑郁的比例也高达70%,以及中老年群体、失独老人,近两年,抑郁症比例的年龄出现了偏低趋势,青少年10-14岁的比例也开始有增长趋势,中年危机也初现倪端,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某一个年龄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是央视开始关注人们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吧!

在纪录片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讲述的人怎样在努力的“自救”,有人选择积极的配合医生,坚持服药,做物理治疗病情也维持的很好,青少年群体因为知道抑郁的痛苦,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普及抑郁症先关知识,还有的孩子在街头做调查,了解大众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得不说,这些调查还是不免让人唏嘘的,认识和了解它的人真的太少了,还有那么多人会觉得那就是精神病!

抑郁症是在之前还没有这个词的时候叫“神经衰弱”,真正的抑郁症表现是“三低”--低情绪、思维迟钝、行动力迟缓,极端就是厌世、无意义感、自杀。真的在现实层面已经这样了,而且这些情况持续2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去医院,不要想着扛扛就过去了!思想、行动、情绪都完全不能受意识支配了!

李凌江教授在课上说过这样一句形容抑郁症患者的名言(下图):

如果确诊,治疗方面也是可以多选的,中、重度是必须要服药的,青少年也同样需要服药,而且家长不必担心什么依赖药物之类的,那是药,辅助稳定病情的,不是毒药!确定服药治疗就一定跟自己的医生合作,不要私自停药,私自停药带来的后果也是医生告诉你的一样!本来坚持服药2年,慢慢减量直至恢复会维持很多年不复发,但是私自断药,很可能很快就要反复,所以遵医嘱!!!那是临床研究了很久的成果,没有比那更好的办法了!

如果轻度,也是因人而异,听医嘱!吃药配合心理治疗,还是只需要心理治疗,这都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医生的一个诊断,人格水平怎样,适合怎样治......

至于造成的原因,在医院的精神科,是有一些诊断标准的,可以量化的,但是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向,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是都不一样的,那是非常复杂的,跟大脑的构造、原始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等,因人而异。搬来老师的总结(如下图):

心理学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哪些事件造成的影响极大......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些现实的看法,从而铸造更多活下去的勇气,并在这其中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是一个咨询师可以陪我们做的事,也是我们自己可以去成长的地方。

最后想说的是抑郁症有很多积极的方面,虽然在某些时候它的到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带来非常多的痛苦,而有很多人也喜欢这种“抑郁带来的气质美”,伴TA一生,对非黑即白的人来说,这种灰色地带只要冲过去,有时候会有更光明的路、更灿烂的阳光,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在接下来的路上还会陷入阴霾,但我们要相信下一个春天依旧明媚、依旧会如期而至。

当抑郁情绪来袭,记得跟它紧紧相拥,试着跟它对话,如果还是不行就找亲人、朋友,如果还不行就心理咨询师、医生......在我的了解中,经历过抑郁,并随后冲破黑暗感受到其中积极意义的人更有能量,不要问我为啥知道,就是知道这么一点点......

抑郁、过于敏感、疑病、无趣......自恋型人格障碍了解一下!

情绪不稳定、抑郁、物质滥用...也许是我们的人格结构在作怪?!

关于攻击性,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宝玉为什么惹人爱,他跟黛玉又为何“一见如故”?

......

作者:张慧慧(个人ID:13331230152)心理学爱好者、绘画心理分析师,喜欢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实践者,喜欢把所学用到个人体验和生活中,从育儿到育己,过程虽慢,但乐在其中;2021年愿与有意成长自己的您携手共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