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渐华 2022-05-20 发布于山东

【原文】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阴阳相济,则外邪不侵,内证不生,偏寒偏热断难成矣。今寒邪来犯,动作不慎,阴阳各失其主,遂有阳虚不温而外寒,阴虚不润而内热。

盖肺居上焦,为阳受气之部,主皮毛者也,以膀胱气化上输于胸,由胸而上呈于肺,布散于肌表,温皮肤分肉以御外邪,是为卫气。若寒气郁表,阻遏阳路,胸肺之阳不能外达,则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于外,振振然乃为寒栗。此阳虚则外寒也。

至于阴虚生内热者,以脾掌消磨水谷之权,主四肢,合肌肉。过劳生热则伤脾阴,脾不健运,手足困倦无气以动,津液亏损,肌肉不荣,则身形之气衰少。

脾虚水谷不化,则谷气不盛。且中焦乃太阴之部位,上焦下脘全赖脾之转枢,则清升浊降。肺处上焦,主气以下布,脾阴虚,水谷之精不能上输于肺,则肺失濡养,而上焦降气之令不行,于是机关涩滞,转枢不利,浊气不能达于下脘,清阳不能上布,则胃腑因郁而生热,热气薰胸,蒸蒸然而发热也。

是知阴阳必得其平,则为气者常温,为班有吊码。阴阳大具和,则为热为寒。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信然也。

【议】气属阳,能温煦人体;津精血液属阴,能濡养人体。阴阳相济,则外邪不能侵犯,病不内生;若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如阳虚不能温煦,则生寒证;阴虚不能濡养,则生热证。

因肺位于人体上焦,为华盖,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合皮毛;膀胱气化津液上输于胸,由胸而上呈于肺,布散于肌表,温煦皮肤、肌肉,以抵御外邪,为卫气。若寒气郁于肌表,阻遏阳气,胸肺之阳不能外达,则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寒气袭于外,出现畏寒、寒栗等证,此为阳虚外寒。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虚损,于内不足以温煦脏腑,推动血液运行,参与血、精、津、液的气化,固摄津、精、体液;于外不足以防御外邪。临床所见阳虚者,常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等症,其性质皆属于寒。

若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还会出现阴盛则内寒的病症。若阳卫之气不得温于表,寒气客于外,故而出现寒懦。

阴虚是由于人体阴液不足,阴虚则不能制约阳气,阳气则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脾胃阴虚,水谷不化,胃腑郁热,薰于胸中,而生内热。

脾主运化水谷,主四肢,外合肌肉。四肢过于劳累则生热,伤及脾阴,津液受损,肌肉不荣。加之身形劳倦而耗气,无气以动,脾失健运,湿阻困倦,脾虚水谷不化,则谷气不盛,津精不足,必致阴虚。并且,中焦是太阴(脾)所在部位,上焦、下焦全赖脾之转枢,实现升清降浊。肺处上焦,主气以宣发肃降,并布散津液到全身;脾阴虚,水谷之精不足以上输于肺,则肺失濡养,而上焦之气不得肃降,津液不得布散,则机关涩滞,转枢不利,浊气不能达于下脘,清阳不能上布,则胃腑因郁而生热,热气薰胸,蒸蒸然而发热。

若肾水不足,则五脏失守伤精,易生邪火。也容易产生内热,如久病耗损阴液,素体阴精不足,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症,均属热性,所以称“阴虚内热”。

阴阳必须平衡,则气者常温,血者常润,若阴阳失其和,则生寒生热。因此

《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