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枫桥郑氏的“罢官五壮士”

 诸暨弘虫 2022-05-20 发布于浙江

暨阳凤山郑氏(此凤山为泰南的凤山,非枫桥的凤山),主要分布于泰南与枫桥。在枫桥虽有“旧郑”“新郑”之分,其实人口很少,与陈、楼、骆三大姓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历史上凤山郑氏的名人基本出自枫桥。如果按人口比例考量,枫桥“凤山郑氏”才是出名人最多的一个家族,且没有之一。

枫桥凤山郑氏载入方志的名人有五位:郑钦、郑天骏、郑天鹏、郑澧阳、郑之士。都是明代人。郑钦做过知州,郑天骏做过州判,郑天鹏、郑澧阳、郑之士做过知县。这样的功名成就,并不显赫,但出在偏居一隅、人口不多的郑氏家族就相当稀罕了。

仔细考察这五位郑氏人物,他们的为人准则、为官原则、个性脾气,令人肃然起敬。

他们的毅力让人钦佩。对于“学而优则仕”,这个家族的读书人做到了极致。郑天鹏40岁考中举人,此后“七举进士”,接连参加了七次会试。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郑天鹏围绕进士这个目标,化了整整二十年时间。虽然最终结局是“读书颇能文,而不能第进士”,但他屡败屡战,一直坚持到花甲之年,最后授为江西弋阳县知县。郑澧阳,郑钦之孙,19岁即获得乡试资格,此后“累赴浙闱一十三场”。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郑澧阳接连参加了十三次乡试,历时达四十年之久。命运还算眷顾勤奋之人,郑澧阳虽未能如愿成为举人,却也在临近花甲之年做了湖南宝庆府新化县知县。郑氏子弟貌似汲汲于功名,似乎想通过科考改变命运,其实不然!他们是用青春诠释什么叫毅力、什么叫不悔。

他们的气节更令人啧啧赞叹。郑氏的五位名人,他们生性刚强正直,为民请命,遇事敢言,政声卓著。但他们身上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肯谄媚上司,不会溜须拍马,他们宁可辞官,也决不同流合污。在明朝官场,五位郑氏人物用自己的铮铮铁骨,谱写了一个个“罢官”的佳话。

郑钦,举人出身,官湖广省澧州府知州。澧州地处交通要冲,是藩封所在地,且壤接苗寨,“政务杂沓,号称难治”。郑钦到任后,“剸繁理剧”(指裁处繁剧的政务“刃迎缕解”(形容通达流畅),恩威兼施,抑强扶弱,民赖以安。在知州任上九年,郑钦“未尝有一私罪在案”。但这样的好官,在长长九年里竟未得到一次升迁。不升迁的原因在于,郑钦的眼里只有百姓而没有上司上司向他索要银子,郑钦不仅无动于衷,还大发感叹:“时事如此,我其为陶渊明乎?”官场如此污浊,郑钦立志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遂弃官,浩然而归乡”,既是解脱,更是洒脱。

郑天骏,以廪膳生入国子监,选授安徽颍州州判。州判即通判,官阶从七品,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郑天骏在州判任上“治行卓异”,不仅没有得到正常的升迁,反而遭到免职处理。什么原因?骆问礼在传记中这样记载:“三年,以不能谄事长官,落职。”郑天骏为官才三年,竟因为不会溜须拍马,不会奉迎讨好长官,而被无端罢免。郑天骏的“不能谄事”是郑氏的基因,是长在骨子里无法改变的,因为他生来“状貌魁梧,识量宏远,平生不妄言笑,不轻交与(结交朋友)”。

郑天鹏,这位有“七举进士”经历的举人老爷,临到有官做时,竟想甩手不干了。“人固劝之,始就令”,人们极力劝说,他才万不得已去做江西弋阳县的知县。那时候官员三年考核一次,这位以“翰墨珍重海内”的郑知县,在任时间未满三年,“卒以强直急归”,因不肯向权贵折腰而毅然选择辞官。郑天鹏曾总结自己“为令颇有声,而不能媚御史”。俗话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郑天鹏做知县,硬是将自己做成了一个穷光蛋。骆问礼在传记中说:“世俗丈夫得为吏胥,皆能致有赢余,公世有禄位,然成寒士。”他贫寒到什么程度?一天,郑天鹏出门时向夫人索要衣服,夫人回答:“昨天你不是将它吃到肚子里了?”原来,贫穷好客的郑天鹏总是靠典贷过日子,昨天家里来客,夫人万不得已,只好将他的衣服典卖换成酒了。这岂止“两袖清风”,郑天鹏穷得连衣袖都没有了。

郑澧阳,这个“累试浙闱一十三场”的宝庆府新化县知县,原本在官场可以平步青云,而他竟选择了挂冠归里。当时,诸暨店口的翁溥在兵部做官,他特意写信给郑澧阳,信中说:“严太师知尔叔父南溟公翰墨珍重海内,久欲延致幕府,计不能屈,今欲得名家子以为台端光宠,仆为力荐,越次超升,此其时也。”(严嵩知道你叔父郑天鹏是国内著名书法家,早就想聘请你叔父去他手下做官,但你叔父当时不肯去。现在严太师正在物色名家子弟,决定赐予这些子弟荣华富贵,我在严太师面前极力推荐你。如果你想破格越级提升,机会就在眼前。”)严嵩是明代内阁首辅,执掌国政近二十年。有翁溥的极力推荐,加上叔父郑天鹏的书法为严嵩所钟爱,郑澧阳的官运无可限量。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郑澧阳收到书信后并不高兴,而是生气,他在回翁溥的信中说:“生自分才疏性拙,不能为巾帼事人,正思南山寄傲,效季鹰兴起秋风耳。”(学生自知才疏学浅,生性笨拙,不能学女人的样去侍奉人家。我心在南山,打算仿效张季鹰,回归山林,我要那高官厚禄做甚?”)郑澧阳的回信语含讽刺,他猜想翁溥收信后肯定不会轻饶自己,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辞职归乡,纵酒游山。

郑之士,选贡生,任广东雷州府海康县知县。海康为附郭首邑,兼濒琼海,海盗猖獗。郑之士“甫下车,兴所利,袪所害”,颇得上司赏识。其时,朝廷命海康县采办珍珠,郑之士的手下偷偷送来一笔“常例钱”按惯例可以收取的钱。郑之士严词拒绝“我平时洁身自爱,怎么能做这种丧德的事呢?”海康县城西南有一个雷公庙,每年乡民祭祀,必造雷鼓、雷车,庙里管事之人趁机摊派勒索百姓。郑之士得知内情,责令停供雷鼓雷车。郑之士在任三年,“年益稔,民无瘴”,上司将其列入推荐名单。没多久,有个贪财的巡察大臣路过海康,向海康县索要藤皮等土特产,郑之士竟力拒不送。郑之士说:“百姓就靠这点特产换粮度日,怎堪白白送人?若劳民伤财讨好上司,我还有什么脸面立于天地之间?”于是挂冠归里,海康县民百般挽留,也无法让郑之士回头。

骆问礼的母亲是泰南凤山里郑氏。《万一楼集》中有表弟郑静观撰写的序言,这个郑静观,就是凤山里黄樵先生郑塋之孙,而骆问礼则是黄樵先生郑塋的外甥子。因有这一层姻戚关系,故骆问礼为枫桥的郑天骏、郑天鹏撰写了墓志铭。其实细究起来,骆问礼的“遇事敢言,不避权贵”,以及最终辞官归里,与郑氏“官场五壮士”的旨趣可谓是异曲同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