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语新说|第三只眼看《珠山八友》

 我家大阿福 2022-05-20 发布于上海

   以下,是第一次讲坛整理的内容,敬请广大陶瓷爱好者批评指正。

图片

  一、珠山八友是个什么组织,当代年轻人很多不知道。有的说是中国陶瓷界第一个社团组织;有的说,是一个以经济为纽带的民间自发性组织。

  就这一点,李文跃说,清王朝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后,景德镇皇家御窑厂不复存在,1921年在浮梁县知事何心澄的倡议下一批有志之士,组织成立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为吴蔼生、副社长汪晓棠、王琦等人,他们以革新瓷业,提高技艺,去滥求精,发扬国粹为宗旨、采用讲习研讨、传授技艺等形式,推动促进了景德镇艺术瓷发展,后北洋军阀刘宝堤路经景德镇把它洗劫一空,他们重振景德镇瓷业梦想被击碎。1928年原“美研社”副社长王琦与王大凡等人,感慨“美研社”之沦散,欲恢复图强,于是发起、邀约一批志同道合者,每月月圆之时雅集珠山,以瓷代纸、以画入瓷,以会聚友、品瓷论画,切磋瓷艺与画艺,时称“月圆会”他们探讨景德镇瓷业未来,畅谈创作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人称“珠山八友”。他们为景德镇瓷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珠山八友,是八个人,为什么前后会出现十个人。最早八个人是谁,后增加的二个人又是谁?

  就这一问题,王怀亮说,珠山八友这个组织始终就是八个人。最早八人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何许人。后珠山八友内部出现变故邓碧珊早亡,毕伯涛丁忧,增加了二人,即徐仲南、田鹤先,前后即十人。这十个人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先、毕伯涛、何许人。

图片

  三、珠山八友内部前后十人,他们都是外来人员,也是今天常说的“景漂”。他们来景德镇之前都没有陶瓷从业背景,与当地陶瓷渊源也不深,但是,他们却在当时景德镇瓷业兴旺,强手如林,竞争异常激烈中,不但生存下来,站住了足根,并成为当前陶瓷绘画行业引领组织和引领人物,着实值得后人去认真研究。

  四、珠山八友成功,王怀亮、柯和根说,既有个人魅力,也有团体力量。个人魅力,王怀亮说,他们当时到景德镇来时,年龄都很年轻,大都在二、三十岁之间,年长的,不过四十,充满着朝气,充满着理想,在景德镇瓷业界有股打拼劲;二是为首的王琦、王大凡以身作则,甘于奉献,“每月十五,到王琦处,王琦活动所有经费,他一个人全部承担。”三是团队成员间,相互谦让,相互学习、相互成全,“不存在相互拆台,为利益背后放枪现象。”四是总体文化水准高,如邓碧珊、毕伯涛是晚清秀才,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民国省立专科学校(即景德镇大学前身)毕业;徐仲南、田鹤先,民国政府官员,何许人,有做陶瓷实业背景,在大清宫中画过瓷器;王琦、王大凡两人学历低一点,他们俩艺术天赋高、学业吃苦,为人仗义,舍得付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神级”创业团队。他们不管从文化知识结构、组织结构、组织能力,都是最牛的。因此,他们在景德镇陶瓷界虽然说从业时间短,但是,他们目标却能把控准确,抓住中国人文化消费心理,抓住中国人欣赏水平,从当时红极一时又很快失去市场的“浅绛彩瓷”入手,通过改良,发展成为粉彩、新粉彩、黑彩瓷等,并把选题从水山、花卉发展到人物、走兽等,一幅幅大家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人物山水画面搬到瓷器上,深受大家的欢迎,备受市场的追捧。这点,值得我们当下所有制瓷人学习。

  五、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等八友,他们能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品市场一百多年,除了抓住当时中国陶瓷市场需求外,严把产品质量关,把客户当上帝,出自手中的每件作品,都成精品,这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价格不降反升,成为当下收藏投资行业抢手产品。试问,在我们当今瓷业行,又有几个能做到?

  他们如何抓质量,吴昊说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吴昊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曾对他讲述过“他叔叔王大凡接单做生意的细节过程。王锡良说,王大凡接到订单时,他不会立即动手画,而是读懂作者需求,画面要表达的思想后,才开始动笔。画好后,落上自己款,有时以诗作拔。交给客人后,他会说一句,'作品不好,可以不要;拿回去,不喜欢,也可以随时拿回来退货。’”

  就这一点,与当下一些陶瓷绘画从业人员的行为,成了鲜明对照。现在有人抱怨,市场不好,是真的不好吗?其实不是不好,是我们一些陶瓷艺术工作者忘了创作目的,“奔钱”当目标。“看不懂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艺术作品”“不买我的作者,就是不懂艺术的人”,走向陶瓷藏家对立面,变相强买强卖,伤了陶瓷消费者的心,从而让我们陶瓷藏家远离了今天的陶瓷艺术品市场。

图片

  六、珠山八友这一组织,在中国现、当代陶瓷绘画历史上影响深远,其中每一位都是“神级”人物。但是,他们也是人,在当时日子并不好过,生活非常困难。王锡良老师告诉吴昊,当时珠山八友作品,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畅销。相对来说,毕伯涛陶瓷作品,当时市场不是很看好。作品卖不出去,生活没有来源,他是个秀才,为不失自己身份和体面,他常年身上带着一把油布雨伞、一双套鞋。由于手中缺钱,有时为了改善生活,只有到他亲家王大凡家打牙祭;刘平老师说,程雨亭是活活饿死的,死时,身傍半块瓷板画没有画完,最后是刘雨岑赶到他乐平老家,含泪把对方半块瓷板补上画完的;已故汪桂英老师说,他的父亲是突发脑溢血死的。死时,因家中贫寒,母亲只能用一张破篾席,租了一支小木船在一个风雨交加晚上把他送回故里,根本没有现在有人说的“三四百人送别”。

他们这一代人,现在看上去很“风光”,但是,他们生活在那个动荡年代,工作再努力力,却始终维持不了一家最基本的温饱生活,这与生活在当下和平时期从事陶瓷绘画行业人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我们这样比,有人可能会站出来说,现在时代不同。

是的,时代的确不同。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有今天成就,是他们打下的江山。他们为这个事业付出了终生,我们现在接过他们的捧,又应该为这个行业、这个城市、这个社会奉献什么,此事值不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现在市场不好,不是再去消费他们,而是接过他们捧,向他们学习,把当下自己做得更好------

本论坛,只代表自己观点,谢谢大家!下期讲坛整理内容,《宣将王锡良对当代制瓷人意义何在》,希望大家及时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